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渗透策略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生的德育个案分析

2024-05-17程结芬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班级

程结芬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德育工作,为明确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具体实施,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作为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来说,要深入学习并深刻领悟文件精神,活学活用,实践于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自觉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奋勇拼搏、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播撒在学生心中,引领其茁壮成长。

基于当下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与新形势,虽然对德育的重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共识,但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中,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在课堂上的宣讲,很难实现对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全面指引,这要求班主任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不断总结并优化德育工作思路,切实提升德育的成效,做好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发展对班级管理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和使命。对于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来说,培育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励其奋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因此,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则需要各级教育、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由此,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再一次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关注,成为指引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随之,班级管理目标与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由以往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式班级管理模式演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主动及民主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保障教育目标顺利完成

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为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班级是小学生受教育的场所,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地,因而班级环境、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思维发展、个性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成绩。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有助于和谐、民主、轻松的班级环境与氛围的构建,能够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愉悦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自律意识与创新意识,有助于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顺利完成教育目标。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环境建设面临“互联网+”的冲击

近几年来,各类短视频成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传播的主流,它具有易传播、易上瘾、易模仿的特点,屡屡形成社会热点风潮。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不少短视频中的段子、行为传递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低俗、媚俗、暴力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据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收看短视频时,其快速切换和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从而形成一种奖赏机制,使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短视频。这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是危险的,一是短视频会快速成瘾,耽误学习、运动与其他有益活动;二是成瘾后会阻碍其好奇心、求知欲和社会交往,对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百害而无一益。从集体角度来看,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沉迷于刷短视频的孩子,他们很有可能会不加分辨、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行为举止,变身为学生中酷炫、叛逆的“领袖”,宣扬“离经叛道”的言论,大大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信服力,进而导致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主体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育处于特殊和关键时期。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大脑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自我调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小学六年时间跨度较长,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思辨能力与自我独立意识,会呈现出爆发式、跳跃式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我独立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其“捍卫”自我的意识,未经辩证思维的学习与沉淀,未经生活与社会的锤炼与磨砺,其多半存在盲目性、偏差性,又有一定的偏执性,即抵触心理。这对德育工作者来说,与学生探讨行为失序问题时,一旦方法不当,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弹、反感,甚至是厌恶,久而久之衍生出更多叛逆的行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出现叛逆心理的比例变高,情绪不稳定、思想不进取、行为不积极等表现,均成为德育管理的难点。

(三)德育管理的工作方法较为单一

在升学压力之下,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如果德育观念未及时更新,或者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教学方法流于表面,德育工作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如果缺乏整体和中长远的德育目标,行之有效持续配套的教学方案与计划就无从谈起,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从教育实际来看,目前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还是偏向“填鸭式”教育手段,重在对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解释、宣讲,如一堂主题课、优秀学生分享课等,较为机械地要求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如果只生搬硬套一些口号,课程设计单一和枯燥,会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尽人意。

三、结合具体个案阐释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概念,叫“出丑效应”,也叫“仰八脚效应”或“错误效应”。这是由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提出并证实的人际交往现象,即平平无奇的人在公开场合或集体环境中,犯点“小错误”“小过失”,反而会提升他的个人魅力,增加他在人群中的喜爱度和受追捧度,成为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班级中多少都会出现这样的孩子: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锐,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纪律意识淡薄,通过“讲小话”“闹笑话”“追逐打闹”,以及一些玩具分享、游戏发起等,成为一些同学心中的“头儿”,形成小圈子,竞相模仿“出奇捣怪”的行为,以“出糗”为趣,更严重者,和同学闹矛盾、挑动师生对立情绪,会直接影响班级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如上文所述,有这些表现的学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经常会面临的挑战,如何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纪律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关系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他们是否能融入社会,是否能做出贡献。结合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挑战,值得鼓励,相较于提升其学科成绩而言,德育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落脚点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尊、自爱为引领,激发起求学、求知的上进心,进而认识到自我意志的发展不能太过违背他人意志和集体意志,个性发展也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以此为教育的总体目标,笔者以具体个案分析为例,记录并总结两个学期共一年多时间以来,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五年级A、B、C三位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阐释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一)以有温度的交流赢得信任

A、B、C三位五年级的同学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因为他们在班级各项评比中暂时居后,急需获得同学、集体的认可,选择在各自的“小集体”中“发号施令”,以“出奇捣怪”获得存在感,享受被关注的感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受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也是于社会交往中才能满足的需求,毫无疑问,学龄儿童也需要认同感与卓越感。作为班主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笔者能看懂这三位同学“顽皮”“捣蛋”等行为背后的隐语,既往的“不给做什么”“不应该怎么样”等灌输式教导,效果十分有限,通过调整德育心态——“等待每朵花迎来自己绽放时节”,笔者积极转换思路,以“蹲下来说话”“眼神平等交流”“先谈优点”这几条沟通原则为切入点,寻求信任,打开共情开关。

比如A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怪声怪调,引起同学们的起哄,还洋洋得意,笔者先用忽视与沉默的态度稳住课堂教学节奏,下课的时候再单独与A同学谈心,聊一聊最近看的动画片、试图模仿什么人的语气、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A同学表示想做个幽默搞笑的人,笔者立即给予鼓励,并邀请他代表班级,为接下来举办的年级艺术节编排一个幽默搞笑的节目,请他放手去想,勇敢做起来。在A同学惊讶之际,笔者提出,上课的时间要以大家的听课效果为重,请他予以考虑并执行。基于此,将显性的德育教学方式转化为潜移默化的浸润方式,充分尊重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共情和鼓励打开与孩子的交流通道,建立良好的双向德育体验感,善于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学习行为中的偏差,及时给予引导。

(二)以担责任的岗位磨砺品行

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小学阶段是德育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整体发展节奏更需要得到关注与重视,片面追求成绩、学习某项技能,完全不能涵盖这一时期学生的发展目标。德育,应将其作为人的整体来培养,如情绪认知、社交技能、语言逻辑、运动体能、责任义务等。就像现在提倡让孩子多做家务,从中梳理做事步骤,培养其独立性一样,笔者认为,对于学习成绩暂不够亮眼的孩子来说,帮助他们建立“问题意识”“解决意识”“负责意识”,加以练习和运用,引导他们融会贯通,把认真做事意识运用到学习和成长中有较好的效果。

再三思虑之后,笔者根据A、B、C三位同学的不同特点为其设计了“岗位”,安排他们担任“班干部”,分别管理班级站路队、午休、劳动卫生,在一对一讲清楚职责之后,笔者在班会上郑重宣布他们管理的内容,请同学们多加配合。不管是管理站路队、午休还是劳动卫生,这些事务都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日日重复,也就是看起来没什么难度,深入做下去、做得好却很难。

比如管理站路队的B同学就遭遇了“上任”危机,他有点胆怯,导致放不开,路队站得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后来我和他一起画了一幅路队管理的思维导图,我们深入地探讨了“如何管理路队”的细则,不是仅仅拿着班牌那么简单,一同分析列出还有“点名”“依次排队”“整队检查”“按序行走”等步骤,帮他厘清思路,并多加练习,一点点进步。由此,B同学感受到了每一点努力后的进步,以及积少成多的成效与回报,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在他和A、C同学的不懈努力下,班级也多次荣获“文明班级”称号。可见,德育不是空中楼阁的口号,而是蕴藏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必须鼓励孩子从点滴做起。

(三)以动态评价形成持续反馈

小学生有着反复性强的特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呈现出不匀速、累进式和跨越性多重特点。在班级德育活动中,设置持续、动态的评价反馈机制尤为重要,一是提醒学生不要心浮气躁抱着急切的心理,学习进步及不断提升自己是漫长的过程,贯彻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阶段;二是对于尝试努力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反馈,有努力即需要“被看到”与“被关注”。

经过一段时间班级管理岗位的锻炼,A、B、C三位同学进步都很明显,在集体中的正面评价越来越高,孰料他们三人在班级“每日优秀评比”的系统中,以班委“职务”之便,偷偷给自己加分,给关系不融洽的同学扣分。在笔者核实情况之后,立即对其“停岗”以示惩罚,请他们思考与分析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后经过几次深入交流,三位同学诚恳认错,便又恢复了其管理岗位的“身份”。

据此可见,德育工作绝非一日之功,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心态,应在班级内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如“多做一件小事”主题班会、“五讲行为”主题月活动,班主任需要精心策划并持续强化,给暂时有短板的孩子迎头赶上的时间,促进集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感。

结语

德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灵魂,事关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和品格完善。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不断加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和策略,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渗透德育,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在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提高基本素质,为其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