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2024-05-17徐腾云
《纸醉金迷》是张恨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全面展现了抗战时 期国统区的混乱状况,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与社会生活的阴暗。本文通过对小说《纸醉金 迷》中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明残 酷的战争与混乱的时代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不 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战争中走向悲剧。
一、张恨水《纸醉金迷》创作概述
《纸醉金迷》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时的 重庆为背景,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国民党政府 腐败统治导致经济混乱的社会灾难。各阶级的 民众都“迷失在黄金债券这个政府愚弄百姓的 金融陷阱中,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商人投机成 风,女人做拆白党,整个社会都为了金钱、欲 望而陷入无休止的疯狂中,不愿清醒”。
張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称为“世情小 说”,是依托世情来描写和反映人生百态的, 同时和他本人的真实经历也有一定关系。在亲 身经历了八年的重庆生活后,从抗日战争后期
开始,张恨水的小说创作重点就开始从才子佳 人的浪漫爱情描写转变为对社会、对现实的批 判,而张恨水的小说《纸醉金迷》就是他这个 时期非常重要且经典的作品之一。因此,在分 析他的作品《纸醉金迷》时,要根据其本人的 经历以及当时的世情来分析。小说中知识分子 面临的社会困苦、艰难现状,不仅仅是小说情 节发展需要,事实上也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当 时社会的真实情景。
抗战时期,许多人背井离乡来到重庆,张 恨水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生活在重庆的张恨水 目睹了人民悲惨的生活,这些让张恨水的心理 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 重要影响。后来张恨水有关重庆题材的作品, 开始更多地展现现实主义,真实地反映一些社 会现状,给人以警醒。因为这一段经历, “他 的作品中多了一份平民情怀和生存关怀,多了 一份文化反思和人性拷问”。在重庆,张恨水 还亲眼看到了社会的混乱,这些真实的人生经 历让他的创作更加丰富真实,也更加具有批判 性。他开始在小说中揭露当时社会的各种乱象,刻画乱世中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
二、《纸醉金迷》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抗战夫人田佩芝
田佩芝是张恨水《纸醉金迷》这部小说 的女主人公。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了田佩芝从一 个新时代女学生成为魏端本的抗战夫人,后来 又深陷金钱美梦,变成一个疯狂的赌徒、没有 底线的交际花的堕落故事。“魏太太田佩芝是 个有虚荣心的女人,是个贪享受而得不着的女 人,是个抗战夫人,是个高中不曾毕业的学 生,是个不满意丈夫的少妇,是个好赌不择场 合的女角。”这是小说《纸醉金迷》中作者对 于女主人公田佩芝的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田佩芝是一个漂亮、好赌、有虚荣心的女人, 而她的堕落当然与她的漂亮、好赌、虚荣心有 关,但是她的堕落不仅由虚荣心而来,我们也 要看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她是如何从一 个女学生变成了抗战夫人?这是她堕落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步。
田佩芝原本是一个女学生、一个有钱人家 的小姐,是有文化的青年知识女性,优渥的家 庭生活让她成了一个漂亮虚荣的女性,在学校 接受过现代教育又让她萌生了女性主义独立意 识以及自由平等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观念。因此 她在逃难途中与已经结过婚的公务员魏端本相 恋,不仅有魏端本见色起意的原因,同时也是 田佩芝自己虚荣的选择,以及在现代学校教育 下,让她自认为这是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体 现。在田佩芝看来,在战争逃难的背景下,与 一个似乎前途广大的青年公务员闪电式同居, 虽然家庭不同意,但却符合她对婚后优渥生活 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爱情自由和婚姻自 主的理念。她思想中不成熟的女性主义主体意 识与她自身的虚荣理想让她从一个女学生变成 了一个抗战夫人。但是在这里,首要的原因是她不成熟的女性主义主体思想与现实的冲突, 她认为她是在追求女性主义,追求爱情自由婚 姻自主,而实际上她依然没有抛弃男本位、男 权社会的思想,依然是在依靠男性,所以她选 了作为公务员的魏端本,她“官本位”的思想 让她认为成为一个官太太是最好的选择,她依 然没有走出思想的局限性。
战争使田佩芝从一个本该在学校里念书的 女学生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然后又在逃难 途中与同样在逃难的公务员魏端本同居,做了 魏端本的抗战夫人。在见证了其他抗战夫人在 原配夫人归来后的处境之后, 田佩芝大受打击, 她明白了本该是她的保护者的丈夫魏端本,却 不能给她提供任何保护,因为她是抗战夫人, 魏端本的原配夫人随时会让她失去她现在所拥 有的一切。陶伯笙的太太即使家庭面临崩溃, 却依然可以为了家庭苦苦支撑,可田佩芝的家 庭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因此她不能把所有的希 望寄托在魏端本身上,同时又因为巨大的社会 压力与自身心理的压力, 她需要一个突破口—— 赌博赢钱。她需要钱财,需要黄金,在家庭不 能给她支撑的时候, 黄金就成了她想要的支撑, 成为她的底气,有了黄金就什么都有了。
所以,身份、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之 后,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田佩芝开始追求物 质。而魏端本不能满足她越加膨胀的欲望,所 以她也开始了黄金梦。为了黄金,她抛弃了丈 夫和孩子,变成了出卖姿色和灵魂的“自由之 花”。她嗜赌,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想 要赌,想要钱,想要黄金,可她没有,于是她 去偷,这也成了她留在范宝华那里的把柄。对 范宝华的妥协, 是田佩芝女性主义理想的破灭, “一方面她彻底放弃了对自立自尊自强理想人 格的追求,不再用爱情、用自由做掩饰,另一 方面她对男权统治直接妥协”,她不再遵从女 性主义, 一切所求所需,皆从男人那里得到。
到最后,朱四奶奶“帮助”了她。朱四奶奶对田佩芝表面上看似是帮助,实质上却导致 她最终走向堕落,她让田佩芝从一个黄金骗局 中的受害者,变成了靠出卖姿色、敲诈他人牟 利的害人者。终于田佩芝再无退路,在经历了 感情和家庭危机、经济危机、人格危机后,最 终走向堕落。
田佩芝的堕落当然有她自己的原因,她 如果不虚荣,就不会成为魏端本的抗战夫人, 不会为了金钱出卖身体。但是不可忽视的也有 时代的原因。在战争年代,这个社会并不能让 女性很好地生活,尤其是美丽有学识,男人眼 中“喜欢”的女子,没有家庭的保证,她就需 要金钱的保护,然而金钱,却是从男人那里取 得。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社会安定,她也该是 学校里的女学生,可能不会成为抗战夫人,不 会嗜赌,也就不会有为了金钱而出卖身体的想 法与行为。这是田佩芝的悲剧。
(二)交际花袁三小姐
《纸醉金迷》中的袁三在原著中出场较 少,但是少数几次出场也展现了她的不同寻 常。她曾和朱四奶奶一起敲诈了范宝华的钱 财,并且不介意旁人知道她做的事、她与范 宝华的关系。她也可以在事后与范宝华、陶伯 笙、李步祥这些人依旧谈笑风生,甚至不吝于 对范宝华伸出援手。
虽然和朱四奶奶一起敲诈了范宝华的钱 财,但是她和朱四奶奶不一样。朱四奶奶控制 年轻貌美的女人,通过让她们付出身体、敲诈 男人得到钱财,朱四奶奶在交际场上风生水 起,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男人,让男人吃大亏, 言语间不屑于那些依附男人的女人,但实际上 她却依然在男本位、男尊女卑的思想里。
而袁三更像是一个心中的女性主义正在觉 醒却尚未觉醒的人。她是叛逆的,是不同于时 代的,她从男性范宝华那里敲诈钱财,但她不 是依附于男性的人,她不输给男性,范宝华有难的时候,她也会伸出援手。她尚未觉醒,女性主义、启蒙主义她都不知道是什么,但她是那个时代无数正在觉醒的人之一。她觉醒了她自己都尚未感知到的女性主义,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她强硬的话语, 让陶伯笙、李步祥都印象深刻,认为她不好惹,表面看来似乎很是强硬凶悍,而实际上却透着一个女性主义者在面对男权社会时向环境抗争的倔强和刚毅,是自尊自强人格的表现。
小说中袁三出场较少,但这似乎也恰好隐喻了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如一点微光,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她太过微小,她的存在似乎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未曾觉醒的她又模糊地觉得应该改变什么。她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却只能成为交际场中的交际花,她们在纸醉金迷中不可自拔,最终走向了堕落。长久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尽管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但尚未完全根除,女子仍然没有获得与男子平等的谋生机会, 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是袁三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袁三这个角色的意义,也同样是寄托着作者的一些星火燎原的愿景。
(三)家庭妇女陶太太
《纸醉金迷》中描绘了一些逐步沦丧的女性角色,同时也刻画了一些散发着道德与人性光芒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尚未意识到觉醒的袁三,也是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陶太太。
张恨水在《纸醉金迷》中塑造了陶太太这个道德美好的女性形象。她温柔贤惠,严守相夫教子的责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她体谅在外奔波的陶伯笙,把最好的饭食留给陶伯笙,自己却吃糠咽菜;为了孩子能在学校有饭可吃,去典押自己的首饰。即便如此,陶太太依然没有选择离开或者自甘堕落,而是决定用摆烟摊的方式维持生计。在陶伯笙无路可走的时候,她选择了原谅曾经抛家弃子的陶伯笙。此外,她的善良还体现在帮助魏端本照顾 两个孩子。按照正常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陶 太太可以说是这本书里最有温情、最不世故的 一个角色。纵然如此,像陶太太这般勤劳善 良,她的家庭在战争中也支离破碎,她的命运 在动荡、畸形的战争社会中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因此,从张恨水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来 看,无论是利用各种手段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 中的朱四奶奶和田佩芝,还是把家庭放在首位 的家庭主妇陶太太,都在战乱、扭曲的社会中 走向悲剧。以陶太太为代表的在纸醉金迷中没 有迷失的女性,从她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在那 个环境下残存着的人性的美好,这也表现了张 恨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小说中对底层 民众和女性美好道德的赞扬。
三、结语
《纸醉金迷》是张恨水讽刺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小说讽刺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失 信、腐败、无能,同时也关注着社会各阶层人 物的命运。在当今社会这部小说仍然能够给读 者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时至今日,战争的阴影早已消失,社会和 平繁荣。在和平盛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依然有人把幸福、自我价值和名利等同而论, 一心追逐名利。本文通过对《纸醉金迷》人物 形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世人以警醒,不要 一味地追名逐利,而是要保持理性,坚持正确 的理想信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砥砺自我,做到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 生价值。
[ 作者简介 ] 徐腾云,女,汉族,河南周口人, 郑州商学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 代文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