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浅表器官联合直肠腔内彩超检查在肛周脓肿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14蒲永平程思俊陈奕铭袁学刚
蒲永平,王 欣,程思俊,陈奕铭,巫 加,袁学刚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51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的总称,临床中以隐窝腺体感染所导致的瘘管性脓肿最为多见[1]。该病发病急、进展较快,肛周局部以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全身可伴随高热寒战等症状。相关诊疗共识[2]指出,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专科检查等能够做出基本诊断。然而目前仍然有报道显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存在高复发率以及严重并发症等情况,这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未能精准地术前诊断、准确寻找感染内口、通畅引流感染间隙、术中精细保护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等[3-4],因此术前准确的检查对于肛周脓肿的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康复等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在肛周脓肿诊疗过程中应用浅表器官联合直肠腔内彩超检查,旨在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11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试验组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33.81 岁;平均病程5.89 d。对照组男性49 人,女性7 人;平均年龄35.09 岁;平均病程6.25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充分保障受试者权益,且通过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诊断与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以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为标准[5]。纳入标准:符合肛周脓肿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彩超检查与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排除标准:复发性肛周脓肿,患有炎症性肠病、肿瘤等特殊疾病,异物外伤导致的肛周感染,未成年人与妊娠期妇女,检查前接受抗菌药物或切开引流处理,严重精神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检查仪器 本研究仪器选用PHILIPS EPIQ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肛周为浅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14 MHz),肛管直肠腔内腔内为端扫式凸阵探头(频率7~14 MHz)。
1.3.2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进行操作检查。叮嘱患者检查前排空粪便,采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会阴部,沿肛周顺时针探查扫描;发现异常信号后,从多切面、多角度探查,然后将探头用保护套保护后沿肛门直肠生理弯曲轻缓插入,进行上下移动与环周扫描。仔细观察病变位置方向、范围大小(包括病变组织的长度、深度、宽度和涉及的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等)、回声性质、内口位置、与肛管直肠关系、与周围肌肉的情况、血流信号等内容。试验组患者采取肛周浅表器官联合直肠腔内彩超检查,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肛周常规彩超检查。
1.4 观察指标
以术中探查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所有手术操作和病理检查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完成并详细记录。
(1)阳性检查情况和诊断正确率:阳性检查情况即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是否存在感染异常影像学信号,如肛周脓肿初期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范围小、边界欠清;脓肿形成期为混合回声或液性无回声、边界清楚;脓肿后期不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或合并有条索状低回声[6-7]。诊断正确率=(确诊阳性例数+确诊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2)内口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内口以及内口数量、位置以及与肛管直肠相通情况,并以截石位钟表法标记,其主要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肛管直肠黏膜的连续性异常,如黏膜中断、异常凸起或缺如凹陷等[8-10],在检查中虽有内口检出但与最终结果有差异判定为不符合。
(3)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的关系:即探查脓肿病变范围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会阴浅横肌等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的关系,并完整描述。
(4)感染范围:探查脓肿范围大小和累及的肛门直肠周围软组间隙,如肛管前后间隙、括约肌间隙、坐骨直肠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直肠后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等[11],并完整描述记录。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记录与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其原因、处理方式、最终结果等内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检出和诊断正确率情况
经临床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肛周脓肿均诊断明确。试验组共检出阳性53 例,对照组检出阳性48 例;试验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4.6%,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定位指标符合情况
试验组患者内口检查、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关系、感染范围等检查指标的符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定位指标符合情况 例(%)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的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绝大部分肛周脓肿肛瘘为隐窝腺体感染导致,若病情拖延导致反复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12],目前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旦确诊应当及时切开引流[2],准确寻找并破坏内口和剔除病灶是预防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键[13]。目前对于肛周脓肿的诊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局部体征可基本确诊,但由于肛管直肠周围的特殊解剖结构,肛门指检等传统检查方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病变与肛管直肠的确切关系,临床中少数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凭借肛门指检对肛周脓肿的内口、脓腔范围、脓肿类型(与肌肉关系)等内容可初步确定,然而大部分临床医生则不能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仅通过肛门指检、探条、染色等手段,容易误诊漏诊[14],使手术失败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因此术前精确的诊断对于肛周脓肿治疗意义重大,只有在充分确定肛周脓肿的内口位置、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关系、脓腔感染范围间隙等情况下,才能实现破坏内口、切口设置合理、脓腔引流通畅、清创彻底,最终达到保护肛门肌肉功能、降低复发以及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种辅助检查手段应用于肛周脓肿临床诊疗,目前临床常用的CT、MRI、彩超等检查,对于肛周脓肿的检出率、精确诊断以及病情评估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提高了临床治疗疗效。但CT 存在放射性、软组织分辨率较低等缺点,MRI 虽然准确度更高,但耗时长、费用高、成本贵,上述因素使两者应用程度受限[15-16]。在肛周脓肿治疗中采用彩超检查准确度高,有报道指出其准确度可达90%以上,而且高频探头能更加清晰地获取影像学资料,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数据,其作为一种无损伤、简便、低廉的检查方式,已成为肛周脓肿诊疗中一种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17]。临床上单纯采用肛周浅表器官超声检查,对于位置较低的肛周脓肿检查较为清楚,但对于位置较高、较深以及病变范围小的肛周脓肿,如直肠黏膜下间隙、高位括约肌间隙、肛提肌以上间隙的肛周脓肿显示较差,准确度欠佳[18]。若联合应用直肠腔内彩超,其探查范围、深度均有大幅度提升,无论是低位还是高位的脓肿,均能较为清晰地观察,可准确判断各种类型肛周脓肿内口的有无、位置以及数量,同时能明确与周围肌肉的关系,以及脓腔的大小和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的关系,从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临床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切口位置选择、肛周肌肉保护、内口的破坏、感染组织的处理等方面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与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肛周脓肿的阳性检出情况和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与部分报道[19]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以及两组患者大部分肛周脓肿在临床分类中属于低位脓肿有关,其位置较为表浅,因此两组大部分患者均能被检出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感染的异常影像学信号;在定位指标上,肛周浅表器官联合直肠腔内的彩超检查在内口检查、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关系、感染范围确定更加具有优势,且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相关文献报道较为符合[20]。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其对于诊疗方案的制定与手术方式选择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彩超检查无创,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患者痛苦程度较高,是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综上所述,采用肛周浅表器官联合直肠腔内彩超检查在肛周脓肿的诊疗中具有较大优势,其在内口寻找、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关系的分析、脓腔范围大小以及感染间隙确定等方面更加准确,能为医生提供较为可靠的客观影像学依据,辅助手术诊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一次性根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