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男幼师职前培养研究综述

2024-05-16罗倩倩辛均庚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幼师研究者幼儿

罗倩倩,辛均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改革与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幼儿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幼儿园中,女性幼师占大多数,而男性幼师则相对稀缺,被形象地比喻为“大熊猫”。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全国多地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扭转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局面。同时,一些高校也开始积极响应,逐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招生名额,甚至为男生量身定制了新的培养路径。这些举措引发了研究者们对如何有效培养男性幼师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近年来在男性幼师职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掌握其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关键词“男幼师”和“幼儿园男教师”对2014年至2023年近十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截至2023年,我们共检索到文献351篇。经过筛选,我们选取了与男幼师职前培养高度相关的65篇有效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Excel和Word绘图工具,从文献数量、研究主体和经费来源三个维度对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直观地揭示近十年来我国男幼师职前培养研究的现状、内容、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策略等信息。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的逐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男幼师职前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筛选出了近十年(2014~2023年)与男幼师职前培养相关的研究论文共计65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60篇和硕士论文5篇。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两个阶段:2014~2018年为第一阶段,2019~2023年为第二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共有39篇发表文章。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较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幼儿教师的培养受到了重视,引发了研究者们对男幼师职前培养的关注。第二阶段虽然发文量相对于前一阶段有所减少,但研究内容和视角更加丰富多样。这一阶段共发表了26篇文章,研究者们开始从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男幼师职前培养的问题。

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二)研究主体

根据图2所示,“男幼师职前培养”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占比高达95.3%。其中,以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相比之下,幼儿园和其他合作形式的研究者数量较少,仅占研究主体的4.7%。这一结果表明,男幼师的培养与高校、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但各研究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拓宽合作范围,促进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图2 研究主体情况

(三)经费来源

经费支持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图3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男幼师职前培养相关项目的经费来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研究成果未标注或未获得经费支持。这部分占比最大,为46.2%。省部级项目资金支持的占比为38.5%。而国家级和市级项目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各占1.5%。这表明关于男幼师的研究在基金资助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需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项目基金资助,以提升研究水平和质量。

图3 经费来源情况

四、研究内容

(一)关于男幼师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关于男幼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研究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男幼师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者指出,男幼师具备一些女幼师所不具备的特质,在幼儿的多个发展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性别角色培养方面,李娟提出,教师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人物,而男幼师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发挥着女性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1]。在心理健康方面,邓小菊认为男幼师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安全感[2]。在个性发展方面,李艳荣认为男幼师所展现的自信、独立、自强、勇敢、果断、乐观、豁达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3]。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与女幼师相比,男幼师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也不会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胡娟、杨梦萍、金鑫、王肖肖等人指出,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教师的生理性别。他们认为女教师同样可以展现出优秀的男性特质,男教师未必能弥补缺失的男性特质[4]。曾健坤、罗璇也持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女性并非一定无法具备男性气质,而男性的男性气质也不一定就强于女性。女教师同样可以展现出坚强刚毅的一面,男教师也能做到体贴细致和善解人意[5]。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从不同维度对男幼师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体而言,前期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男幼师对幼儿具有独特的影响,后期的研究则更倾向于呼吁“双性化”教育。近十年来关于男幼师价值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但研究的深度仍有待加强。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性探讨,缺乏实证支持。关于男幼师在幼儿教育上是否具有性别优势以及对幼儿发展是否具有重要影响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以更准确地评估男幼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关于男幼师招生方式的研究

招生生源是制约男幼师职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若缺乏生源,男幼师的培养问题则无从谈起。针对当前男幼师匮乏的现状,研究者提出了扩大男幼师招生的建议,并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林娜等学者建议,在保证学生道德素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男幼师的选拔门槛,为报考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6]。罗国忠、谢小琴、刘娟等人则进一步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实行单独招生政策,要求考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加试艺术学科。在艺术学科的考试中,学校可以针对男女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最终结合文化成绩和艺术学科成绩进行单独划线录取。此外,他们还建议在招生过程中增设“面试”环节,以便更全面地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确保选拔出真正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男生[7]。

然而,也有学者对上述“优惠”政策表示担忧。程妍涛指出,这种“积极差别对待”的做法可能会降低学前教育专业的准入标准,损害教师队伍的专业形象,加深性别刻板印象,导致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的问题[8]。李鹏举、张献华、江玉印等学者同样强调,学校在扩大男幼师数量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两性平等的原则,避免采取任何贬低或歧视女性的做法[9]。

综上所述,关于男幼师招生方式的研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另一种则担心这种做法引发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招生数量的同时,确保性别平等和教育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男幼师培养方式的研究

高校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幼师的培养质量。针对男幼师职前培养的策略,研究者们主要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应根据男生的身心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例如,夏道明[10]、熊慧[11]等人建议,应依据男性的优势来构建独立的男幼师培养体系。张芳芳[12]则提出,学校应根据男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就业方向,开设适合男生学习的专业课程。贺罗爱星[13]、白宗锋、潘宝城[14]等人也建议,可以将男生单独编班进行专门培养,并结合男生的特长开展相应的课程。然而,潘春在以云南省某师范学校的男幼师培养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时发现,虽然男生单独成班教学有利于提升男生成绩、开创特色课程等优势,但在一个只有男生的班级中,缺乏异性同龄人的刺激,不利于男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15]。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从男女差别教育入手,提出了根据男生身心特点设置专门的培养方案、开设不同的课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以及打造男幼师专业特长等建议。但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这种做法可能有失偏颇。性别比例不均不只存在于学前教育领域,其他如护理学、机械工程等专业也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那么,是否也应该对这些专业进行区别培养呢?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培养方式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对策的合理性。

(四)关于男幼师专业认同的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部分研究表明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例如,王正惠、盛一浩在某高师幼儿师范男生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认同大多处于中低水平,真正认同该专业的男生数量并不多[16]。专业认同度低可能会对学前男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学前男生的流失。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例如,王国明、王冉认为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包括就业前景、实习体验、职业性别观念等[17]。杨帆则认为儿童观、经济压力、专业前景、见习经历和重要他人等因素会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认同[18]。尽管提出的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涉及个人、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多个层面。

在分析了影响因素后,研究者们也尝试提出了提升专业认同的策略。例如,汤雨林、范小梅认为可以从入学教育、课程设置、学习条件、导师资源四个方面去提升学前教育男生的专业认同[19]。王晶、王晓燕则提出,在入学初期可以设立专业引领课程以深化专业认识、为男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并开设适宜的课程、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政策支持以提升职业声望等途径来培养男生的职业认同[20]。姚子睿基于丹麦高校对男幼师培养的措施和自己的研究提出,可以通过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历层级、开设适合男生的选修课程、建立相对公平的考评体系以及提供充分的见习、实习机会等措施来提升学前男生的专业认同[21]。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学前男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从量化分析和个案分析两方面入手,剖析现状,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建议。这些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

(五)关于男幼师就业方面的研究

男幼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极为抢手,有显著的就业优势。然而,尽管如此,选择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仍然数量有限。王燕媚、宋杨的调查显示,高达9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非常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仅有5%的学生表示“很想去”[22]。杨晓岚、周欣、李传江指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毕业后的流失现象普遍存在[23]。赖联泓则归纳了男幼师就业面临的几个问题,如待遇偏低、部分男幼师就业目标模糊、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24]。

在探究影响男幼师就业的因素方面,研究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徐启丽对贵州省某高等院校的调查发现,大约60%的学前专业男生因经济收入低、传统观念束缚及专业技能欠缺而放弃了男幼师的职业角色[25]。温冰姊通过与学前专业男生的访谈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毕业流失”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关联。她指出,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各专业的具体指导,未能为学前男生提供及时的就业引导,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26]。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男幼师就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男幼师就业流失的背景和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尽管这些对策涵盖了政府、高校、男幼师自身以及幼儿园等多个层面,但专门从培养高校角度深入探讨男幼师就业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然而,在男幼师职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男幼师的选拔到其顺利就业,高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视角上进一步拓宽,深入挖掘高校在男幼师就业方面的潜在作用,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多有益参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十年,随着学界对男幼师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国男幼师职前培养的研究视角也日趋多元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男幼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虽然引起了广大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与整合。当前,关于男幼师职前培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男幼师的招生、培养方式、专业认同以及就业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内容往往被割裂开来单独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男幼师培养方式上的研究多为经验性探讨,缺乏实践验证。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应注重实践探索,以验证培养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形成更加体系化的培养方案。

其次,研究参与者群体相对单一。目前的研究者主要是高校学者,他们多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男幼师的培养问题,较少从男幼师自身的需求出发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男幼师群体的声音和需求,鼓励男幼师积极参与职前培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为优化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最后,男女幼师比较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当前,学者们对于男幼师职前培养仍存在一些争议,如是否需要进行“特殊”培养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男女幼师不同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男幼师职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对于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男幼师作为学前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培养男幼师的主要阵地,应积极探索“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一体化男幼师职前培养路径。同时,实践研究和对比研究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男幼师职前培养体系,我们有望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新力。

猜你喜欢

幼师研究者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男幼师荒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