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精读教材变化特征研究

2024-05-16江楠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体裁教材内容日语

江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一、研究背景

中国学习日语的人数为105.73万人,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55.72万人,分别占全球(除日本本土以外)相应人数的27.86%和57.38%,是全球学习日语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中日在各领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社会对日语应用能力和日语教育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精读作为日语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其教材编制的科学性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2]。因此,我们研究精读教材的历史变化特征,对于优化精读教材和提高日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对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教材已进行了诸多研究。田中祐辅分析了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现代史,发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活动中较为重视文学教学。唐磊[3]系统梳理了我国日语教材的编制体系,强调教科书不仅是传播意识形态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而且直接关系到公民素质的提升。他同时指出,我们应不断更新和优化教科书,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赵华敏[4]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语教育理念变迁,总结了日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她指出,虽然不断有优秀的教材出版,但随着不同阶段日语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我们也需要出版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教材。尽管前人对日语高等教育教材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在日语基础教育以及教材优化的必要性等方面[5-6]。目前,针对日语高等教育精读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精读教材和优化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较少从精读教材的文学体裁或内容等角度开展研究,结合不同社会经济阶段分析精读教材的历史变化特征的研究则更少。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自1962年以来出版的65本精读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语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将这些教材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通过定量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精读教材中文章的文学体裁或题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背景和语言学等角度,对不同阶段精读教材内容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研究对象及分类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日语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的65本精读教材为研究对象。这些教材的选取主要基于出版册数、使用广泛度、与国家发展规划的契合度以及教材的整体质量。我们将所选教材按其难易程度分为基础类型(共41本)和高级类型(共24本)。

考虑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精读教材中基础类型和高级类型的显著差异,我们对两者进行了分别研究。基础类型教材主要通过多样化的文学体裁帮助初学者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而高级类型教材则通过选择不同题材的文章提升学生的日语应用水平。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基础类型教材的文学体裁变化特征,而对于高级类型教材,则侧重于分析其文章题材的演变。

为了更细致地探讨不同时代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精读基础类型教材中文学体裁的变化,我们将文学体裁细分为小说、论文、民间故事等11个类别。同样,为了揭示高级类型教材文章题材的变化规律,我们根据内容题材将其划分为综合类、哲学、史学等10种类型。

三、日语精读教材文学体裁或题材变化特征

结合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经济的演变,我们将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教材的变化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政治导向阶段(1949~1977年)、服务经济发展阶段(1978~1999年)、高速发展阶段(2000~2012年)、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一)基础类型教材文学体裁变化特征

在我们所选的基础类型教材中,各个阶段的文章总数有所不同:政治导向阶段116篇、服务经济发展阶段216篇、高速发展阶段283篇以及持续发展阶段274篇。在这些文章中,演讲、广播或对话这一类型的文章在所有阶段都占据了最大比重,占比始终超过35%(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阶段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基础类型教材文学体裁变化特征

1.政治导向阶段

此阶段的基础类型教材中涵盖了10种文学体裁。其中,演讲、广播或对话,解说、鉴赏或古典参考,散文、评论或随笔,以及传记或日记这四种体裁的占比均超过10%,合计占比78.4%。演讲、广播或对话的占比最高,达到了35.3%,其余六种体裁的占比均低于6.9%。

2.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此阶段教材中出现了11种文学体裁,相较于政治导向阶段新增了诗歌这一体裁。该阶段的主要体裁依然是演讲、广播或对话,占比为38.9%(其中,对话体裁占37.04%,演讲和广播体裁占1.86%)。此外,散文、评论或随笔体裁的内容明显增加,传记或日记,解说、鉴赏或古典参考,论文,小说这四种体裁则有所减少,分别降低了9.20%、5.30%、3.80%和2.30%。

3.高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教材中包含10种文学体裁,但诗歌体裁在这一阶段未再出现。这一阶段的文学体裁主要聚焦于演讲、广播或对话,其比例增加至60.80%。尽管散文、评论或随笔体裁相较于服务经济发展阶段有所减少,但它仍是此阶段的第二大体裁,占比为18.40%。解说、鉴赏或古典参考体裁紧随其后,占比8.80%。其他体裁的占比均小于5%。除论文体裁有所增加(占比提升至4.6%)外,其他体裁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4.持续发展阶段

此阶段基础类型教材的文学体裁进一步集中,仅包含演讲、广播或对话(65.70%),散文、评论或随笔(28.10%),解说、鉴赏或古典参考(3.30%),传记或日记(2.60%),以及民间故事(0.40%)。论文、小说、喜剧或情景剧、信件、游记或记录等体裁在此阶段未出现在教材中。

(二)高级类型教材文章题材变化特征

在所选的中国日语高等教育高级类型教材中,政治导向阶段、服务经济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的文章总数分别为13篇、57篇、209篇和20篇。在各个阶段中,文学类题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比例均超过40%(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阶段中国日语高等教育高级类型教材文章题材变化特征

1.政治导向阶段

此时期高级类型教材的文章题材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学类。这一阶段中国百业待兴,社会对日语的需求并不高,日语教材的编写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且日语教材内容未能与当时的日语教育需求匹配。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中日关系所决定的。

2.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级类型教材的文章题材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涵盖了文学、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语言和综合类等8种题材。尽管如此,文学类题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50%。社会科学题材紧随其后,占比14%。其他题材的占比均低于10%。这一阶段,高级类型教材已经开始注重选题的多样性和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3.高速发展阶段

与服务经济发展阶段相比,高级类型教材的文章题材进一步丰富,新增了哲学(占比4.30%)和工业(占比0.50%)两个题材,使整体题材更加全面多样。虽然文学(40.2%)和社会科学(16.7%)仍然是主要题材,但文学题材的占比下降了10.70%,而社会科学题材的占比则上升了2.70%。此外,语言题材的占比为11%,综合类的占比也相对较高,达到了9.10%。与此同时,艺术、史学和技术类题材的占比分别下降至5.30%、3.80%和2.40%。

4.持续发展阶段

在持续发展阶段,高级类型教材的文章题材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有所缩减。此阶段的高级类型教材中,文章题材主要包含文学、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和语言等7大类。其中,文学题材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50%。社会科学题材也占有相当比例,为20%。哲学题材紧随其后,占比为10%。而自然科学、技术、艺术和语言等其他题材则各自占比5%。

四、不同阶段精读教材内容变化特征

(一)政治导向阶段

在政治导向阶段,精读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涵盖了中国名著和日本文学作品等元素。此阶段的日语高等教育精读教材大多由中国自主研发,且几乎不包含日本事务相关的教育内容。该阶段教材的特点如下。

1.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教材内容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主要表达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及战争的否定态度,同时宣传和赞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爱国主义思想。例如,教材中选用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我们的国民经济是如何发展的》等文章。

2.歌颂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贡献

此阶段教材广泛赞扬了为新中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重点描述了无产阶级的生产劳动以及国外知识分子服务于中国等。例如,《女拖拉机手》《科学工作者》和《伟大的国际主义者》等文章被选入教材。

3.强调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

教材强调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友好交往和民间情谊,以中国意识形态为背景,介绍了日本人民的政治思想。例如,《欢迎我的日本朋友》《冈田先生的觉醒》等文章被选入,以此肯定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

需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教材内容主要是服务于语言学习目的,而非技术知识学习或一般性阅读。因此,内容相对简略。

(二)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在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教材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等重大政策的实施,促进语言教育需求日益增长。为适应这一时期的变化,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意见》提出,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日语等语言课程,使日语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2.重视对话场景教学

此阶段的基础教材中,大量融入了对话、拜访等日常生活情景。这主要源于对具体领域实用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视,以及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偏向选用日本原创作品

该阶段的教材共有147篇文章明确标注了日本原创的引用来源。其中,基础类型和高级类型的文章分别为88篇和54篇。这一转变与中日交流日益频繁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教育部与日本基金会的积极合作。

(三)高速发展阶段

在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教材进行了显著调整。教材编写者们在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协调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中大幅增加了涉及日本文化和社会情况的文章。

1.重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此阶段,教材中的对话场景教育得到了持续丰富。对话类型的文章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在追求实用性和推崇日本原创作品的基础上,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随着中日两国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日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2.更多地涉及日本文化和社会情况

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材在内容上做了调整,缩减了关于中国情况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涉及日本情况的内容。在基础类型教材中,涉及中国和日本情况的文章各有28篇。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中国情况的文章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先的历史资料为主,逐渐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以及当代中日之间的交流或比较。而涉及日本情况的文章则主要集中在日本传统文化、动漫产业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

(四)持续发展阶段

在持续发展阶段,日语高等教育教材在继承前期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JF标准的“can-do”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执行课题项目的能力,同时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一阶段还秉承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

1.引入JF标准“can-do”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本阶段的教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创新,即引入了JF标准的“can-do”模式。这一创新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估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功能与操作技能发展的有效融合。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真实交流场景,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单词、语法和句型学习。

2.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阶段的教材不仅注重应用日本原创作品,而且约30%的作品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这样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应对社会和生活问题。JF标准“can-do”模式的引入与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与中国日语学习者数量激增、教学质量有所下滑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教材编写者期望通过鼓励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重视思考过程,以及培养学生联系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意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1.从总体角度来看,服务经济发展阶段(1978—1999年)和高速发展阶段(2000—2012年)的文学体裁或文章题材最为多样化,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紧随其后,政治导向阶段(1949—1977年)则显得相对单一。

2.在四个阶段中,基础类型教材中对话体裁类的文章始终占最大比重,其占比均超过35%。而散文、评论或随笔等体裁的文章数量次之,其在不同阶段的比例介于13.8%~32.4%之间。

3.对于高级类型教材而言,文学类题材在各个阶段的占比均超过40%,社会科学类题材的占比也均大于14%,而其他题材在不同阶段的比例均不超过10%。

4.精读教材内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了与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教材内容逐渐倾向于涉及更多关于日本的情况或日本原创作品。

猜你喜欢

体裁教材内容日语
Adult bees teach their babies how to dance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