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院士王泽山:“以身相许”火炸药
2020-10-19梅小龙
●文/梅小龙
本文主人公
王泽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多年来,这位火炸药专家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诸多技术傲视全球。
涓涓汇聚,厚积薄发。在这位科学家研究火炸药几十年的时光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家国情怀故事呢?
壮志少年热血选择,家人无怨无悔
1935 年10 月,王泽山出生在吉林市。那是一个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年代,王泽山的很多邻居和亲人都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
彼时,父辈们经常告诫王泽山:“年轻人有理想有担当,国和家才有希望。”因此,王泽山从小就意识到: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免遭欺辱。
1954 年8 月,19 岁的王泽山从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怀着渴望和激情,王泽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大家纷纷选择空军和海军这两个热门专业时,王泽山则坚定地选择了最冷门的陆军火炸药专业,他是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王泽山清晰地意识到:强国必须先强国防,而火炸药是国防重要的战争物资。一个国家的火炸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武器的水平。离开火炸药,一些武器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这个“一定要研制出最先进的火炸药强大国防”的热血选择,拉开王泽山与火炸药相伴一“甲子”的序幕。
在此之前,王泽山的两个哥哥也分别考上了军校学医。那个年代,一家三兄弟都考上军校,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王泽山的父母都是中医,把三个孩子培养成军校大学生,他们特别自豪。为了支持三兄弟上学,父母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培养三个孩子身上。
上军校后,王泽山很难回家一次。每次离家,父母眼神里都是依依不舍,但他们从来不提让王泽山在家多待几天的要求。一次,母亲在街口送别王泽山,巧遇邻居。邻居告诉王泽山:“你妈前些日子跟我说,特别想念你,舍不得你,你就在家多住几日吧。”但妈妈却说:“泽山给国家做事,只要见到了他,我们便心满意足啦。”
王泽山抱了抱瘦弱的母亲,说了声“感谢妈妈理解”,强忍着不舍朝前走。他在拐角处一回头,妈妈还在原地恋恋不舍地目送着他。时至今日,回想起父母对自己事业的支持,王泽山依旧感动万分。多年来,他把时间都给了火炸药研究,常年奔波,顾不上陪伴父母左右。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有机会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王泽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炮兵工程学院(哈军工分院,即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任教。妻子和王泽山是高中同班同学,高中毕业后,妻子在哈尔滨一所医科大学上学。此后,两人书信往来,在学业共进中感情也愈加深厚。1959 年,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夫妻两地分居生活了5 年。直到1965 年3 月,经历了一波三折,妻子才被调到南京胸科医院工作。至此,王泽山才得以与妻儿团聚。
因为聚少离多,两个年幼的孩子对王泽山很陌生。当妻子让两个孩子“叫爸爸”时,兄妹俩只是静静地、淡淡地打量着王泽山。王泽山是一个不擅表达感情的人,他把两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内心满是亏欠之情……
与家人团聚后,王泽山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在之后长达20 多年的研究中,他无怨无悔地带着学生,从基础科学到发明创新技术,再到工程应用,一直坚守在冷僻的“火炸药”研究领域。
对待事业的执着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子女
1993 年是王泽山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节点。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王泽山带来了机遇。和平年代,战争渐远,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对环境和社会构成了重大危害。它们跟其他东西一样有寿命期,不用的炸药储存到一定时间就会成为垃圾。但它们不同于一般的垃圾,它们会燃烧,会爆炸,还有毒,长时间放置,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作。所以,处理掉这些过期火炸药,就成为各军事大国常年例行的公务。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把它炸毁、烧毁,或者扔到海里、埋到地下。可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存在着安全隐患,即使是深埋地下多年的过期火炸药,它们仍然能燃烧、爆炸并且有毒。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让过期火炸药再利用?早在1985 年,王泽山就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几年潜心钻研,他渐渐研究出一些理论和20 多项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在攻克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难题的同时,也让过期火炸药变废为宝,把它转化为爆破、驱动药剂以及化工原料等,创造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项发明,让王泽山获得1993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之后,王泽山带领团队,又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低温感能材料,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火炸药的能量利用率,获得了1996 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王泽山对待事业的执着精神,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女儿上初中时,一个周末的晚上,王泽山在书房里研究科研课题,女儿在一旁写作业。深夜12 点多,女儿还在写作业,王泽山打着哈欠对她说:“我都困了,可以睡觉啦,你明天起来再做作业吧。”但女儿却说:“不,我有一道题还没搞明白,我一定要像爸爸一样,把课题琢磨透,才能睡踏实觉。”
一个周末,女儿的同学小晴忽然来家里玩,她想看看这个成绩优异的同学到底有多么努力用功。令小晴不敢相信的是:大半天时间里,她连书都没碰一下,一直尽兴地玩。而作为爸爸,王泽山并没像其他家长一样,限制或要求女儿去看书。
于是,小晴好奇地问:“你爸爸从不干涉你学习吗?”王泽山的女儿回答:“为什么要干涉?我爸说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自由发展空间,对自己对将来,有清晰的规划就OK 了。”
因为王泽山惜时如金,儿子也深受影响。有一次,儿子感冒发烧打点滴,担心作业多完不成,他一边打点滴一边做作业,点滴打完,作业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因为养成了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儿子学习起来轻松而自在,这让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良多。
儿子上中学后,王泽山点拨他:“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国富民强’需要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一代代传承和努力下去,所以,你们的未来就在自己手中。”
作为父亲,王泽山就是儿子女儿的榜样和楷模,他的儿女,后来都成就了很好的事业。
从事科研工作,王泽山要经常外出开学术会议。作为教授,可以带家属参加,但他从来都是独自参加会议。
1995 年3 月的一天,王泽山去北京参加会议。临行前,妻子说:“我想去看看故宫。”王泽山听出妻子话中的意思,他承诺:“今年五一或国庆节,我就带你去北京旅游,我们单独活动,会玩得更尽兴。”
谁知,那年国庆节,王泽山虽履行了诺言,但并没有尽兴地陪妻子去景点游玩。到了北京,王泽山对妻子说:“你去玩,我在旅馆正常工作。”妻子叹口气点点头。没多久,妻子买回来一些好吃的,她嘱咐王泽山:“赶紧吃,吃了再忙也不迟。”她太了解丈夫这股子拼劲了,如果不提醒他吃饭,惜时如命的他一天吃一顿饭也是常有的事。
1999 年,王泽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功成名就的他不忘初心,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但他一直跟学生说:“我只做助力,不做主力,不能影响你们的发展。”
2015 年,经过多次实验的累积,王泽山带领团队,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这项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2017 年1 月,82 岁的王泽山又摘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这位“80 后”院士,成了国内为数不多摘得三项国家最高科技大奖桂冠的“三冠王”。
我们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研究了六十多年火炸药,王泽山并没感觉到累。这个事业,是他的兴趣,早就融入到他的生活里。
现在,王泽山虽已八十多岁,但他精力充沛,每天开车上下班,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头脑灵活,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他依旧亲临条件艰苦的野外实验场地。
一次,王泽山和团队在内蒙古做实验。气温低至零下27 摄氏度,塞外靶场寒风刺骨,就连试验用的高速摄像机也因气温低闹起了“罢工”,但王泽山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当中。
面对王泽山“说走就走”了一辈子的工作常态,妻子既心疼又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只是,随着王泽山年龄增长,她的担忧与日俱增。在人烟稀少的野外,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特别是寒暑两季的野外试验,她都万分挂念丈夫。于是,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老王啊,你已经是‘80 后’啦,再也不是那个身手矫健、健步如飞的‘小王’啦,你可要注意保重好身体!”每次临走,她总是给他准备好一些药品,以防不时之需。
一次,王泽山去新疆靶场做试验,临行前,妻子旧疾复发,但她还是坚持起来给王泽山送行。王泽山眼圈红了,他握着妻子的手说:“这辈子,我亏欠你太多。你身体不是太好,还这样关心我,理解我,而我却很少有时间去照顾你……我不太会表达对你的感激,但我心里明白,没有你的支持,我就不能全身心地去做我钟爱的事业。谢谢你,老伴!”
妻子笑中带泪,目送着王泽山的车消失在校区的拐角处,内心氤氲着一阵阵的幸福和自豪。
2018 年1 月8 日,王泽山又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500 万元奖金,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奖。大家都认为,王泽山辛苦做科研一辈子,这笔奖金,应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和默默支持他的妻子了,但他和妻子的决定却如出一辙:将奖金用于学科建设,并设立基金,去鼓励团队里的年轻人。
因为,王泽山和妻子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很满足。他们眼里的满足,就是吃饱饭穿暖衣。他们不知道“LV”和“爱马仕”,他们只买过唯一一件奢侈品——一辆10 万元的代步轿车。这个“奢侈品”,夫妻俩一用就是十多年。
截至2020 年8 月,这位工作勤奋、生活简朴的院士,为国家分别培养出一百余名硕士和博士。他带领着一支科研团队,即将研究出又一项科研成果,继续针对新的火炸药课题痴心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