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索
2024-05-16山东省青岛广水路小学臧传明
山东省青岛广水路小学 臧传明
在小学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是包括小学科学学科在内所有学科的使命。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和方法,将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育人作用。
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无数能工巧匠与科学先驱创造出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成就。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我们不难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一)在天文知识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春夏星空”内容,其中第13课“春季星空”的教学,教师在让学生认识大熊星座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关于北斗七星的内容。北斗七星作为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不但具有比较高的辨识度,而且这七颗星在中国古代还各有一个极具神话特色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人通过“斗柄”在不同季节的指向,了解北斗七星与季节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第14课“夏季星空”中提到了银河(中国古代称为“天河”),以及位于银河两侧的两颗比较亮的星:天鹰座α星(河鼓二,即牛郎星)、天琴座α星(织女星)。教师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中国月球探测计划中的鹊桥中继卫星,其名称便是来源于“鹊桥相会”的故事情节,古时“鹊桥”连接的是美好爱情,今日“鹊桥”连接的是地月通信,是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
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虽然不是现代天文学88个星座中的名字,但是教师要教学生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宇宙星空。
(二)从纸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第8课“纸”的教学中,除了认识“纸”这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材料的特点、性能以及种类,教师还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纸的历史,尤其是将蔡伦改进造纸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使其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对于世界文明传播的巨大促进作用。在了解造纸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讲解中国古代的纸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主要有麻纸、绵纸、宣纸、竹纸等。再配以视频和图片等来呈现古法手工造纸的过程、以纸为载体的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等,这样学生对中国纸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具体,而不再宽泛空洞。
正因为有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纸的发明和改进,纸这种材料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才有了今天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纸。
(三)从陶瓷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瓷器起源于中国,中国是陶瓷的故乡,自汉代起中国的陶瓷技术就开始发端继而享誉世界,瓷都景德镇更是陶瓷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陶瓷材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这些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了解汝窑、哥窑、定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欣赏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青花瓷、花瓷等瓷器分类中的精品代表。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匠对陶瓷材料的极致追求,从而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通介绍英文单词china的来历及含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代辉煌的陶瓷文明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类似的内容还有许多,比如天文观测工具浑天仪、指示方向的罗盘与司南、流传于民间的天气谚语等,都是可以结合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切入和渗透的。
二、结合课外科技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外科技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也可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组织了手工造纸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手工造纸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树皮纤维、水槽、丝网等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按照古人手工造纸的流程进行操作,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了解了纸的成分、性能,从而对造纸术这项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与体会。当然,学生在活动中也没有局限于对古人造纸方法的简单模仿与重复,而是在古法造纸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进。比如,在打纸浆的环节,古人的方法费时费力,小学生也不容易打出合格的纸浆,如果使用豆浆机等现代常见的家用电器来操作,便可以事半功倍。再如,在纸浆中加入颜料便可以制作出带颜色的纸,加入香水还可以让纸自带香味……学生就这样在传承中进行创新。
结合磁铁知识的学习,在课外探究制作指南针的环节,教师给学生准备司南或罗盘的图纸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模仿制作的过程中萌生新的创意。在应用环节,教师设计了“寻宝”游戏,让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找到正确的方位,完成闯关任务。这样的活动,既检验了学生动手制作的“成果”,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类似的课外拓展活动还有孔明灯的设计制作、活字雕刻与排版印刷等,这些课外科技活动无一不彰显着浓厚的中国元素,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将会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激励。
(二)在科学场馆参观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学生参观科技场馆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介绍其原理以及对古代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既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又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比如,参观科技馆中的古代计时工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人计时主要是依靠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来判断的,其中日晷是用来测量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工具。晷面上分别标注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日晷的缺点是只能在有阳光时才能使用。而圭表是用来测量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工具,其垂直竖立的部分称为表,呈南北方向水平横卧的部分称为圭,正午时刻表的影子会投射在圭上,根据不同日期不同长度的影子标记出一年中重要的节气。这样,一年中二十四个重要节气便可以在圭表上非常直观地得以展现。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圭表的应用对于农民准确掌握农时、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结合科普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普宣传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专家科普讲座
结合全国科普日,学校邀请专家到校向学生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并讲述“万户飞天”的故事。如今航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人类已经飞出地球,而且可以常驻太空,但是这一切的开始在哪里?“万户飞天”就是人类航天实践的开端。
在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他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结果火箭在点火后发生了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二)科普主题班会
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给小主持人提供了“西门豹治邺”的素材。
战国时期魏国邺城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到处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更有官绅和巫婆勾结编造河伯娶亲的迷信故事危害百姓。西门豹到任后不相信这些迷信,并且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破除了迷信。随后西门豹勘察地形、科学规划,组织民众开凿水渠灌溉农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西门豹成为中国古代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典型人物。
(三)校园科普文化氛围营造
与前述种种措施不同,校园科普文化氛围的营造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科普文化宣传就是通过科普宣传画、科学成语谚语以及科学家画像和事迹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科学教育。
宣传画的内容有:勾股容圆、青铜弩机、浑天仪、地动仪、司南、指南车等。
科学谚语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植物的遗传规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映了时间、温度与冰层厚度之间的联系。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通过云的位置和状态预测天气。
科学家画像有: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北宋科学家沈括,以及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等。
通过前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索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传播策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文化元素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符号,而是在科学课堂上、在科技活动中、在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上,最终走进了他们的心中。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学生大都能讲出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了。在近年的科技活动比赛中,学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多项比赛活动,成绩斐然,研究性学习“体验手工造纸”获得区级二等奖,“四大发明”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获得区级二等奖,“造纸术体验”和“杯弓蛇影里的科学秘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得市级一等奖,并且均获得全国科学影像节入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