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4-05-14张洋
张洋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是依托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形态,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权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既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继承和发展,对新中国成立后党从局部执政转向全面执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探索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关键词]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历史经验;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2—0062—07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建至1949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在长期的革命考验中、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长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实现全国范围执政之前,曾经有过苏维埃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其中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落脚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前委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继续革命事业。近13年的跨度,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前期,这一时期局部执政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的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基本情况
(一)局部执政的概况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范围主要是指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亦称边区),可以具体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并领导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包括晋察冀、山东、华中等十多块儿根据地;另一类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党领导创建、并得以留存下的革命根据地,比如长征过程中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发展成为的陕甘宁边区。各个根据地的人口从最初的约150万人发展到近一亿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最初的5万余人壮大到近120万人。解放战争前期,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在解放区陆续建立起人民民主政府,为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人民民主专政做了充分准备。
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实践,有着大量生动的体现。一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各个根据地的政权是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权利;设置了各级参议会作为民意机关和立法机关,设置了民主政府和法院分别作为行政、司法机关,制定颁布实施了参议会组织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婚姻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初步显现了法治思维。二是在军事斗争方面。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发动并组织起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发明了“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经典战法,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力地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成长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三是在經济建设方面。为了克服抗日民主根据地面临的经济困难,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之后全党探索出要坚持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在全军范围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抗战后期的边区大多实现了“耕三余一”1,部分甚至实现了“耕一余一”。此外,在根据地实行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减租减息,提升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四是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根据地积极进行干部教育和人才培养,先后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卫生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等机构,对于提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治文化素质做出重要贡献,各类机构依托党报党刊等宣传舆论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大力发展文学创作和文艺演出等,使延安成为广大革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
(二)局部执政的鲜明特点
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的实践,整体大背景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着重体现为抗日战争及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但挽救民族危亡是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在反侵略、反独裁的斗争中,为最大限度组织动员起广泛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对峙后再次合作。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社会基础、执政方式、能力效力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赋予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鲜明特点。
1.执政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国共两党党情不同,实力不同,对形势的认知和判断不同,因而在抗日战争中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而政权上则更是存在三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政权、汉奸伪政权。分别存在并表现于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种不相同的地方及情势:沦陷区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国统区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抗日民主根据地则是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针对此种复杂局面,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1];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各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党组织、政权机构、军队组织和群众团体。可贵的是,党的局部执政实践使抗日根据地呈现出的崭新面貌,使国人在对比中形成了全新的客观的认知,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分别考察了重庆和延安之后,感慨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2],李公朴先生赞叹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象征着光明灿烂的前景。”[3]
2.执政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抗战时期就中国的阶级状况而言,占绝大多数的群体是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人口成分的主要构成;与之相对应的少数群体则包括了无产阶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同是少数的情况下,两个群体之间矛盾尖锐,且呈现出尖锐对立态势。在此背景下,以工人阶级即当时中国社会的无产者为阶级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自然要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即尽量争取并团结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体。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4],在后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实践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阶级上看,抗日民主政权逐渐覆盖了工人、农民(雇农、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后来还发展了认同认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开明富农、地主、资本家等;从党派上看,抗日民主政权逐渐覆盖了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从民族上看,抗日民主政权规定边区的各民族居民一律平等。正是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拓展,为党的民主政权建设凝聚起了磅礴力量。
3.执政的中心任务是抗日救国和民主建国。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延安时期党的首要主题都是围绕抗日救国这一主线,无论是政权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都是率先服务打败日本侵略者这一目标。此外,民主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又一重要主题,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旗帜鲜明提出了要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指明了全民族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家发展的走向。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积极为实现国内和平而奋斗,通过重庆谈判,使国民党迫于时局暂时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但却积极筹备部署兵力企图发动内战以巩固其一党专制。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除了在军事上予以有效应对,还在政权建设、财政工作、土地改革、民主建设等方面予以探索,主要体现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上。1946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到1947年下半年已有2/3的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刘少奇同志主持下的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解放区针对基层党组织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整党运动,其基本内容是“三查三整”1,使党同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切实加强了根据地基层党组织工作,也進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
二、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重大成就
(一)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指挥并率领红军队伍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又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率领红军落脚陕北,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期间毛泽东同志充分显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领导才能。伴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党中央坚持独立自主方针,但初期共产国际对此不甚理解且不甚放心,尤其是王明自共产国际回国后,以国际路线代表自居,对中央工作横加指责,最终任弼时等赴共产国际汇报相关情况后,由王稼祥带回并传达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谈话:“应当告诉大家,应该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5]经过延安整风,党内进一步清除了“左”倾、右倾错误的影响,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全党空前一致地认知到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政治上,党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在思想上,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在组织上,党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6]党的七大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毛泽东思想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继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实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和政策
党在延安的局部执政始终坚持新民主主义的前进方向,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在局部地区取得成功,成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在局部执政中不断完善的有人民大众的代表参加的、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根据地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典型范式,广泛地影响了全国各地。二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为新中国建立后实施的经济政策做了重要准备。党在延安时期的经济政策,也是从统一战线方针出发,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注重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充分调动了不同阶级和群体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成为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这种文化超越了阶级属性,不单纯局限于无产阶级文化,更是理清了同国民党统治下封建专制文化的根本性区别,集中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独裁专制、反对封建糟粕。
(三)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和各类人才
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探索实践,使以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区域成为一方革命热土。边区建设的盛况吸引了诸多群体前来参观考察,其中有民主人士,有爱国华侨,甚至一部分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另外,还有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在感召和吸引下大批量来到延安,追求进步与光明,投身到边区建设和革命实践中,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为边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党还创办了数十所培养各类人才和干部的学校,比如1937年1月跟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的红军大学,即之后的抗大,其学员最初是由红军队伍的中高级干部,而后期也扩招了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这些毕业生们也陆续成长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此外,还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了一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华北地区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在1936年、1937年参加工作的学生,就是靠这些干部,打开了局面,工作开展了,而且搞得很好”。[7]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对抗战胜利、边区建设、接管城市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行了人才储备及培养锻炼。
(四)树立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典型示范
党在制定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及设计新中国未来蓝图时,也把陕甘宁边区作为“试验区”进行前期探索尝试,党的各项纲领政策,都是在这里得到贯彻实施并取得了成功,陕甘宁边区也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典型示范区。在民主政治方面,真正实行了广泛、平等、不记名、纪律严明的民主选举制度,各级参议会是货真价实的民意机关,人民能够真正参加事务的管理,抗日军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法制建设也不断完善;在发展经济方面,陕甘宁边区注重发展生产增强自给能力,积极争取外援扩充长期抗战的保障,发展了公有经济、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成分,制定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政策;在繁荣文化方面,陕甘宁边区坚持教育为先,倡导和宣传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了陕北特色,极大激发了劳动人民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纷纷涌现。可以说,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将边区建设成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的示范区,勾勒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雏形。
三、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根本保证
在延安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探索主要是在苏维埃时期,抵达陕北后党中央继承并发展了前期局部执政的实践经验,比如体制机制设计、建设廉洁政府、发展人民民主等。放眼到中国革命具体进程中的道路选择上,无论是苏维埃时期还是延安时期,走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从范围上看这两个时期则都是局部执政。延安时期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认真总结了前期革命中的经验教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对这些复杂问题、局面的处理驾驭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道路。
首先,这一时期成功的局部执政实践与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密不可分。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并确立,毛泽东思想也不断完善发展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日益成熟且坚强有力,期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集中反应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过程中。其次,党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革命规律、革命道路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战略的制定,以及党对中国革命“两步走”进程认识上的统一,尤其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党当时和之后的长期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局部执政成功的关键。遵义会议之前党内出现的“右”倾、左倾错误,既有对革命发展进程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领导同志主观方面的原因,虽然都及时得到了纠正,但在思想上的負面影响仍未得到及时彻底消除,因而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党的若干历史问题,总结教训汲取经验,全面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最后,探索执政方式和依法执政的途径使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有益尝试。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制定并实施了若干法律,是对根据地依法领导和实施治理的积极探索,也初步积累了若干依法执政的经验。
(二)民主政权建设是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有效途径
继苏维埃时期的民主探索实践后,在延安时期巩固发展民主政权的集中体现是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探索出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形式充分考量到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现实时局中如何调动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如何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能够广泛参与到国家管理中。“三三制”政策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理论落实到政权建设中,为后续探索多党合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有益借鉴。
首先,充分保障了各阶级、阶层人民的权利,既要使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有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又保障一切抗日群体有言论、精选等合法存在的自由权利,并在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他们的利益,如地主出身的李鼎铭先生就出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达到了全体人民共同抗日,共同建设边区的目的。其次,边区开创了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真诚合作共事的先例,就是尊重并信任党外人士,使他们有职有权,对党外人士真诚相待。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充分调动了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边区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也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克服了单一政权中严重存在的“包办代替”领导方式,理顺了党和政府的关系,避免了“以党代政”和重倒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覆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丰富经验。再次,充分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坚持人民路线也成为党在延安时期从弱小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教育了党政人员牢固树立了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期间党员干部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中向群众学习,“只见公仆不见官”成为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作风的真实写照。
(三)清正廉洁是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重要保障
建设廉洁政府,一直是党领导下的边区政权追求的目标。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成功进行了廉政建设,使边区成为人民民主建设的“试验田”、廉洁勤俭政治的模范区,延安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把边区与当时的国统区进行了对比:“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8]
首先,重视教化,警钟长鸣。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面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干部所实行的升官发财、酒色逸乐的引诱,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不愿意继续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出现了贪污腐化、浪费财力等不良现象。毛泽东同志及时向全党敲响警钟,提醒全党警惕国民党对共产党干部的不良诱导和影响。刘少奇、陈云等同志先后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演说或文章,都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防范腐朽思想做了系统阐释,对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端正作风、抵御腐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建章立制,依法治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治国就是治吏”,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颁布并实行,对贪污腐败予以严厉处罚,同时还规定了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提出了明确的四条标准,1942年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习仲勋、王震等22名模范干部受到嘉奖。通过对正面典型予以激励褒奖,对反面素材予以惩戒警示,使边区的清正、勤政、廉洁、自律等积极因素蔚然成风。
四、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现实启示
(一)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回顾党和国家十年前的形势时,尖锐指出了我们党内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的问题”,强调必须要解决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顾党史,遵义会议标志着党走向成熟,开始在事实上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之后在落脚陕北的延安时期,党的领导得到了全面加强。虽然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但长时期的负面影响依然深度存在。延安时期通过整风运动,全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全党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在组织形式上也得以正式确立。纵观党的奋斗历程,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会走弯路遭受挫折。新时代,要有效应对“两个大局”,首先必须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要通过伟大斗争来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需要全党同志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坚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中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在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中,形成并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在政党制度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克服了旧式政党制度的各种弊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些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形式在国家事业发展前进中不断健全完善,到当前已经较为完善,且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行之有效的。究其根本,正是党着眼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各种制度层面的具体表现。延安时期,党中央从无到有地创建了边区政权,并进行了执政的尝试,期间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既包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制度,也包括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各种制度,并将这些制度严格贯彻到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巩固了边区政权的政治安全,因而在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及国民党反动独裁的斗争中,保持了自身的意识形态独立,使边区局部执政过程中的政权、制度和秩序免受颠覆和破坏。发展时至今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经济上进行无理制裁、军事上进行封锁包围,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对我国营造良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产生巨大冲击。要有效应对这些冲击,坚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其中重要内容。
(三)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延安时期,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陕甘宁边区逐步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方面,就深刻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建立起了人权保障制度。1940年12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保证人权的思想:“一方面保证工农小资产阶级人权、政治权利、财权之自由,另一方面也应保证除汉奸以外的一切资本家地主的人权、政治权利、财权之自由。”[9]1941年边区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更是在法律名称上直接使用的“人权”这一概念。这一制度的出台,也使边区人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言行一致,忠于人民。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延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最直接目的就是克服严重的物质紧缺境况,坚持抗战自然要有坚实的物质保障,为克服这一困难,党所采取的举措是全军开展生产自救而非家中百姓负担,同时在大生产运动中还带动群众种植高产作物,改进耕作技术,极大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新时代以来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完成了全面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着眼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充分结合了时代特点和矛盾的发展变化予以具体分析的生动体现,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则始终贯穿其中。
(四)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以来,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接受人民监督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民主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探索出了坚持自我革命,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其背后都深刻透射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和实践。延安时期,通过民主选举确立了人民参政的基本途径,通过接受建议和批评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基本内容,让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置于人民群眾的监督之下,通过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表率作用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才有了边区的繁荣和发展,才有了党自身的空前壮大。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正是对党长期奋斗中宝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既需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又需要抓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深入践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大力抓基层强基础,凝聚起亿万党员同心同德的强大合力,营造并巩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3.
[2]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上海:三联书店,1979:1-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8.
[5]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32.
[6]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 弘扬延安精神[J].求是,2022(24).
[7]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8.
[9]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责任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