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探究
2024-05-16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张伟良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张伟良
小学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治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加大数字化模式对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需求,在师生主动参与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将数字化赋能的重要性全面表现出来,借助思政教育强化育人观念,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小学思政教育的教育对象、时代环境、教育背景和信息资源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彰显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就教育对象而言,现在面对的新一代小学生,本身就是信息时代的“原生居民”,他们天然地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成长具有迥异于前辈的成长环境,且与数字技术、信息资源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思政教育通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满堂灌”或单向输出的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小学生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了,更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势在必行。首先,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为小学思政教育的良性、高效开展提供便利支持,彰显数字化赋能在小学思政教育顺利开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其次,数字化赋能可以实现全面构建小学思政教育网络的目标,保证思政教育过程中基础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改善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时产生的厌倦情绪,保证思政教育内容和关联信息的完善性和可靠性,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和渠道全面拓展的目标,这对于提升小学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和实际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次,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学生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师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传统角色,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学生思政意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得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最后,在数字化赋能前提下可以加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为小学思政教育改进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因此,思政教育亟须实现数字化赋能。
二、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的策略
(一)数字赋能,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在数字化赋能支持下开展小学思政教育,需要借助数字化模式对思政教学方式实施创新处理,以推进思政教学数字化教育良性开展,加大云平台、数字白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力度,保证思政教育呈现方式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在加大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力度的情况下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可结合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思政课活动。教师可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首先,在大屏幕中投影出汉字中的“国”字的繁体字写法——“國”。其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效果,一笔一画地向学生解释“國”,外面的框表示国家的疆域和边界,里面的“口”表示人口,“一”表示土地,“戈”表示军队——一个“國”字,形象地解释了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第三,围绕“什么是国家安全”“什么是国防”“为什么说国无防不立”“谁来守护岁月静好”等内容,用深入浅出的小视频和具体精准的数据讲述中国的历史与当下,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看国家的变化,从历史事件中看国家的繁荣强大,从历史规律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最后,用生动直观的图片和事例教学生应如何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安全。
可见,数字化赋能可以保证思政教育过程中各项数据信息归纳收集的合理性和实际管控力度。在课堂上通过影像、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赋予思政教育直观性和形象性的支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思政课堂进行优化创新,可有效调控思政教育因为基础方式不够合理而出现的教学难点,提升数字化赋能效果和课程实效。
(二)数字赋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即使思政教育在教学方式方面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实施思政教育,教师必须突出课程的政治底色,突出内容的政治导向,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与数字化赋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强化课程的权威性,配合数字资源的传播规律来经受住数字化传播所伴随的“碎片化”考验,使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价值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
例如,在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热爱劳动、致敬劳模、珍视成果”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视作需要为学生输入的“养分”,然后将学生喜爱的人物、事件和时事作为“食材”,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以鲜活的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按照“烹调三步法”,施展搭配、解构和重塑的功夫,从而极具创造性地生成富有思政课堂特色风味的数字化“大餐”。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借鉴综艺节目、影视作品和小视频等的编辑、制作方式,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听、可感、可视、可触且可互动的学习资源,同时加以媒体化、形象化、场景化创新,最终引导学生投入沉浸式、共情型、全景化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迅速领悟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升他们自觉劳动的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情怀。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情,依靠资源优势,开设“劳模精神与自我发展”“中国工匠”等思政讲座,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让劳动模范、劳动工匠走入思政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让学生与劳动模范、劳动工匠进行线上实时互动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激发“尊重普通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懂得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
可见,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内容实施丰富化处理,就应在落实各项基础要求情况下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等方面达到相互契合的状态,确保思政教育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和数字化赋能的支持下高效合理开展。
(三)数字赋能,做好思政教育评价
在完成小学思政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后,教师可从数字化赋能入手展开有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大数字化模式和资源平台在评价中的应用力度,以发挥相关评价在思政教学缺陷问题监测中的作用,彰显评价的制约效果和调控优势,使得数字化赋能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评价标准和综合管控成效得以提高,从而保证思政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和可靠性。
例如,借助网络平台大数据监测渠道,在做好关联数据信息收集、归纳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可实现课堂检测和录播数据的顺畅打通和实时存储。教师可随时随地依据平台制定的不同维度的评价体系,对课堂进行实时评价或回顾评价,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力度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意识培养和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思政教育面临的“碎片化”局面加以有效处理。同时,结合教学反馈,逐步将所有评价标准化、数据化,增强数字化赋能在思政教育评价和后期教学模式综合规划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并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评价,为思政教育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在数字化赋能的时代浪潮中,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落实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做好思政教育评价等方面,推进思政教育向着数字化转型,在落实各项基础要求的情况下加大数字化模式对思政教育的支撑力度,促使思政教育实现数字化赋能的“华丽转身”,彰显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