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2024-05-16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山前小学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山前小学 宫 涛
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教育文件中要求学校将劳动技能培训课程纳入教育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能够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受不同类型的信息,由于学生缺少基础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在现代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观念有基本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给予过多关爱,并没有正确引导其进行劳动,导致学生对劳动内容缺少认识。教师可以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意识,拓展其劳动观念,以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为其道德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良好的责任感是我国文化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学生需要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在生活中敢于承担责任。就小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大部分小学生缺少责任感,犯了错误不主动承担责任,这种情况在生活无法自理的学生身上更常见,这是因为学生对责任感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教师可以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落脚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班级劳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明确自身作为班级、家庭、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劳动结束后,学生能够立刻观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理上产生愉悦感、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
部分小学生在现代化生活中展现出的意志力较为薄弱,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替学生决定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完全顺应学生的心意,导致学生独自面对某些事情时无法做出正确抉择。小学生受自身生活经历与年龄的影响,意志力较为薄弱,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轻易放弃,展现出来的自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劳动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记录下来,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劳动活动。家长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劳动情况,共同商议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长期的坚持下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但是小学生的体力与能力有限,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合作劳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包含与人际交往相关的教育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情感交流的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些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空间。在劳动教育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开展有效的劳动活动,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劳动活动变成可以推动学生合作能力提升的交流活动,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让学生可以与同伴进行高效率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成为尊重他人、热爱生活并尊重劳动成果的新时代小学生,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推动学生长远发展。
二、实施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与智慧教育共同发展
劳动教育对学生而言是最好的生活教育之一,也是学生人生的第一课,关注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学生智育、德育与劳动素养的共同提升。因此,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并尝试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保证学生的劳动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在劳动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实现劳动教育与智慧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劳动
小学教师重视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内容,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动过程中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学习与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实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劳动教育充分支持,鼓励校内教师参加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深化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认知。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利用不同的劳动过程丰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在学生劳动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其充足的自主劳动空间,鼓励学生探索劳动的含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产生深刻感悟,实现劳动素养与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完善学生的人格与品格
小学教师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完善人格与品格。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期望通过多样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中也掺杂了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心理与过度保护,很少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丧失自主劳动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责任感,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记录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过程,并向家长讲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分享科学的教育理念,由家长在课下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劳动,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与品格,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四)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教师重视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放飞想象,利用自身的创新与创造力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教师可以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劳动活动意识到劳动的真谛,掌握更多基础的劳动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强化其劳动成就感与满足感,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打造劳动实践平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与实际劳动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劳动活动内容。在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时,教师应当站在我国人才培养制度与新时期教育文件的角度,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对推动小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制定短期的教育方案,还要做好劳动教育的长远规划,使劳动教育可以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搜集网络上优质的融合教育资源与案例,整理相关的教育经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现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融合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在劳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实现自身劳动素养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校园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培育浓厚的劳动氛围与学习氛围。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保护自身安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挑选三名学生扮演环卫工人、交警、司机,先让扮演环卫工人与交警的学生感受一下真实的工作岗位,产生劳动感受,再让扮演司机的学生模拟交通事故现场,其他学生席地而坐,站在更全面的视角进行观察,并留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劳动者,尊重其劳动成果。
(二)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劳动教育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与问题引入课堂,并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整合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生活中的劳动者,并对社会上的各种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站在客观、平等的角度看待不同劳动者的付出,摆脱阶级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对教材内的知识点进行挖掘,在找出重难点的同时,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能力和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将教学内容进行拆分、拓展与优化,引导学生总结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过程和实践经历,并在不同对话的主题内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深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劳动教育延伸至课堂,弥补大量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平等的劳动观念。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道德法治视频,构成具有代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更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思考与体验。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路上的车辆类型、信号灯与交通工具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上学时的出行方式,如有的学生与家长一起乘坐地铁,进入地铁站后会遇到安检人员、售票员、巡车员等,在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地铁的工作人员,讲述其劳动内容,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是针对学生,还针对教师与家长,当教师与家长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后,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尽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属于考试科目,但是学生要认识到,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是扎实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助力。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前、课后部分设计有效的劳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与重要性,从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了保证学生形成劳动观念,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意识到学习对其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教师联系道德与法治教材,让学生在心底建立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观念。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教育时机,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拥有道德评价的能力,实现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情我来做》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家务类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家务的定义,让学生回想在家中需要做的家务有哪些,有没有帮助家长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形成基本劳动意识的同时,培养其劳动能力。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观念意识与劳动习惯。教师要构建参与劳动活动的平台,及时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打造劳动教育情境,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劳动观念,获得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