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
2024-05-16张颖黎
文 张颖黎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类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够呈现出自由、自主的状态。
一、树立角色意识是幼儿园确定游戏角色的重要元素
确定趣味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是指扮演某一特定场景中的人物,演绎该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这是一种假装或假扮游戏。因此,角色游戏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幼儿明知这是一种假扮,但还是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3~6 岁是幼儿善于模仿并乐于体验的重要阶段。角色游戏为单纯而天真的幼儿模拟了一个个真实的情景,支持幼儿在体验与实践中积累自我成长的经验。
确立生活角色意识。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幼儿体验现实生活的载体。由于立足于生活,幼儿有更丰富的经验,能够自主、自由地参与游戏,乐此不疲地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角色游戏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幼儿的社会性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角色意识差异是评价幼儿游戏能力的重要指标
角色意识指标的重要意义。我们通常会这样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这个幼儿会玩或不会玩。笔者认为,“会”或“不会”主要是在评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能力,考察幼儿对该角色(职业)的认知与经验,评价幼儿角色的言行与某游戏主题的契合度,以及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独立解决特定主题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与幼儿的角色意识有关。角色意识是决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状态和投入程度的一个内在因素,也是幼儿保持游戏浓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检验幼儿生活经验丰富程度与转换能力的指标。
角色游戏差异的案例呈现。一次,在中班“点心店”游戏中,两名幼儿同时选择了厨师这个角色,并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意识状态。幼儿A 在没有顾客的情况下,漫无目的地摆弄着桌上的材料,时不时地会跑到其他区域玩游戏。当顾客光临时,幼儿A 又显得非常兴奋与紧张,甚至不知所措。而幼儿B 戴上厨师帽的那一刻,就开始忙活起来,一会儿剪剪面条,一会儿做汤圆。当顾客点餐时,幼儿B 能够清晰地向顾客介绍已经做好的餐点,并根据顾客的要求“烹制”。
角色意识差异的案例分析。从以上两名幼儿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角色意识的差异明显。幼儿A 的角色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有效地运用材料开展与厨师相关的游戏行为。幼儿B 则能够出色地扮演厨师角色,对厨师工作的经验比较丰富,熟悉游戏环境中的材料,并能与之发生积极的互动。
三、树立角色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性成长的重要措施
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角色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更多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
个性化差异指导策略。角色意识建立的过程是经验获得与分享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生活经验至关重要,是幼儿想象与象征的源泉。例如,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娃娃家”游戏始终充满热情。这是因为家庭是幼儿最为熟悉的环境与场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家庭背景与文化不尽相同,所积累的经验存在着差异,角色游戏也就成为引导每个幼儿个性化成长的重要载体。
主题式社会性体验策略。在角色意识培养中,只有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才能增强幼儿角色意识。经验是靠实践、感受、积累、内化而形成的,灌输认知无法替代经验的功能。而角色游戏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重要方式,能够将社会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分享性经验传递策略。分享性经验传递策略就是通过不同渠道的经验传递,使幼儿多通道获得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加深他们的角色意识,提升他们对角色游戏的主题理解、认知,并不断保持对游戏的兴趣浓度。教师可以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现阶段幼儿的游戏表现,分析其游戏水平,并以玩伴的身份进入其游戏情境中,尽可能在情景中干预与介入,并适时跟进对目标对象的指导。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各项社会调查,引导幼儿发现游戏主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状况。这也是社会向幼儿传递经验的过程。
教师应该重视幼儿角色意识的培养,剖析每个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水平,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内因,不断提供社会经验与游戏材料的支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个性化成长与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