APP下载

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2024-05-17朱惠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成要件,是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范式与理论逻辑的生动展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党性特质。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理论、聚焦中国实践、把握中华文明、着眼中国话语,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转换升级。

关键词:以中国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103-06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国式创造,这既是深入推进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诉求,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国式创造,亦即建构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完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国主体性确证,尤其地表征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导与历史主动。一言以蔽之,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有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推动构建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以中国为方法的学术逻辑:理论自觉与范式转换

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构建更具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2]的著名论断。该论题蕴含两种批判:一是批判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学术体系的主导和支配现象,反对以西方学术体系的抽象原则任意裁剪他国现实情况和文化传统;二是批判以中国为方法并以中国为目的的中国学,反对就中国而谈中国、就中国问题而研究中国问题。具体而言,沟口雄三主张摆脱近代以来西方的知识方法体系的殖民,强调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审视世界的“方法”,进而在认识论层面实现“把中国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把欧洲也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多元的世界”[3],最终“在被相对化了的多元性原理之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世界图景”[4]。由此可知,其一,该论断旨在反思和检讨近代以来各种基于西方视角、西方理论和方法而进行的中国学研究,呼吁从中国自身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出发去思考中国问题;其二,该论断旨在反思和检讨以往仅仅从特殊性视角审视中国问题的观点,呼吁把握中国历史变迁及其现代转型的世界历史意义。基于此,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也就能成为审视全球各类现象的一种理论资源。

“以中国为方法”理论命题的提出,正是在于批判以往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不自觉的“后殖民”意识,即往往以中国为目的和对象,以世界尤其是西方为方法。沟口雄三颠覆了这一长久以来的研究范式,追寻另一种“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学术境界,也就是“从中国本土的自身逻辑重构中国的历史,进而以一种中国的视野观察世界。”[5]可见,沟口雄三“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本真意蕴在于,寻求更多选择的研究路径和衡量方法,而不是仅仅以西方理论和方法作为唯一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强调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不能以某种标准来否定其他标准,也不能以其中的一维来否定其他任何一维。“以中国为方法”并非排斥西方世界,也并非要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标尺,而是在承认西方作为世界一部分的前提下,也承认中国作为世界一部分的重要价值。本质上说,“以中国为方法”的命题为构造平等多元、互鉴互学、共谋发展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学术对话情境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可能的理论想象。这是沟口雄三对于中国学研究的理论自觉,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以中国为方法”必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事实。无论是中国历史经验,还是中国文化传统,亦或是中国学研究,必然首先承认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事实,不承认、不了解这一历史事实,中国学研究就无从谈起,因为中国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才可以被现实地把握,否則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桎梏。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立、历史主动的生动证明。面对“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在生发形成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又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又观照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国式学术现代化,亦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中国为方法”的命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日益成为关注焦点,相应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成为学术界共同努力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任务。例如,有学者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对于西方学术的“学徒状态”,形成自我主张,“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意味着自觉地意识到它所采取的思想形式植根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并将自己的对象领域具体化为真正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不仅如此,这样的自我主张必定具有广泛的世界视野,在学术上是高度谦逊并采取学习态度的。”[7]还有学者认为“‘以中国为方法至少有两个含义,不但以本土化的中国为中心,而且以中国为中心研究所产生的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还将成为一种‘尺度或者说‘标准”[8]。因此,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必须去“西方中心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回答“中国性”命题,“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历史为基体构建历史政治学。近年来,中国学界围绕“以中国为方法”的讨论和知识建构不断丰富发展,尤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同“以中国为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和理论联结性命题的提出,使得“以中国为方法”的命题获得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彰显出中国学术界“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主体性意识,这不仅是一种理论自觉,更是一种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诚如托马斯·库恩所言:“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9]概言之,“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中国式现代学术逻辑正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进程中延展开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增量和强劲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要与可能

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勃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是一门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当前,在“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学术逻辑建构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责任也有条件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1.何以必要

第一,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发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号召,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0]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必将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成果,也必将是推动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项目,也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

第二,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理论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诉求,批判“历史终结论”和“西方中心论”,强调其所具备的特质及所蕴含的“现代”元素和“中国”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必然要求中国式学术的现代化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诉诸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诉诸其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现代”元素和“中国”因素的充分彰显。

第三,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经过近4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成功建立起基本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本硕博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比较完备的学科管理体系和各级学术研究组织,是一个学科体系相对完备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但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相较于其他较为成熟的学科而言,其原创性成果不足,更多地还是吸收和借鉴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聚焦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逐渐凝练概括出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为中国式学术现代化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

2.何以可能

第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重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思政”战略高度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例如,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并把其提升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手段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工作格局,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自“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提出以来,学界便从宏观、微观视角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历史渊源、主要内涵、价值意蕴、原则方法、困境与路径、范式与模式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对各学科自身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行探索研究,例如,政治学领域围绕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进路、方法论体系,以及历史政治学等新论域新概念展开探讨;新闻学领域则围绕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主体构成、问题来源、概念体系、创新路径等维度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怎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等基本论题展开深入剖析。概言之,理论界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的先行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和方向指引。

第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和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突出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展现了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凸显出中国主体性、民族主动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广阔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文化基因。而作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学理依据。概言之,“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

三、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原则与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术共同体以高度的学科自觉、学术自觉、文化自觉,立足中国理论、聚焦中国实践、把握中华文明、着眼中国话语,不断解决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推动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转换升级。

1.立足中国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指引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也只能安置在当今中国最大的自主知识体系之内,即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框架之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2],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唯有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3]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才能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推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概言之,“六个必须坚持”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价值指引和方法遵循。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立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群众史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精神气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敢发声。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品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理论根基,不断生产并提供能够解释中国问题、中国现象、中国实践的新概念新理论。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维特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立足于回答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而进行理论创新和知识生产,拒绝脱离实际问题而进行抽象理论研究。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的、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规律。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是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担当精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吸收借鉴他国有益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研究理路,进而反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自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聚焦中国实践,以中观理论研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宏微并进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也只能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发展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近40年发展,建立起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为主干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为分支学科的学科群。有学者提出以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推动学科体系建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的诸多难题,即产生于理论的微观性与实践的丰宏性之间的矛盾,其化解之道,在于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宏性存在以全面的理论反映,建设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即从宏观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可以理解为理论体系,也可以理解为理论视野。”[14]

新时代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极大发展的时期,纵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方面以抽象综合性理论为基点,着眼于整体、全局、战略等层面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阐释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以具体经验性命题为基点,着眼于个体、局部、细节等层面进行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学术界虽然在理论上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宏微并进,但实际情况好像并非如此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社会学领域的“中层理论”,其介于宏大的理论体系与微观的经验描述之间,既具有高屋建瓴的抽象性,又具有细致入微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于宏观(关注社会现实)和微观(关注理论体系)都有欠妥之处,“应当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中观层面的研究,打通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通途,为思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架设一条理论‘实用化的桥梁。”[15]一方面以主干基础学科为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要素进行前提性反思和根源性探索,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存量;另一方面以分支学科为重要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兴分支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增量。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聚焦社会思想领域若干重大问题,积极回应人民与社会建设、大众传媒与网络、环境与生态系统、国际与社会竞争等领域产生的新问题,实质性参与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3.把握中华文明,以“两个结合”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创新空间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也只能建构在原创性理论之上。原创性理论需要学术不断创新,而学术创新须臾离不开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除了要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还要形成其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到标识性的作用。”[16]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嵌入范式研究,主要形成了“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两种基本样态,并包含文化学范式、政治社会化范式、人格中心范式、生态分析范式等。无论是社会哲学范式强调工具理性,凸显阶级或政党的现实需要,还是人学范式强调价值理性,凸显人的主体性和全面自由发展需要,都因其分而論之,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7]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即以“两个结合”引领统合“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创新空间。

第一,向中国现实借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深刻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发展形态、实践表征,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成果积极推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增强其主体性、自主性和时代性。第二,向中国历史借智慧,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首先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中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贯通性研究,演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其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文化资源和思想精华,对它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彰显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底蕴、民族基因和文化血脉。

4.着眼中国话语,以中国主体性叙事凝聚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势能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也只能建立在中国主体性叙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8]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体现中国理论魅力和说服力的语言中介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以中国主体性叙事凝聚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势能,服从服务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

第一,提升教育者的话语引导力。教育者首先要把握好角色定位,将自身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和坚定追随者,直面国内国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其次要树立平等对话、人文关怀、话语共生等理念,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帮助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选择能力、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源”与“流”,一是不忘本来,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话语,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话语资源。二是吸收近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成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话语艺术。三是面向未来,注重对网络新语言的借鉴和吸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一是推动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融合共生,观照受教育者实际,善用修辞化表达,注重人文关怀,提升话语的解释力。二是促进主流话语和网络话语协同发展,巧用图像符号,善用隐喻表达,强化话语的吸引力。三是注重讲故事和讲道理的有机统一,遵循通俗化与学理化相结合,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协同讲述等原则方法,增强话语的渗透力。此外,还需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语境,加强网络空间的话语引导与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3][4]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M].孙军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30,131,132.

[5]许纪霖.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J].国外社会科学,1998(1):58.

[6][10][12][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14,16,15.

[7]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6-17.

[8]杨光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9(10):92.

[9]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11][1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4]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84.

[15]代玉启,朱惠羽.矢志不渝扎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热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代玉启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22(11):3.

[16]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3.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责任编辑:张学玲]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師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23JDSZKZ05)

作者简介:朱惠羽(1996—),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