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度量结构 促进迁移式学习
2024-05-15高向辉张艳刁善玉思佳刘延革
高向辉 张艳 刁善玉思佳 刘延革
【摘 要】文章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学习为例,以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开发的“单元教学路径”(第二版本)为依据,进行了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从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方法等方面分析度量本质的一致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在角的度量学习中建立起的度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单元设计 度量结构 自主迁移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提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结构化;把握知识间的关联,建立有支撑意义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促进迁移式学习,更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体积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几何度量的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角度,探索了共性化的认识路径,积累了学习经验,初步形成了几何度量的认知结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度量学习经验与认知结构,运用迁移学习体积,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形成更广泛的迁移,培养核心素养。下面具体阐述单元整体设计和实施的思考。
一、单元的学习主题及具体观念
(一)聚焦新课标变化,明确度量学习的方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主题。新课标将图形认识与测量合并为一个主题,更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立体圖形的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有关体积的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出:要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知道体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是从认识“度量属性”、确定“度量单位”、探索“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明确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这也是学生认识体积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与长度、面积、角度的学习具有一致性,素养表现是量感和推理意识。
(二)分析教材设计,梳理度量学习的结构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学生第一次深入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的一次跨越。学生通过展开与折叠、视图与还原、切割与堆积多角度进行二维与三维的转化,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如何从量化的角度认识三维空间呢?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度量属性—体积。
对比人教版、北京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个版本教材在编排时都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度量属性体积—确定体积单位—单位累加度量体积—探索体积与图形要素关系获得公式—选择合适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这样的研究过程与学习长度、面积、角度相同,体现了认知结构的一致性。
北京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中更突显沟通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运用迁移学习体积度量,丰富对度量内涵的认识,在联系与对比中进一步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也体现了知识的进阶。
综上分析发现,体积与长度、面积、角度都在围绕度量的本质展开教学,它们之间呈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度量的认知结构是可以迁移的,能应用到新的度量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量感、推理意识、空间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北京研究团队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具体概念。
(三)单元具体概念及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借助结构,促进迁移。
单元具体概念如下:
具体概念一:体积刻画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度量的基本方法是体积单位的累加。通过寻找长方体、正体积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获得体积公式。
具体概念二:解决体积问题选取的度量方法和度量单位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具体概念三:在上述过程中,发展学生量感、推理意识、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上的单元具体概念明确了度量对象、度量过程和素养目标。本单元要在单元具体概念引领下,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逐步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根据教材中度量领域的学习路径分析,得知学生在中、低年级学习长度、面积、角度时,早已进行了结构化的学习。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体积”相关内容的学情分析将分别从认知结构的清晰性、辨析性、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如图1)
调研对象:30名五年级学生。
调研目的1:了解度量领域学习中,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题目1:生活中经常遇到“测量”活动。比如,测量出一个苹果的质量约200克;某学生的身高140厘米;一间屋子的占地面积40平方米;等等。你知道生活中还能测量些什么呢?
通过梳理学生提到的度量属性,大体分为生活中常见的量(质量、温度)、几何的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容积),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导出的量(速度、密度、浓度)。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体积”这个词。
随后,教师以访谈的方式追问学生:“哪些是我们已经能够测量出来的呢?怎样测量?请你举例说一说。”有的学生说:“时间我们可以用钟表来测量,比如一节课40分钟。”有的学生说:“测量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比如室温是25摄氏度。”还有的学生说:“人的质量可以用称来测量,我的质量是40千克。”有的学生说:“我用尺子可以测量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是0.5厘米。要求它的面积可以先测出长和宽,然后将长和宽相乘就可以得到面积。”
对“这些度量方法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30名学生,累计收集了46次共同点。这些相同点的占比如图2:
基于这样的数据,教师发现学生提炼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最直观地观察得到的表象特征,缺乏对度量方法本质和共性之间关联(即为什么会有这些共性)的深层次理解。由此,教师得到调研结果:一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度量经验,了解常见属性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会简单应用工具测出相应的数值;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度量知识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清晰的度量性概念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应把“体积”单元的教学内容嵌入更大的“度量”视角,让学生经历类比、推理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度量本质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度量性概念的学习路径。
调研目的2:了解易混概念学生是否产生认知冲突。
题目2:同学们听说过体积吗?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97%的学生听说过“体积”这个概念。对于“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这个问题,调研数据分布如图3:
基于这样的数据分布,教师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体积就是空间,即没有把體积归为是用“数”去表达的量。还有部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受到面积和质量属性的干扰。尤其是受到面积干扰,就像学生在接触一维概念长度和二维概念面积时发生混淆,二维概念和三维概念之间,也发生了混淆。17%的学生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体积,但模糊地描述了与体积相关的知识。当然,还有33%的学生说出了体积的含义。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后续设计体积的学习活动时,一是要关注体积概念的本质,因为体积是可测属性,要突显体积是用数量去刻画立体图形的大小的;二是要关注学生受质量和面积属性的干扰,在适当的时候,设计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辨析中突破认知障碍,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
调研目的3: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自主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后,教师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以往度量知识的学习中,是否有一定的知识迁移意识与能力,因此设计如下题目。
题目3:结合长度、面积、角度的学习经验,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体积?对每个方面的内容有哪些猜想?
对于第一小问,学生能够想到可以从体积单位、单位进率、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如图4),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2~3个方面,被提到最多的方面就是体积单位和体积计算公式。这表明多数学生能够迁移长度、面积的知识结构,进行体积单位、进率及体积公式和应用等方面学习规划,但是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继续补充完善。同时,从学生的猜想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猜想正确,具有一定的推理意识。
综上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曾指出,学生进入体积测量学习之前积累了大量的度量经验,无论是度量对象、度量方法,还是解决问题,都可以进行迁移式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度量学习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自主规划“体积”内容的探究与推理。
三、单元学习目标及结果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单元学习目标及结果表现(见表1)。在结果表现中,第1~8条对应知能目标,第9~10条对应理解目标,第11~12条对应迁移目标。
四、学生思考的关键问题及学习任务序列
(一)学生思考的关键问题
由单元具体观念衍生出的关键问题是学习任务的核心,是学生理解、感悟并形成单元具体概念的依据。确立关键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和合作交流,是“达到理解意义和自主迁移目标的关键”。基于“体积”单元具体概念,我们设计了本单元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如图5)
关键问题1指向单元具体概念1。度量刻画的是事物属性的“大小”,其中体会被测事物的属性对于学生是重要的,有时候还是困难的。这个关键问题重点就是思考度量属性,下面对应着两个子问题:子问题1,使学生关注一个度量对象具有不同的度量属性;子问题2,从不同的度量属性中聚焦三维空间的度量,认识体积。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将体积概念的学习放置度量领域的知识体系中,从更大的度量视角来认识体积,有助于学生建立度量性概念的知识结构。
关键问题2指向单元具体概念1,2,3。这个关键问题旨在借助已有度量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进行学习。首先迁移在长度、面积、角度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自主规划体积的学习内容。然后在规划下展开结构化的学习,联系已有的度量学习经验分别研究体积单位、体积的基本度量方法、图形要素与体积大小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和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规划与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在这个关键问题下对应着四个子问题,分别聚焦如何规划体积学习内容,体积单位的研究,体积公式的猜想验证,解决生活中的体积问题。
关键问题3指向单元具体概念1,3。在完成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几何度量学习后,在关键问题3的引领下,通过两个子问题,引导学生沟通不同属性度量之间的联系,丰富度量的认知体系,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并能将结构自主迁移到新属性的度量研究中,形成善于应用结构研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量感和推理意识。
在单元具体概念引领下,基于三个关键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学习任务序列。
(二)基于关键问题的学习任务设计框架
本单元共14个学习任务,分6课时进行教学。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度量的全过程,注重借助已有的度量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在迁移中学习。(如图6)
学习任务1~4突出度量属性,创设有关冰激凌的生活情境,提出多种度量属性,在多种度量属性中聚焦三维空间度量,在度量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属性特点,认识到体积的大小是可量化的。学习任务5规划学习内容,借助已有的度量认知结构自主规划,以利于展开结构化的学习。学习任务6~7关注度量单位,迁移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根据度量属性先猜想,再统一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与进率,并能灵活选择单位度量,再一次感受单位累加的基本度量方法。学习任务8自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学习任务9~10优化度量方法,类比迁移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经验,研究立体图形的要素与体积的关系,获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学习任务11~12解决生活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解决问题。学习任务13~14回顾梳理反思,沟通不同度量属性间的联系,丰富度量体系,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并能迁移到新属性的度量研究中,形成结构化学习的意识。
(三)设计特色说明
1.在多属性测量中激活度量经验
无论是几何领域中的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还是生活中常见的量,比如温度、时间、质量等,都具有用“数”去刻画大小的本质。因此,“体积”单元的设计起点并没有从研究体积概念直接入手,而是先将“体积”这一概念嵌入更大的度量知识体系中,体会度量的一致性。教学时创设有关冰激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量”,如可以测量冰激凌的质量、冰激凌杯子的表面积、冰激凌的温度等,唤醒度量经验,为后续自主研究体积或其他属性相关内容做好铺垫。
2.在自主规划中迁移度量结构
基于课前的学情调研, 可以发现多数学生能够迁移长度和面积研究的内容,自主规划出研究体积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和启发,学生意识到无论长度、面积,还是体积,都需要研究它们各自的单位、进率、计算公式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自主规划,不仅实现了对体积这一数学概念与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一维(长度)、二维(面积)、三维(体积)之间的联系,完善几何领域的度量认知。
3.在梳理反思中丰富度量体系
怎样将几何领域的度量结构拓展到更大的一般性度量结构中?和本单元的起始学习任务形成呼应,从一般性度量经验中走进体积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到对一般性度量的认识与反思。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整理所有度量学习的发现与再认识。在这些度量内容中,既要梳理长度、角度、面积、体积四次几何度量学习与发现,还要寻找小学阶段其他常见的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丰富度量体系,形成结构化思考问题的一般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迁移。
【参考文献】
[1] 吕志新,杨爽,吴晓超.重操作,多角度,促空间观念再提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小学数学教育,2021(21).
[2] 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5).
[3] 刘延革,冯林.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结构化分析——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3(Z1).
[4] 张丹,于国文.“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迁移[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5] 刘延革,冯林.大观念统领下单元学习任务的开发[J].中小学管理,2021(5).
[6] 刘延革,冯林.整体视角下有关度量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1).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运用大观念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的实践探索”(课题编号:CDDB202014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