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5-16王瑾瑜
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给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对“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探索一种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引言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此过程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以“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校而言,如何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办学定位,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一项重要任务[1]。
1. 传统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式[2],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合理的课程架构、单一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针对上述问题,各大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构建了“一核两翼、三层四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一系列举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虽然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未能使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第三,教师缺乏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方式;第二,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3]。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传统高职教育向“互联网+”教育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高职教育,以达到资源共享、整合和优化的目的。
本文在分析传统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即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措施,切实落实对大学生创造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最后总结了改革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内涵与特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以“互联网+”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旨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育要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管理和学习方式的创新[4]。
“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这三个环节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可以形成一个以“互联网+”为支撑、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以网络教学活动为主线、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在新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模式创新。
下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阐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
2.1 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据结构”课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礎上,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切入点,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侧重于专业职业能力知识点的整合,使知识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网络课程平台、课程标准、教材等相关资源,建立了开放的课程学习资源库。同时建设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结构”,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数据结构相关内容。这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建立了一个灵活开放的、共建共享的教学平台。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学习、交流、互动环境的虚拟空间,是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上教育空间建设,通过构建学习平台和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室”与“课堂”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自主探究式、协作式、探究性和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学习。在网上学习空间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想要的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互动不充分的问题。而在线教学空间也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交互的平台,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网络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支持,以及便捷的网上交流和辅导服务,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 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网络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活动设计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核心,是将在线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过程。网络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程组织和课程内容设计两个方面。
在课程组织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基础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制定个性化、多元化、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及合作沟通的能力。最后,以该课程为基础,通过在线测试,在线反馈、在线答疑等,并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确定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次,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最后,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相关资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也要根据现实状况,合理地选择和调整课程的内容。总之,要在课程组织中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4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模式创新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4.1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并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要环节,将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学习资料;(2)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在线讨论;(3)教师组织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2.4.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体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实现“教”的目的,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学”的目的,通过在线考试实现“评”的目的。
2.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次,要精心设计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在线讨论、在线考试等;最后,要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网络游戏、游戏比赛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与学的同步互动,培养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4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室里进行讲授、示范和练习等教学行为,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5]。
3. 实践效果
本文构建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设计、管理、服务等真实工作场景引入教学过程,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将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流程和产品服务流程相对接,形成了“先学习后工作”的新教学模式。
围绕岗位的专业能力构建了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资源,让学生有其他的学习方式;建立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并进行了科学的系统设计和整合;将企业真实的生产、设计、管理、服务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
以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信息管理平台,完成了网上学习、网上测试、网上考试等功能。将课程资源库、在线学习平台和管理平台三大平台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实践平台教学效果良好,能够方便地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随意性。
结语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树立“互联网+”教育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的学习服务。同时,学校也要强化“互联网+教育”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 2020(23):189-190.
[2]查永军,李启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关切与推进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9):83-90.
[3]翟新明,苗晓锋,陆宇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1(5):74-83.
[4]孙婷.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16-19.
[5]王远荣.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数字教育, 2019,5(1):63-67.
作者简介:王瑾瑜,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题项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教学成果培育机制的探索(编号:HZLXZD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