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素养”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17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杜 英
“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学生数学学习重要一环的作业必须与时俱进,倡导“素养”作业,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素养培养。这里所说的“素养”作业,是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数学作业具有高阶的学科视角;强化知识的过程性理解与实践性应用,让数学作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结合自身教学谈谈“素养”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一、“玩”在线,让“素养”作业拥有童化的世界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核心素养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引发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素养”作业的设计可以充分创设“玩”的情境,让数学作业拥有童化的世界,更好玩,更有趣,更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
(一)模拟游戏,“玩”中巩固
在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有意义的游戏对学生而言比较欠缺。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推荐一些既简单又好玩的游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其学会在玩中思。
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 以内的加法”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模拟游戏情境的作业:
两人各准备1 ~9 的纸牌,依次出牌。当竖排第1张和最后1 张牌的和是10,就可以把两张牌之间的所有数字牌据为己有。规定时间内,牌多者获胜。
在家,孩子和家长进行亲子游戏,在试玩中理解并熟悉游戏规则。每次收牌的时候都要说清楚理由,如“4和6 正好合成10”。在学校,同桌两人进行对抗比赛。当一方没有及时发现可以合成10 的两个数时,另一方可以立即出牌,盖住它。一开始,思维停留的时间是10秒,慢慢地变成5 秒、3 秒,学生从“龟速”放牌,到“光速”收牌,思维越来越敏捷,数感也越来越强。一次次重复的游戏体验,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时巩固了“分与合”的数学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后续学习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扎实基础。
(二)动手操作,“玩”中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不仅可以通过“指尖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做作业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
教学“有趣的拼搭”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
比一比谁的双手最灵巧
(1)滚一滚:斜放一块板子,如果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同一高度,你认为( )形状的立体图形滚得最快。动手验证你的想法吧!
(2)堆一堆:用3 个同样形状的立体图形堆一堆,你认为( )形状的立体图形最容易堆,( )形状的立体图形最难堆。动手堆一堆吧!
(3)摸一摸: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蒙上眼睛摸一摸,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是这种形状的。
(4)搭一搭: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一个作品,并给作品取名。数一数创作的作品中每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5)搜一搜: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建筑,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探索活动,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丰富了表象储存,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除了游戏类、操作类的情境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以游学、角色、劳动等为主题的情境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加深体验,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儿童的世界离不开玩,设计以“玩”为主题的作业,让数学情境儿童化,拉近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让活生生的世界与好玩的情境作业充分融合,在“玩”中实现知识完善,思维提升,在“玩”的情境作业中学会玩,学会带思考地玩,从而达到“学玩合一”的境界。
二、“思”在线,让“素养”作业直达学科的内核
史宁中教授曾说:“一个好的数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习惯,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本质,进而抽象能力强;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理清头绪,进而推理能力强;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而建模能力强。”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一定要抛弃拿来主义的思想,将数学的本质渗入挑战作业中,杜绝定式思维,向学生发起思维的挑战,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的学科本质。
(一)串联,挑战知识的综合
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后,教师发现学生在竖式计算的格式、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认识不够深刻。发现问题后,笔者将小数乘小数的若干知识点串联在一个情境中,编入挑战作业中:
判断5.5×0.21=1.61 是否正确,同学们各执一词,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小明:我把5.5 看成6,结果是1.26;如果把0.21看成0.2,结果是1.1。我认为,估算的结果应该在1.1到1.26 之间,1.61 结果是对的。
小红:从乘数的末尾看5×1 的积是5,也就是说积的末尾应该是5,所以结果是错的。
小丽:我发现这个乘法算式的末尾不可能是0,那么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而这个算式的结果是两位小数,所以结果是错的。
小军:我们都知道,一个数(0 除外)乘以比1 小的数,其积小于原数,因为0.21<1,所以5.5×0.21 的积比5.5 小,所以结果是对的。
四名同学对这道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判断,你认为其中( )说对了。
这份作业中,笔者将小数乘法的估算、竖式计算的过程、小数位数的确定、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多个知识点融为一体,聚焦学生解题中的难点、易错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判断,有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实现思维进阶,从而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把握。
(二)分层,挑战知识的升级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设计分级挑战作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要让学生完成能力范围内的练习,匹配现有水平,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要激发学生进阶挑战的欲望,“跳一跳,摘到桃”,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后,笔者根据这一课的核心知识,设计了弹性的分层作业,让学生在分级作业中拾级而上,捕捉知识的核心,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基础级)智破密码:李爷爷家买了一个密码箱。它的密码,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奇数、最小的合数、3 的最小倍数、9 以内最大的偶数、8 的最大因数。你知道李爷爷家密码箱的密码吗?
(挑战级)自编作业:我是小小设计师
作业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请根据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家人的手机号码,利用一些数学提示语,设计成一道趣味题。
设计要求:
(1)不能直接告知号码,利用本单元已学的知识如因数、倍数、合数、质数、质因数……来设计提示语。
(2)设计的提示语表述要清楚、正确。
先完成基础题,再尝试完成挑战题。祝贺挑战成功的同学!
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好胜的。完成作业后的学生纷纷在班级群内展示他们的创作,如有一个手机号码13962 □□□□□□是由11 个数字组成的,从左往右□里的数依次是:第一个□里的数字是一个合数,它能写成3 个相同的质数相乘的形式;第二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三个□里的数字是5 的倍数;第四个□里的数字是唯一的偶质数;第五个□里的数字是10 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是3 的倍数,又是9 的因数。
完成基础题是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肯定,完成挑战题是对学习潜能的发掘,学生在挑战作业中主动探索知识的核心,主动运用知识完成对核心知识二度开发,核心素养得到有力培养,沟通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
三、“说”在线,让“素养”作业登上实践的舞台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今后应当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的,数学从来不是单调、冰冷的数字,不是抽象机械的符号,普普通通的数字下埋藏着数不清的宝贝。在数学思维的碰撞中,课堂是主场,练习是训练场。而有效的作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数学的核心知识,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汇成若干份实践作业,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整体、系统发展,使知识拥有向生活延伸的横向拓展空间。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和克”时,笔者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千克’或‘克’”的实践作业。
寻找身边的“千克”或“克”
(1)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千克”和“克”?
(2)看一看:去超市看一看以下物品的质量。
一包盐( ) 一桶油( ) 一袋洗衣粉( )
一袋饼干( ) 一袋瓜子( ) 一袋大米( )
(3)称一称:选择身边的两件物品,称出它的质量,并用相机记录你称的过程。
我测量的是( ),它的质量是( )。
我测量的是( ),它的质量是( )。
(4)写一写:结合研究主题,进行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并记录研究过程。
(5)说一说:通过这次小课题研究,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从生活中寻找对应物,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将抽象的感知化为直观的质量观念,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及时记录研究成果,以此见证成长。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进行的“1 包90 克的瓜子有几颗”的研究。
生1:1 包瓜子这么多颗,1 颗颗数,太慢了。如果能称出1 颗多重,再用包装袋上的总克数除1 颗瓜子的克数,就知道1 包瓜子有多少颗啦。
生2:1 颗瓜子太轻了,放在食品秤上没有反应,5颗瓜子才显示1 克。1 包瓜子净重90 克,可以推算出1 包瓜子就有90×5=450(颗)。
生3:我先称出10 克瓜子,数了数一共有54 颗,照这样计算,一包瓜子就有90÷10×54=486(颗)。
生4:同样一包瓜子,两个同学的结果却不同。原因在于他们都把瓜子当作质量相同的,再通过估算的方法得出结果。5 颗瓜子可能是1 克,但10 克不一定正好有50 颗瓜子。
生1:研究时,选到的瓜子大,数量就少;选到的瓜子小,数量就多。所以选择中等大小的瓜子最合适,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准确。
生2:倒出来数一数就能知道准确的答案了,一共有472 颗,和我们估算的结果差不多。
……
完成这样的作业后,学生欲罢不能,主动将作业进行延伸,完成了“质量单位知多少”的实践作业,制作了演示文稿,并利用班级“数学讲坛”进行了交流互动。还有学生结合“质量单位”设计了思维导图。一次次的互动,让“质量”概念的外延在学生的研究中得到了生长。
有效的实践作业是一座连接数学和生活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汇报的行动中,各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样,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慢慢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从而拥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总之,教师要细读课标、深研教材,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优化“素养”作业设计,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逐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让学生真正减负增效,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