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2024-05-16任京民於凤婉刘鹏
任京民,於凤婉,刘鹏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特岗计划”自实施以来,有效提高了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各级部门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制定了包括培训上岗、在职学习和专业支持在内的相关政策[1]。云南省作为中央“特岗计划”的早期实施地区之一,特岗教师分配指标众多,且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针对云南地区进行跨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为了全面了解这一背景下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方式与样本构成
课题组成员于2022年12月前往调查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26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为96.9%。本次调研中参与的特岗教师民族分布情况:汉族教师有248名,占比高达78.5%;彝族教师40名,占12.7%;白族教师14名,占4.4%;回族教师8名,占2.5%;哈尼族教师4名,占1.3%;纳西族教师2名,占0.6%。按教育阶段划分,小学教师206名,占65.2%;初中教师110名,占34.8%。在性别分布上,男教师有84名,占26.6%;女教师232名,占73.4%。从学校地理位置来看,县城学校教师有62名,占19.6%;农村学校教师254名,占80.4%。在学历层面,大专学历的教师有8名,占2.5%;本科学历的教师302名,占95.6%;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名,占1.9%。关于“特岗计划”的服务时间,服务年限不足1年的教师有4名,占1.3%;服务年限在1~2年(包括2年)之间的教师134名,占42.4%;服务年限在2~3年的教师94名,占29.7%;服务年限超过3年的教师84名,占26.6%。
(二)指标体系与统计方法
为了了解跨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设计了10个专题。课题组先聚焦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职前准备”情况,进而详细分析了教师跨文化素养的四大核心维度,分别是“跨文化理念”“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以及“跨文化情感”。在探究特岗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时,课题组对“教学反思”“教育科研活动”“在职培训”以及“学校管理”进行探讨。课题组还特别关注了特岗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这一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自主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6所中小学的特岗教师。在民族分布方面,除了作为主体的壮族和苗族教师外,本研究还涵盖了汉族、彝族、白族、回族、哈尼族以及纳西族等6个非主体民族的教师群体。另外,课题组设计了特岗教师的性别、任教学段、学历、学校区域、“特岗计划”服务时间等影响因素,以便多方位考察这些因素和特岗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职前准备的培训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91.1%的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参加了职前专业准备的教育培训,仅有7%的教师未参加,1.9%的教师表示“不确定”。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职前培训得到了较好实施。关于职前培训中“是否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的问题,仅有9.5%的教师选择“有很多”,51.9%的教师选择“有一些”,而38.6%的教师则表示“基本上没有”。这说明尽管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已经开始关注跨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学习,但相关培训内容仍显不足。此外,部分特岗教师在开放题中也明确提出了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综上,虽然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职前培训整体落实情况良好,但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仍有待加强。
(二)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跨文化素养发展现状
在跨文化意识方面,94.9%的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对于“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持“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的态度。在跨文化知识方面,虽然认为“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知识的教师仅占4.4%,但认为“有一些”的教师占到了76.6%,两者合计达到了81%。然而,19%的教师表示“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在跨文化情感方面,83.5%的教师对“跨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职业”持积极认同态度,仅1.3%的教师选择“非常不赞同”,10.8%的教师选择“不确定”。在跨文化教学技能方面,41.1%的教师对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技能持否定态度(“非常不赞同”或“比较不赞同”),虽然41.8%的教师持肯定态度(“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但仍有高达17.1%的教师选择“不确定”。这表明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在跨文化素养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以上情况显示,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情感处于较高水平,而跨文化教学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异显著,县城特岗教师具有更多优势。例如,在跨文化教学技能方面,农村特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县城特岗教师。虽然特岗教师的在职培训数量差别不大,但县城特岗教师明显获得更多国家级、省级等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这表明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和跨文化素养存在城乡差异。
(三)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第一,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对专业发展认同度高。97.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专业发展,其中,67.7%的教师“非常赞同”,29.7%的教师“比较赞同”,没有教师选择“非常不赞同”。65.8%的教师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16.5%的教师“没有”制定,17.7%的教师表示“不确定”。
第二,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教学反思相对较为普遍。79.1%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20.3%的教师“有时”进行反思,仅0.6%的教师“很少”反思,没有教师“从不”反思。在反思方式方面,学生作业分析(65.8%)、整理教案(58.9%)、教师间讨论(58.2%)及写教学日记(54.4%)是采用率最高的四种方式,其他方式如观摩教学录像(36.1%)、对比优秀教学范例(34.2%)、听取同行专家意见(24.1%)、做教学档案袋(7.6%)采用的教师较少。特岗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其深度和广度还需要加强(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地区特岗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第三,教育科研活动在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中已形成共识,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显示,49.4%的受访者经常开展科研活动,32.3%的受访者有时进行科研活动,很少进行科研活动的占17.7%,没有进行科研活动的仅占0.6%。然而,特岗教师急需专项培训和辅导来提高其教育科研活动水平。
第四,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需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在实际参加过的在职培训方面,98.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35.4%的受访者“经常”参加在职培训,“有时”参加的受访者占51.3%。1.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参加过在职培训。不过,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方面的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仅有3.2%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多”相关培训,“有一些”的占60.7% ,而“基本上没有”的占36.1%。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方面的培训[2]。
第五,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在教学专业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发展等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51.9%的受访者“经常”参与相关工作,“有时”参与占38%,只有9.5%的受访者“很少”参与,“从不”参与的仅占0.6%。分析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四)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统计数据表明,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分布不均衡。其中,“非常满意”的教师占11.4%,“比较满意”的教师则占62%,两者相加的比例达到73.4%。然而,教师职业各个维度的满意度分布不均,其中,“家人的认同与支持”的满意度最高(77.8%),其次是“人际关系和谐”(63.3%),其他各维度的满意度水平普遍偏低,如“社会尊重”满意度为34.2%,“跨文化工作成就感”满意度为27.8%,“社会地位”满意度为8.9%,“经济收入”满意度为6.3%。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的留任意向较为明确。其中,“留在当地,继续从教”占66.5%,“留在当地,重新择业”占3.1%,“去本民族地区,继续从教”占9.5%,“去本民族地区,重新择业”占4.4%,而“不确定”的仅占16.5%。
三、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特岗计划”的顶层设计,逐步建立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在“特岗计划”的顶层设计中,虽已规定特岗教师招聘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但缺乏针对性的实施指导。同时,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集中培训中未得到充分关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的顶层设计,考虑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跨文化专业发展的复杂性,并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逐步建立整体化、全程化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培训和评价的长效机制,使其有章可循。具体而言,在入职考试环节,我们应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学技能纳入考核范围,并针对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面试提出指导性建议,设计相关的面试内容。在职期间,我们应对特岗教师进行三年一贯的跨文化专业规划、定期培训和发展性评价。在三年“特岗计划”服务期满时,我们应适当放宽跨文化教师的编制,并鼓励他们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稳定跨文化师资队伍。
(二)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精准度,彰显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跨文化专业发展的特色
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给新入职的特岗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一时期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调查结果显示,“1年以内”是教师最需要培训的阶段(占比56.9%)。随着教龄的增加,特岗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我们应把握这一“关键期”,以跨文化技能培训为核心,提升特岗教师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以及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从而有效推动他们的跨文化专业发展。关于“在职培训的需求”,特岗教师普遍认为重点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即时可用性(分别占81.6%和71.5%),然后是增加培训次数(36.1%)、改革培训形式(34.8%)以及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内容(33.5%)(如表1所示)。基于此,我们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倾听教师的心声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并开展活动,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培训内容,打破现行“标准化”的培训模式,真正体现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跨文化专业发展的独特性。民族地区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思维、乡土情怀、全球视野等跨文化素养的使命,而且需要具备包括跨文化理解、社会责任、多元文化反思、跨文化教学整合及文化协同研究等核心能力,以有效实施跨文化教育[3]。
表1 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
(三)立足于地方和学校实际,初步构建基于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参与的跨文化学习共同体
首先,我们以特岗教师为中心,汇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专业机构、学科专家、学校、社区及家长等各方力量,共同构建跨文化学习共同体。我们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专家指导、主题研讨和对话反思等多元化方式,建立促进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跨文化专业发展的合作体系。特岗教师应注重自主学习与发展,积极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及地方性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信念及行动能力,以更快地融入当地学校生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为特岗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当地语言文化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社会专业机构则应为特岗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并为其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学校应通过校本教研营造教师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展如集体备课、以老带新、对点帮扶等多样化的活动,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专家应发挥引领作用,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为特岗教师提供专业支持。社区应协助特岗教师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家长则可通过学生这一天然纽带,在家校共育中探寻双方文化的共性与交集,弥合个性与差异。
其次,我们应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形成教师个性化的反思风格。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行为及经验的积极认知加工过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推进这一活动,我们应强化教师的个体反思能力,加强同伴间的反思交流,通过不同民族背景的教师相互协作、互助,共同营造教学反思的良好学校氛围。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将自我反思与同伴反思有机结合,能更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我们通过教育科研专项培训和辅导,为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研究方向和方法层面,我们引导特岗教师在跨文化背景下拓宽学科专业视野,围绕自身学科专业与教育教学实践来构思和优化教育科研课题,深入开展行动研究。例如,针对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少数民族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双语教学等课题,都是适合民族地区特岗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方向和选题。在工作环境和保障条件方面,我们为特岗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激励机制、平台建设等全方位保障,以逐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以更高的专业热情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中。
最后,我们综合运用4G、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统筹规划并建设全国特岗教师网络教育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并积极开展网络教育。截至2020年底,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全面覆盖。这为构建特岗教师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通过数字化学习、优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远程在线指导等方式,不仅拓展了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空间,而且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全面提升特岗教师在情感、知识、技能和实践等方面的跨文化素养。
(四)合理提升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待遇,提高职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各项考量因素中,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对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满意度显著偏低,满意者比例竟不足一成。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满意度与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的留任意向紧密相关。满意度高,留任意向强;满意度低,留任意向则弱。只有当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他们方能安心执教,稳定发展,进而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有效提升特岗教师的经济收入并改善其社会地位,以期打造一支“稳定任教、教学优质、愿意留守”的特岗教师队伍。为提升特岗教师的经济收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相继推出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特岗教师的经济待遇,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也有效提高了“特岗计划”的吸引力。未来,各级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需持续关注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精神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不断改善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从而为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