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2024-05-16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双减课文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钟 宁

“双减”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学校办学、体制结构、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对语文课程的作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双减”的核心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作为“双减”的敏感领域,作业的布置、检查、评价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师要秉承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

一、依循素养准则,精准定位作业目标

语文学科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识字与写字,又有阅读和感知,还有表达与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整本书阅读、口语交际等。传统理念下的作业形式,更是繁杂而琐碎,抄写词语、背诵段落、大小作文、日记周记,还有各种教辅练习。这些作业都指向机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充其量只能获得信息资源的叠加和积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尤其需要梳理“素养”本位下的作业目标。

鉴于此,教师要将机械训练型作业,逐步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思维意识和审美素养的作业转变,改变语文作业不停做、机械说、胡乱读、生硬练的尴尬局面。比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如果作业只是记忆背诵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要领,学生积累得再多,也无法促进其表达能力的生长;如果学生仅凭自己的思考“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则是对课堂上学习内容的照搬,虽然对应了编者的编排用意,但对学生思维含量的挑战性并不大,更不要谈审美素养了。那么,这一单元的作业目标究竟该如何定位呢?以《牛郎织女(二)》为例,学生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感知了人物形象,也积累了“创造性复述”的相关方法,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假如将这个故事绘制成一套连环画,你觉得应该绘制哪些内容?你又会给连环画配置怎样的文字呢?

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丝毫没有将其视为负担,对每一幅画都精益求精,对每一段文字都悉心配置。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所绘制的具体画面其实是对故事发展和重要情节的梳理,而文字的配备、图画的顺序设置,也是集中反映了学生对“创造性复述”的学习成果。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关联了课堂所得,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同时将民间故事的内涵和美感和盘托出,可谓一举多得。

二、依循自主原则,重新调整主体定位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定位是扭曲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师生关系下的作业设置自然也是教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如果教师总是从自身教学的角度设置任务、布置作业,学生也终究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机械地完成任务。“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语文作业设计的主体就需要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鉴于此,教师要注意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究:

(一)自主作业的习惯

包括做作业之前先复习,严格依照惯有的要求和标准来落实,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翻阅书本、不参考资料,养成做完之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做到“不检查不上交”。

(二)自主解答的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的目的不是解决纸面上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学会了口语交际“转述”,学生懂得了要抓住主要信息、巧妙改变人物称呼来进行转述,教师就可以和家长沟通,根据每个学生在当天遇到的不同情况,真实性地提供转述任务,如去邻居家捎个信、给老家亲人打个电话等,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方法策略有用武之地,并完全依照自己的认知理解以及经验能力,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在无形之中取得了巩固和练习的效果。

(三)自主反思的习惯

光练没有反思,作业的巩固效能就会大打折扣。传统教学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评判权,很多学生面对教师对作业的“生杀”大权,也是闻“师”色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评价的路径多维化,通过师生互改、生生评改等方式,丰富学生作业评价的维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有时刻将学生落实在主体地位层面上,站在学生的视角考量,语文作业的主体才能真正由教师转变成学生。

三、依循组合原则,不断丰富作业类型

基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定位,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将那些机械性、烦琐性的任务全部删除,设计以点带面的语文作业体系,以本体性作业为抓手,积极设计拓展性作业,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要将这篇课文作为范例展开常态化的教学之外,同时还要充分彰显课文的载体功能。对于这篇课文的作业设置,教师就可以从本体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设计:首先,本体性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典型的片段,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基于文本的整体信息,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语言文字的介绍,将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融合在作业之中;其次,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中心点,通过网络广泛搜集我国传统名画,并选择其中一幅尝试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由画不断向外拓展,选择我国历史上传统名桥、名塔、明楼作为作业关注的资源,并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融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就深入契合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型作业完全删除,同时又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以及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理念,将语文课程与美术、历史等多维领域进行了有效整合,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思维含量和实践操作价值,为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依循分层原则,巧妙运用作业契机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绝不能以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效益为代价。因此,教师可以避免集中性的作业训练,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将原本集中性的语文作业,分解成不同的层级,设置在不同环节之中,从而形成分散且极具层次性的作业,助推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以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说理文为例,在学生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的作业: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体内容和内在结构,着重概括课文中三个事例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文章后续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梳理事例与论证观点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作业:为学生提供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相关事例,要求学生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出发,尝试将提供的素材改写为能够支撑文本观点的事例素材。这项练习作业不仅契合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同时也对应了小学阶段说理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不仅需要对课文中罗列的三个事例的表达结构进行梳理,同时要在阅读吸收的过程中对素材进行深入解构,从而为后续改写素材提供方法支撑。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把握了说理文中素材描写的相关结构,同时探寻了内在密码,真正地认识到:即便是相同的素材,由于文体表达需要的不同,作者对素材的整合、运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策略。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设置课后的拓展性作业:如请学生以“玩,也能玩出个名堂”为中心论点,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选择相应的素材和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这一作业的设计,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素材选择的方法,同时还学会了对素材进行处理和重整,以及通过严谨的语言论证凸显中心,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围绕中心展开描写的写作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五、依循多维原则,高效推动立体评价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新授层面,而对作业的评价则很少涉及。事实上,只有关注到了作业评价,才能真正助推学生后续学习动力的持续发展。教师要能够整合学生和家长的资源,构建多维规划的评价体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是一篇带有鲜明演讲性质的说理文,这篇文章不仅包含了常规说理文所具备的论点论据,文章语言也极具鼓舞性和情感性,是训练学生演讲的绝佳素材。因此,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将这篇课文的观点和内容以演讲的方式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提出相应的意见。对于这项作业的检查和评价,教师就可以从家长聆听孩子演讲之后给出修改意见,以及学生对演讲的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展开。

这样一来,教师就不再是学生作业评价的唯一掌控者,而是充分整合了家长和学生的评价,这有利于学生收集更多维的信息资源。比如,家长的评价可以关注孩子在演讲前后的变化,关注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而学生的评价,则更多地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和方法使用。由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就可以从更多维的渠道展开,避免了单一评价所带来的局限性,也便于从全方位充分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整体状态。

总之,“双减”政策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教师要精准把握“双减”政策的核心用意,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及时作出调整,更要将作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依据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双减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背课文的小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