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策略
2024-05-15李江陆刘亦明
李江陆 刘亦明
[摘 要]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理论深度、拓宽高校思政课实践广度、感悟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温度。面对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高校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遵循立足“第一课堂”,以理感人;构建“第二课堂”,以文化人;开辟“第三课堂”,以德育人;延伸“第四课堂”,以行育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矢志奋斗、开拓创新,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要是探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本文主要探讨高校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必要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精神温度,提供了强有力理论支撑和价值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其实质是梳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百年纵贯和中国共产党精神分布横向延展的系统综合”[1],因此,本文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特点,将核心要义呈现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赓续艰苦奋斗、弘扬实事求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坚定理想信念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既坚持远大理想、目标坚定,又脚踏实地在艰苦环境中拼搏奋斗,以团结、奋斗为主基调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先辈们就是靠着理想信念才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新时代职责使命,走好新时代人的“长征路”。
(二)厚植为民情怀
在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确定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2];党的百年奋斗史,不仅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更是一部站稳人民立场、永葆初心使命的历史。
(三)赓续艰苦奋斗
无论在哪个年代,艰苦奋斗永不过时,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发扬下去。比如,载人航天精神,完成了老一辈革命家“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女排精神,展示出了山再高,往上攀登,总能登顶的决心;科学家精神,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这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弘扬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就是按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丝路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实践性的,是历史结晶、是智慧积累,是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必要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深度
无论是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平台的创新,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本质。在注入价值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了每个发展阶段独具特色的道德品格,通过对这些精神的阐述,为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都是从具体人物事件或重大决策过程中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精神的同时,能够赋予对应的“画面感”,强化理论输出与学生内在理解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知识点的内化。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切实感悟到其中的精神价值与思政理论课的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当前课程思政的有效拓展与升华。
(二)实践性:拓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广度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一改往日大道理、大理论的“灌输”而成为“润物细无声”“所见所悟”的创新改革,因此,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在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与核心要义有一定了解后,再走出去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逻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与思政课内容都有较强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史实故事性强,引入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网络资源和实践基地资源丰富,让学生以“主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分享和精神理论的分析中,引发“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同频共振。这也能进一步呈现“课堂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场所”的有机结合,给学生不仅带来视觉上“看到”的崇敬感,也带来践行上“做到”的参与感和思想上“想到”的价值感。
(三)时代性:感悟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温度
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载体。当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学习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事迹时,就会感到自豪,充满敬意,并且发起向他们学习的号召。比如,在学习雷锋精神时,可以与学校特色课程——“做雷锋式保险职业经理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相结合,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融合,让学生感悟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温度。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以理感人:立足第一课堂,历史与理论相结合
牢牢把握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根基,讲授好、运用好理论课应该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为了更好地捕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就需要通过课程重构、课程设计,巧妙地将其精神与理论课的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一是更新教师授课观念。让思政课“走出去”“活起来”,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讲透、讲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二是改变学生传统听课模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改变学生一味听课的现状,让学生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活”起来,通过讲共产党人的故事、探寻精神的任务驱动、演情景剧的历史重现等活动,让学生从思政课的“旁观者”变“参与者”,更好地将历史与理论有机结合。
(二)以文化人:构建第二课堂,思想与现实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除了积极利用第一课堂进行理论学习,还需要配合课堂外的精神“加餐”,将课堂所学的思政元素浸润到校园文化中,以当下流行于大学生圈中的文化形式呈现,这样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才能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校园内得以滋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标。一是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演讲、红歌颂、红色故事会、红色诗歌集、家书传千里等形式多样地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专注于打造红色校园活动,生动传播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红色文化,更能直观宣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价值;另外,通过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学习社团等常规活动,更好地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让这种活动能够进班级、进社团、进支部,让学生多维度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实现培根铸魂、启迪心灵的作用。二是配合节日开展活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等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深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3]。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另一方面,积极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伟大精神历史资源。三是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主题分享和红色观影会等,诸如《半条棉被》《血战湘江》《长征》《红海行动》等正能量影视剧作品,以此丰富青年大学生丰富课后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锤炼高尚品格,内化为责任与担当,外化为践行的行动。
(三)以德树人:开辟第三课堂,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第三课堂”主要指社会实践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书中黄金屋”与“诗和远方”相结合,鼓励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轨,接受社会洗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育人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新路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应在社会实践课堂上予以运用,是理性的“知”与感性的“行”的有机统一。在开辟第三课堂方面可以遵循“三贴近”原则[4]:一是贴近生活。高校要让思政课程的内容“接地气”有生活味,生活中讲透思政课,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有效手段,更是未来我国思政教学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以生活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活作为教学的“现实案例库”来源,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历史案例库”,形成跨时空的对话,助力学生对问题的全方位思考,多维度、多视角地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分析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贴近基地。高校要积极利用所在地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充分挖掘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中蕴含的深厚精神力量,“打造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的教育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引导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基地的实践打卡, 亲身感受体验原生态的历史遗存,将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三是贴近场景。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与所学专业的结合度,积极与专业实训场景相结合,将课堂开在工厂车间、实训基地、实验机房,引领大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的第一线,结合专业所需的实际体验,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的载体和平台,使大学生加强学习,勤奋探索,勇于实践、全面发展。
(四)以行育人:衍生第四课堂,高雅与通俗相结合
“第四课堂”主要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与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技术新平台结合,展现融入新高度。当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安全观,通过“思政+科技”赋能第四课堂的建立,助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一是整合平台现有资源。通过大数据算法,推动全媒体传播,创新学习方法,运用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方式,如视频、动漫、歌曲、歌谣、影视剧片段、革命文物展览等,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传播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课程引领与文化引领相结合。二是打造内容供应商。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打造师生共同参与创建的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的相关作品[5],同时在网络等新媒体中积极传播思政教学元素,利用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纵深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实现精准引领。每学期开展线上专题调研与学情分析,動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认知特点,提高网络思政的靶向性。运用线上移动课堂、互动活动、交互体验等多种形式,挖掘专属于本校学生的线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学习资源。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的育人标准、育人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育人资源。以“内容为本”围绕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深度,一直是高校思政课不变的“主旋律”,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强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实效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之举,更是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内容。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的“狠抓四课”建设,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格局,以“入脑”“入心”为基本目标,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王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23-33+151.
[2]杨洁.中国共产党百年继承法治探索及其启示[D].兰州:兰州大学,2021.
[3]吕洪珏;陈志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73-76.
[4]张建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蕴含的价值观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5]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http://ex.cssn.cn/zx/xshshj/xsnew/202107/t20210719_5348482.shtml
作者简介:李江陆(1990— ),女,汉族,湖南炎陵人,保险职业学院,中级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刘亦明(1984— ),女,汉族,湖南新化人,保险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湖湘红色文化。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1C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