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落实学科育人
2024-05-17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潘国庆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 潘国庆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也明确说明:“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所谓“数学文化”,就是指在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文化,包括有形的历史文化和无形的数学思想、观念与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有序推进,“立德树人”成为各个学校的教育使命,而数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以文立德,以文树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简要探讨利用数学文化,实现学科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数学历史,激发文化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穿插了数学文化,特别是有关知识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这些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更好地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数学内涵。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数学历史内容,并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感悟数学思想,树立正确三观,收获文化育人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都知道有“时、分、秒”等计时单位,因此,对新课兴趣寥寥。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些有关时间单位的历史文化,比如中国古代的计时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先,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古时候人们没有钟表,他们是如何计时的呢?”出于好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古时候的计时工具,比如,有太阳计时法。人们通过太阳升起和落下来判断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有一句俗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的就是此法,不过这一方法在计时上准确性不高,因此人们后来又发明了沙漏计时法。它的计时原理是通过沙子从沙漏的一头流到另一头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但这个方法误差也较大,所以为了进一步精细化时间,古人后来还发明了日影计时法,也就是后来出现的太阳钟,随着时代的演变,最终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时、分、秒计时法,这就是时间单位的由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纷纷感叹,原来古时候就有这么多计时工具了,时间单位的历史这么丰富,同时还感受到了古代人的智慧以及他们不断钻研、探索的精神。教师正是通过科普历史文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丰富、精彩,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也助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优秀品质,真正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标。
二、创设生动情境,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美学观。有位名人曾言:“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虽然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但处处透露着别具一格的数学之美,无论是公式、符号还是图形,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文化,比如,有对称之美、几何之美、角度之美、结构之美等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去发现、体验数学中的各类美,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体验数学文化之美,并从美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最终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角”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则视频。视频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它们成群结队飞翔在天空中,并且呈“人字形”排列,最奇妙的是它们排成人字形的角度始终都维持在110 度左右。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排队呢?学生们对此都感到十分疑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互相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答案,最终学生了解到:丹顶鹤在飞翔时会产生一股气流,若是跟在后面的丹顶鹤随意乱飞,短时间内也许无碍,但长途飞行队伍前面的丹顶鹤所产生的气流就会干扰队伍后面丹顶鹤的飞行路线,而排成人字形后面的丹顶鹤就能借助前面的丹顶鹤所产生的气流更加轻松、自在的飞行,这就是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融合,也是数学在自然界的巧妙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建筑图片,比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以及比萨斜塔等等,让学生看看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对称之美、图形之美和结构之美等等,体会数学文化中的美学价值。教师正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不仅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还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数学之美和生活中的数学之美,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同时,学生也能从丹顶鹤的飞行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从而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激发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
三、巧设趣味活动,丰富文化体验
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因此,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数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几乎只会学习图形、数字等有关数学计算的知识,而对于其背后博大、深沉的文化底蕴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并基于数学文化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此来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文化活动中寓学于乐,领悟文化真谛,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良好的育人目标。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依据传统的七巧板文化来设计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文化的精彩、趣味,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七巧板的由来,让学生对七巧板有初步的了解:七巧板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它由七块板组成,这七块板可以组合成任意的图形,还能拼出趣味的图案。七巧板起源于宋朝的案几图,直到清初才演变为七巧板。古时候,狄仁杰还用此破获了著名的“铁钉案”,可见,七巧板虽小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力量……随后,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引导学生进行拼一拼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指令拼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完成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学生可以自由拼成任意图案,最后看谁拼的又快又有创意。学生有的拼出了小猫的图案,有的拼出了树木、花朵的图案,还有的拼出了小船和小汽车的图案……既充满了创意,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图形的趣味,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正是基于数学文化设计了趣味小活动,让学生在拼一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丰富了数学学习,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深化了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同时,从七巧板的故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力量,明白了数学之于人类的价值,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立德树人”使命的初心。
四、讲述名人故事,领悟数学精神
数学历史源远流长,数学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世界上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以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为主,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数学需求。因此,教师不妨引入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为数学课堂注入趣味活力,同时,也能借助这些动人的名人故事来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感悟数学文化精髓,实现文化立德、学科育人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有关“质量”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先讲述一个名人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家里十分贫困,但是他凭借着勤奋努力、钻研探索的精神,最终学有所成,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罗庚小时候十分爱思考,有一次,华罗庚和朋友们在一块玩耍,其他的小朋友都在讨论玩什么游戏,只有他对身边的石人和石马产生了很浓厚的研究兴趣。他很好奇这些石人与石马的质量,同时还在思考该如何测得它们的质量。朋友看他如此专注就问:“你知道如何得出质量?”华罗庚摇摇头说:“不知道。”朋友嘲笑道:“那你在这边研究岂不是浪费时间?”华罗庚不置可否地回答:“总会知道的。”正是凭借着这份爱思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最终他成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数学家。通过华罗庚的故事,学生不仅对质量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是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明白了对学习应该抱有一种热爱的态度,用持之以恒、钻研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来面对任何事物,定能学有所成。教师正是通过引入名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敬佩数学家的同时,充分激发了自身的求知欲,并在后续的学习和探究中发展数学思维,开拓数学视野,领悟数学文化的深层内涵,树立理性、探索的数学精神,最终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真正践行“学科育人”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根正而杆直,根深而叶茂,根固而生长。”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唯有从根本上重视数学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重视数学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挖掘数学文化内核,让学生在文化的熏染下,领悟数学思想、数学之美,形成优秀的品格,提升数学文化素养,让数学课堂充满浓浓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