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2024-05-15刘诗琴
刘诗琴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的力量,有了自信,头脑中便充满了睿智,心中升腾起无尽的希望。自信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充满自信时,思想变得乐观、豁达,生活也随之更加美好了。我们要拥有自信,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我们更要拥有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李梢:“中医”与“科技”融合后的新生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有一位面容和善、容光焕发的教授,他就是李梢。他接受过中医的传统教育,有着深厚的中医学积淀,还创新地将传统中医药和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开拓了网络药理学交叉新领域,为胃癌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是立德树人的师者,执着探索真知,培养出了许多心怀家国、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
父亲是名医,母亲是祖传中医,李梢从小就跟着父母抄方,接受中医的传统教育。因为从小怀揣中医的梦想,李梢一路攻读,获得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学位。为什么一位“中医学博士”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做交叉研究?李梢回答,中医药传承了数千年,走到现代,他想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学,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
2020年12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揭晓了“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李梢以“医药人+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该荣誉。“小康的‘康,就包括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代社会,许多重大疾病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而中医药是突破这些重大疾病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继承好、发展好中医药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颁奖盛典上,李梢这样说道,“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和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药一起,走向现代,走进未来。”
●素材解读
李梢扛起振兴中医的大旗,创新地将传统中医药和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让人大开眼界,也开拓了网络药理学交叉新领域,以自信的心态,为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姜淑梅:活到老,学到老
姜淑梅出生于1937年。在她成长的那个时代,不认识字很正常,姜淑梅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老伴的突然离世让她难以释怀,整夜整夜地失眠。女儿劝她学习、认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乐观地生活下去。
一开始,姜淑梅是拒绝的,根本就没有心情去学习。但是慢慢地,她迷上了学习,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从过去的沉默寡言变得爱说话了。在女儿的鼓励下,姜淑梅开始把自己的经历、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写下来。
从此,姜淑梅开始了她的励志人生,2013年10月,75岁的姜淑梅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读书”等栏目的专题推荐。
60岁学识字,75岁学写作,80岁学画画。82岁时,她已写下近60万字,画了上百幅画,出版了5本书。面对外界的称赞,姜淑梅说:“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之后,姜淑梅又开始练习书法。她有一个理想:“等我老了的时候,要成为四个‘家——作家、画家、书法家、老人家。”
●素材解读
萧伯纳说:“如果仅把年少的时光当成是年轻的,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容颜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衰老,但是梦想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终止。姜淑梅60岁才开始认字,她对人生有追求,对文学有热爱,这种积极追梦的态度,不就是充满自信的少年的模样么?她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拥有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人生随时可以“重启”。
叶嘉莹: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很多人都知道,叶嘉莹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但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不是我的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也不是我的选择,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她在书中写道:“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她被批准回国教书,在南开大学任教。叶嘉莹是南开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教师,堂下座无虚席,“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就是她描绘那段时间的诗句。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
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常常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中国古典诗词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思念之情,而我们的这种思念不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2014年,她正式回国,定居南开。她还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素材解读
当今时代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互相激荡的时代,是展现中国文化的最好历史机遇。我们不仅有优美的诗词,还将革新与智慧融进了文字里,将历史与时间藏进了文物里,将品格与修养汇进了语言里……商周青铜、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从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每一颗文化之果,都讲述着独有特色的辉煌,氤氲着自信与底蕴,等待着我们不懈的学习、深入的探索。
王泽山: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
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王泽山先后2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三冠王”的美名。
王泽山认为,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上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这是一个社会需要、个人前途可能更灿烂、我有能力胜任的最佳选择。”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以装药设计作为主体研究方向。
做学问的每一步,王泽山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范围”,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他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做学问切忌轻浮——在“全等模块发射装药”这个国际都尚未解决的研究课题上,他潜心研究三年,不断求索本质,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案。
2021年,一向简朴的王泽山捐款1050万元,设立泽山育才基金,用于支持教学和人才培养,这几乎是他全部的获奖奖金。正如他在入党材料中所写:我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在艰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素材解讀
成功离不开自信和坚持,王泽山在硝云弹雨中挥洒万丈豪情,“国家需要什么?”“我又能担当什么?”这些问题陪着他走向成功,走过风雨,终见光焰。
(供稿人系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