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化路径探究
2024-05-15杨鹤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及价值的概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主阵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內涵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立足新的历史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新的内涵。在高校范围内,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培育时代强国的主力军为目标,开展有计划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制机制,形成与时代同向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意义[1]。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
1.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工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工作是教育的基础问题。高校从政治、思想层面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契合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2.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核心问题,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乎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乎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3.理想信念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选择
统观全局,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将会面临坎坷与挑战。高校要致力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党的理想信念感召大学生,持续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整体情况、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风险点,精准切入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消除大学生对时代认知的偏差,强化科学和认知。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更加明确了“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成绩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仍旧存在问题。
1.针对性不强
个别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整体教育效果不凸显。
2.效果不明显
新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大学生面临诸如人际关系敏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虽然大学生接受过理想信念教育,但是教育效果欠佳。
3.偏重于形式
部分高校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活动任务”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且内容大多单一、空洞,脱离实际,这种侧重于形式的教育方式达不到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通过梳理总结发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但是,很多高校的理性信念教育活动主要内容还趋于传统化,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有所脱节,跟不上新时代发展要求。
2.“三全育人”理念在各方面贯彻得不够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思政”重要内容,但缺乏“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氛围的支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力量,其自身理论素养、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也有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对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学生教育工作把握不准等问题。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的辅导员,个别高校在选聘用人时的标准也存在偏差,大多高校往往看重辅导员的理论素质和学历水平,对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度的考核形式还比较单一,而恰恰辅导员的政治觉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其他教辅人员还存在“做好本职本岗位工作就可以”的肤浅认识,对“全员育人”的教育任务并不以为然。
3.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实践的土壤
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能够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然而,高校在思政教学中,往往将理论教材转为课件演讲,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缺乏理论教育的吸引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也是通过大会、主题班会集中学习或讨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浸润式的实践体会。只有将理想信念融入大学生自觉担当中,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思想活跃、敢于尝试、乐于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渴望。
4.理想信念教育受网络冲击和影响巨大
初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形式、思维方式与生活状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校园外世界、了解时事、获得基本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上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甚至触犯法律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年轻易冲动的性格特征,利用网络制造各种“噱头”,表面上看是所谓的“偶然事件”,实际上是在编制虚假信息蒙蔽大众、混淆视听。这些错误信息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5.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理念和途径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高校错误地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老话题,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通过书本学过相关内容,在成长过程中从社会和家庭中也会有所涉及,高校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重复教育”。此外,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常停留在宏观层面,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的理论教育,重点放在理论宣传上,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上,只是将教育内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习惯于用认知替代认同和践行,未能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教育的吸引力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化路径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2]。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去抓。
(一)深刻领会时代要义,将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把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认同上,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例如,高校可通过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其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科学性[3]。
学懂的前提是真学、真信。高校应加强理论学习这一基本任务,把功夫下在专心学习、突出实效上,聚焦怎么学、学什么,引导广大学生深学细学,制订针对性的学习方案。高校可结合“青马工程”,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专题培训,覆盖党员、团学骨干、班干等优秀学生群体,有计划地由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向身边同学进行理论宣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对历史的认同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2023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包括历史文化、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内容,这些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通过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绝地重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坚守初心使命,这才赢得了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一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最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准确理解实践要义,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在自觉担当中实现理想信念。大学生长期在学校内学习、生活,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对国情、社会、专业领域的实际认知,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表层。因此,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做旁观者、空想家,做实干家和建设者,才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高校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如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鼓励他们担任讲解员,通过这项工作的准备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党史教育,引起情感共鸣,从教育者成为被教育者,实现身份双重转换,取得浸润式良好教育效果;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使其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中介和紐带。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前往相关企业参观实习,体会企业文化,了解该企业及所在行业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对所学专业有更具象的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理想信念。
(四)适时创新教育理念,形成“三全育人”教育合力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时代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坚持与时俱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拓展“浸润式”“常态化”教育途径。
高校应形成“全员抓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全体教师、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机关行政人员,甚至总务后勤服务人员都应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育人作用,协同做好日常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形成“全过程抓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从新生入学时建立“一人一策”教育档案,通过大学四年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到毕业前夕校企协同合作时相关表现的追踪记录,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全方位抓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集合教育力量,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阵地作用,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联动机制,各司其责,家庭充分发挥其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的育人作用,社会方面重点做好网络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加强立法和法制治理功能。高校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态化地共同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向纵深发展。
(五)科学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教育常态化持续化
一是建立常态化组织机制。科学、创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教学形式。教育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联系时事。打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研判和分析能力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使其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
二是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同家庭、社会、政府等有效协同合作机制。家庭层面要注重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主动同学校建立良好家校沟通机制,摒弃“孩子上大学,家长就解放了”错误观念。政府层面可制定积极的专项政策,全力保障教育的实施;社会层面可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尤其是注重完善网络环境,如红色教育基地可同高校合作,在大学生中选拔义务宣讲大使等,让学生从被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
三是规范常态化评价机制。科学系统的评价对检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及手段提供重要依据。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考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对教育开展情况和自身学习效果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真实情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通过如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建立正确的积极的风向标,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正向发展。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代玉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与理路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10-116.
[2]刘新甜,陈敏.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6):18-21.
[3]李春花.高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7(15):29-30.
作者简介:杨鹤(1981— ),女,满族,辽宁兴城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