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牵引配合理筋正骨手法及调气机治疗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4-05-16谭鹏
谭 鹏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骨科,广东 江门 529000)
颈椎曲度异常大多由颈部肌肉慢性劳损、 肌力失衡所导致,临床表现为颈椎生理结构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疾病[1]。 颈椎曲度异常可对神经根、交感神经及颈部血运造成影响。 患者多出现腰部疼痛,有压痛点,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等表现。 治疗方法多为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四维牵引床逐渐应用于临床中。 四维牵引床增加了时间轴的控制,实现了四维牵,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牵引力度和牵引时间,对于一些需要定制化治疗的患者效果更好。 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64 例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四维牵引配合理筋正骨手法及调气治疗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64 例颈椎椎曲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 对照组男20 例,女12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0.21±1.56)岁;病程范围2~8 年,平均病程(5.31±1.57)年。 观察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21~60 岁,平均年龄(40.76±1.32)岁;病程范围3~8 年,平均病程(5.76±1.33)年。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临床确诊颈椎曲度异常且临床表现显著;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其他严重性颈椎疾病;颈椎外科手术史;颈椎严重创伤史;沟通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及调气机治疗。 (1)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患者平躺,推拿手法选择点按、拿揉,穴位选择颈椎两侧风池穴、肩井穴、肩髃穴、腰脊肌肉,15 分钟/次,1 次/天;随后将手掌放置于患者腰部上折,15 分钟/次,1 次/天。 (2)调气机治疗:指导患者调节呼吸的姿势、频率,进行腹式呼吸,加深呼吸深度,放慢频率,12~15 次/分钟,15 分钟/次,1 次/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四维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仪器选择多功能挂壁四维整体牵引床, 选择四维牵引模式, 采用俯卧过伸牵引法及胸腰枢椎旋转治疗法,牵引重量由大到小,选择可确保患者舒适的范围。 上身环套穿腋下固定,下肢牵引带将膝关节四周的肌肉固定,使下半身和下肢抬起,并保持悬挂姿势, 逐渐增加牵引角, 直至病人感到舒服为止,1次/天,30 分钟/次。 2 组患者均治疗10 天。
1.3 评价指标
(1)颈椎曲度值:弧旋距、C2~C7Cobb 角。 (2)颈椎评分:采用自制颈椎评分进行评估,包括头晕恶心、疼痛活动受限、神经牵拉试验及椎间孔挤压试验,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3)治疗有效率,显效为症状消失;有效为症状缓解;无效为上述标准均未实现。 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说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颈椎曲度值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弧旋距大于对照组,C2~C7Coob 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颈椎曲度值比较()
表1 2 组颈椎曲度值比较()
?
2.2 2 组颈椎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颈椎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颈椎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颈椎评分比较(,分)
?
2.3 2 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脊柱最顶端的前凸曲线为颈椎生理曲线 (颈曲),可减轻与缓冲外力震荡,保护脊髓和大脑。 依照Borden 氏测量法,正常的颈椎曲度均值为(12.13±5.04)毫米,超出此数值即为颈曲[2]。 正确的颈椎弯曲是保持人体平衡和运动机能的一个主要原因。 强化对抗纵向压力、 提高头部抬起时支撑重量的能力是颈曲的生物力学意义, 正常颈曲仅需消耗最少的人体能量,便可保持水平直立。 这时,颈部受力和受压负荷最少。 颈椎畸形可导致椎体、椎间盘、脊髓、小关节和颈部肌肉结构的重新分配。 颈椎曲度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颈椎状态估计手段, 能够用于颈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 由此可知,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颈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WHO 公布的数据,我国患颈型颈椎病的患者约1.6 亿人,颈椎病患者数量巨大,应引起更多的重视[3]。
3.1 颈曲的发生原因
正常的脊柱生理曲线依赖于脊柱、 上下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等稳定性因子,以及颈周边的肌肉群等外部因素。 任何一种原因的损害都可能导致颈部弯曲畸形。 临床常见的颈曲改变引, 为长期低头所导致,也为胸颈椎弧度过大代偿所导致。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颈胸段结构,尤其是C7、T1椎体、C1~C7及有关的韧带是决定颈椎曲度的主要原因, 而在无临床表现人群中,颈椎骨盆的变化与颈胸段曲度、颈胸段曲度有较大的相关性[4]。 另有学者认为,项韧带骨化患者为颈曲变质的高危人群。 同时,颈椎运动过度,损伤周围软组织,颈椎节段失去稳定性,以此,椎间盘代偿性退变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最终引发颈曲异常。 国内有学者指出,颈部后肌群的疲劳与颈椎弯曲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这些变化中,以颈椎稳定性紊乱为主。 颈部病变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病变,与年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颈椎自身损伤、手术等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
立足于颈部肌群角度,长期低着头,过分伸展脖子后伸肌肉,引发颈部肌肉挛缩或痿软,影响颈椎外源性动力失去平衡,导致改变生理曲度。 已有的一些实验通过建立颈椎术后长期承受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在颈部晚期受到长时间的应力影响下,存在着生物和生化的不平衡。 由此可知,长期应力作用下会损伤颈椎旁肌肉,引起不同的生理曲线变化。 所以,颈椎动态不平衡可引起早期的退变性和曲度异常。而急慢性颈部肌肉损伤、炎症、外感风寒以及体位不当均可诱发动力平衡失调。 根据颈椎椎体的夹角来看, 颈椎间高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性。 正常情况下,脊柱高度下降会导致脊柱的生理弯曲。 颈椎生理性弯曲是由于颈椎的动态失衡和颈椎的退变性引起的。 目前,已知的引起脊柱生理性弯曲的主要因素有动态失衡和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肌肉、韧带、软组织和骨骼组织是一体的,它们在生理和生化上是相互关联的。 动态失衡后,会引起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韧带的变化,引起脊柱的生理机能和生理曲线的变化。
3.2 颈曲改变与颈椎病的关系
随着脊椎生物机械的发展,许多的证据显示,颈椎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颈部弯曲的不正常变化,而这是大多数颈椎疾病的病因[6]。 颈曲改变后,其生物力学改变,引发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具体表现为头晕、头痛、肩颈部疼痛、四肢麻木、发凉、下肢乏力等疾病表现,重度患者会出现周围软组织、神经、脊髓的累及。 国外学者认为,颈椎病的发展过程中,脊椎曲度改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结合相关研究, 青年人及老年颈椎病的发生均与其颈椎曲度变化有明显的关系。 颈曲度的保持和变化与多种肌肉和骨骼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 其变化可使颈部的生理性负载增大, 使其对关节的破坏和软组织产生松驰,损伤椎体周围韧带,缩小椎管容积。 这一系列代偿性改变会对颈椎周围神经血管造成刺激,引发颈椎病病状。 根据解剖与生物学的观点,本论文认为,颈曲症可使颈椎形态发生变化,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功能失调[7]。 与此同时,颈部的弯曲会引起整个颈部其它部分的继发变化,影响整个脊椎的结构功能。 颈椎病症状出现以前便可见颈椎曲度改变,有学者认为,颈椎曲度异常会延缓或促进颈椎病的发生。 颈曲病变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颈曲变直最为常见。 越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其颈曲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为严重,故在临床上,对病人颈部的变化要充分重视。
3.3 颈曲改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3.3.1 影像学检查颈曲异常的诊断价值
变直,增大,缩小,反弓,S 形,反S 形,上曲下直,上直下曲,都是颈部弯曲的变化形态。在X 线侧位片和后伸侧位片上也可见圆锥的横向位移和角度位移。 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最常见的X 线征象是颈部病变,其病变的大小可以通过X 线摄像得到[8]。 利用X线侧位摄影可以准确地测定出颈椎的弯曲, 对大学生的颈椎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颈椎X 线片, 能够精准定位颈椎反弓最明显的节段,可确保治疗的精准性。 椎体、前后移位检查,颈椎过屈过伸位下的X 线精确度较高, 可用于常规的临床诊断方式。有研究对128 名颈椎病病人进行DR 和CT 扫描, 比较了两者在颈椎病的分类和颈内骨骼改变中的差别,结果显示,二者差异无统计学价值[9]。DR检查可指导临床明确颈椎病诊断, 为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和评价患者的疾病状况奠定基础。 另外,也可以判定脊柱的稳定性和动态的平衡性。
3.3.2 颈曲的测量方法以及对颈曲异常的评估价值
基于距离和角度是测量颈椎曲度的主要方法。测距的主要技术有:Borden 法、CCI 法、KI 开发法。 以角法为基础的方法有:Cobb 角法,Jackson 应力切线法、Harrison 后缘切线法, 颈-胸交界处的测定等[10]。Borden 氏法测量法:从枢椎齿突后上缘画一直线,直到C7椎体后下缘,此为A 线,颈椎椎体后缘连线为B线,A、B 最宽处的垂直交际线为C 线,C 线长度为D 值,正常D 值范围为(12.13±5.04)毫米。 目前,临床公认最为客观、精确的测量方法为Borden 氏法,Borden 技术要求在X 射线下进行。颈椎曲线的测量以颈椎弓弦长为基本参数, 这是脊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Borden 法可以将脊椎退行性病变的效应降至最低, 但是不会因不同的骨尺寸及X 线的倍增而影响其精度。 与Borden 方法相比,改进Borden 方法在判定颈部后弯和S 型曲线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但目前尚无大规模基础临床研究证实其准确度与可信度。 有学者指出, 以距离为基础测量方法中,Borden氏法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最高, 但CCI 方法可以对颈部的局部和全局的相关性进行评估。 还有一些人认为,KI 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CCI 的测定中,不存在0 或负值的问题[11]。 相较于Cobb 角法,Jackson 应力切线法、Harrison 后缘切线法更贴近于颈椎前凸角。有学者指出,Cobb 测量法更加简单可靠,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12]。与Cobb 角度方法相比,Jackson的应力切线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特征性, 但其可靠性不足。
3.4 颈曲与邻椎疾病的关系
在脊柱融合手术中, 相邻的运动节段出现的神经根型性或脊性性疾病称为邻椎疾病。 国外学者观察到,颈椎曲度异常改变发生于胸段侧患者,同时,在51.6%的少年特发性脊弯病人中,发生了颈椎弯曲或后弯,有文献报导,采用颈椎椎弓根除除术可以有效地矫正颈椎弯曲[13]。从颈椎病与相邻椎体病变的相关性出发,可以推测出颈椎与胸椎、颈椎矢状位置的联系。 随着老年人人口的增长,颈胸部和颈部的生理曲线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并伴随着胸部后凸的增大而增大。 可知, 颈椎的矢状位与颈椎后凸角呈正相关,而与颈椎的倾角呈正相关,而胸颈椎角的变化则会使其发生变化。 颈部弯曲的主要因子是颈部和胸部。尤其是C7和T1椎体结构、C1~C7间的椎板及其与椎体有关的椎体结构。 颈椎、胸椎、颈椎、骨盆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4 种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基本构造,可用于保持重心平衡、吸收震荡。 因此,脊柱各区域互相关联,并非独立存在。 现阶段,目前,关于脊髓曲度与邻椎病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见,因此,在开展脊椎弯曲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于脊椎的整体性,以及胸部和腰部的弯曲引起的关节变化。
3.5 颈曲异常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可矫正早期的生理曲度异常,其治疗方法有:中医正骨,理筋,牵引,针灸,康复功能锻炼。 结合临床试验,相较于手法治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更加理想, 且结合随访结果,优势更加显著。 依照颈椎病治疗相关机构所建议与提倡的治疗理念与趋势,针对低风险发展患者,可予以有效的运动指导, 制订全面的运动计划。 同时,结合大量实验,运动机能训练是治疗颈椎病最好的疗法。 而颈椎病的临床分型较多,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类型, 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来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以优化体征的改善效果。
3.6 四维牵引配合理筋正骨手法及调气机治疗颈椎椎曲异常的临床效果
椎骨关节、椎间盘的定向与大小、颈椎的弯曲是由运椎间隙的前后间距所确定的。 颈椎曲度畸形的病人会有一定的脊柱侧弯,并伴随着生理曲度的改变和增生[14]。 从功能角度看,腰弯对颈弯曲有明显的机械作用。 而脊柱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依据则是脊椎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表现。 长时间的坐着和伏案都会引起颈椎的变化, 长时间的使用会引起颈椎的疲劳,从而引起脊柱的动态调节,颈椎间盘收压,导致脱水变性,弹性降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最终对整个脊柱的运动功能造成影响。
四维牵引力治疗是将病人的下肢置于仰卧位置,使其颈椎向后伸展,同时还可以左右摇晃调整病人的腰大肌、竖脊肌、腰小肌、腰背筋膜、腰骶枢纽和腰枢纽,令颈椎曲度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以此达到改善颈椎曲度异常的目的。 四维牵引疗法符合上病下治的理念,与中医学整体观念比匹配[15]。 同时,辅助理筋正骨手法,调气机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缓解疼痛、恢复腰部肌肉力学平衡的作用, 可调节混乱的颈椎,实现筋柔骨正的目标。 在治疗中,需要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深呼吸来调节机体, 以此有效训练核心肌群,强化核心肌力,稳定脊椎曲度,维持治疗效果。 结合文章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 且观察组各项颈椎评分情况较对照组更加理想。 由此可知,四维牵引治疗联合理筋正骨手法,调气机治疗, 可以有效纠正患者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实现显著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四维牵引配合理筋正骨手法及调气机治疗颈椎曲度异常患者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颈椎椎曲异常的情况,利于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