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4-05-13唐俊钟伟明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

唐俊 钟伟明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落实应用型改革。方法:滇池学院不断推行改革实践,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推动应用型转型:一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四创融入”的双创育人模式和主体、目标、资源协同的产教融合双创育人路径,形成创新创业育人合力;二是建设“一主体两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同时建设教师、学生分类奖励的激励机制,构筑教师聘任、就业保障、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健全校内、校外互补的评价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创育人制度体系;三是强化导向作用,建设双创实践校园文化。结果:滇池学院的系列改革举措构建起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推动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结论:应用型民办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变劣势为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双创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04

自1993年原国家教委出台《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后,民办高校被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的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民办本科高校从快速扩张转向加强内涵发展建设。中国创业教育的概念由胡晓风于1988年提出[1]30。中国创业教育实践以1997年清华大学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为起点,经历了高校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推进、深入推进四个阶段[1]35。当前,国内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讨论愈发深入。学者杜函芮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核心,以政府为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中介组织、联盟协会以互利为基础参与的系统[2]。

“我国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3]民办本科高校谋求内涵发展期间恰逢高校创业教育从多元探索迈向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政策从促进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发展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民办高校的滇池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新路径。

1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形成双创育人合力

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起草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4]。我国由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政策驱动开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范式的重大转型发展和深刻变革,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需要“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关键命题的回应;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外延强调培养开创性个性和企业家精神,但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创新创业,教育才是逻辑的重点所在[5]。

1.1 形成“四创融入”的双创育人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回答的,不只是纯粹的探索性活动、商业创业行为、企业家精神等“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6]。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滇池学院积极革新办学理念、課程体系、教学方式。围绕“依托专业、政校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动、文化培育”改革,形成融入培养方案、融入专业建设、融入教学体系、融入第二课堂的“四创融入”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滇池学院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顶层设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明确地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划分为导论型、指导型、实践型三大类别。2016年滇池学院出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办法》,以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互联网+”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为起点,结合职业素养提升与情商训练创新创业导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等选修课程,以导论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政策、模拟创业、就业方面的素质教育。2022年起,在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中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从国内升学、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考试、就业、创新创业、出国留学五个方面出发开设各类课程,供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滇池学院的教师或以相应的专业比赛为导向遴选教学内容、布置课堂作业,并践行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教学模式,或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紧密联系。在大三和大四的教学中,主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布置课堂作业和毕业设计选题,将企业的实践案例和相关项目深度融入实践教学。在将专业课程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的过程中,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与实践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与此同时,将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关联。在不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滇池学院的金融学、法学、新闻学等7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其中法学是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

1.2 构建主体、目标、资源协同的产教融合双创育人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产教融合,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服务当地的中坚力量。”[7]从个性化培养、校企联合育人、产学研相结合等多个角度,系统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从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对专业进行整合,促进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使当地的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

滇池学院一是基于政府支持持续推进校地合作,与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了滇池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昆明市创业创新学院等平台,并设立了3000万元的滇池天使基金,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扶持及推广。二是基于校企合作优化联合育人方式,突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寻求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链接点。目前,滇池学院与甲骨文公司等合作共建了大数据学院、“互联网+”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云南装配式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现代产业学院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引进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并与合作企业联合办学,申报了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专业。三是基于国家平台产教融合资源拓展合作资源。滇池学院基于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获取了更广泛的企业资源,两年内立项36项。四是基于地方特色资源开拓协同育人平台。滇池学院凭借地缘优势,自2009年起与云南省海埂运动训练中心海埂基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体教融合创新育人实践。此合作不仅为滇池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促进了云南省排球项目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促进了体教融合和体育产业化。

2 发挥机制优势,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双创体系

民办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增加社会服务功能,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但“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处于中、底部,在办学中能够获取的资源非常有限”[8],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从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优势,推进体制建设。

2.1 建设“一主体两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前提,而组织机构的行动力、覆盖面、精准度则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呼声尚未响彻全国的2013年,滇池学院就已成立创业工作小组;2015年,其又在云南省率先成立创业学院,由校长担任创业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在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同时,滇池学院将以教学为核心的分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中心,全面支持创新创业学院的部署;将教学辅助管理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学监察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7年,滇池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创客党支部;2019年,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亲自挂帅,担任创客党支部书记,全面实施“思创”培根、“课创” 固本、“科创”聚力、“赛创”赋能的“四创育人”工程,构建“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四创贯通、实践育人”的工作格局。云南省委教育工委充分肯定了滇池学院创客党支部的“四创育人”,2023年将该支部的做法列为“党支部典型工作法”。

2.2 完善双创育人制度体系

2.2.1 建设教师、学生分类奖励的激励机制

滇池学院创新创业改革中心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四个部门分阶段、分步骤推行改革,最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师、学生分类奖励的激励机制。教务处于2016年配套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置换管理办法》,依据比赛的层次及学生获奖的等级置换不同模块的学分,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创新创业类赛事都予以学分置换。学生处一方面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增加参加校外竞赛学生的加分权重,另一方面从2014年起实施《在校学生及指导教师参加校外竞赛的奖励办法》,以经济奖励的方式奖励在校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2017年人事处按照《教职工工作量计算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在内的外聘教师薪酬,同时对指导学生获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给予额外的工作补贴。2021年人事处出台的文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教学成果、指导学生取得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教学实践成果成为业绩评价及考核的重点之一。招生就业处出台相应策略,对自主创业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

2.2.2 构筑教师聘任、就业保障、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教师聘任机制方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吸引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及企业导师。引进二级教授赵力中、国家一级编导马文静等高水平教师引领学科建设。引进北京八面盾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猎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股东吕世亮等著名企业家作为企业导师,全方位推行企业导师与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指导,促进校企合作落地。健全外聘教师聘请制度,促进外聘教师全方位参与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发展规划。以上保障机制促成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彩云本草”,以及2018年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赛区总决赛金奖“山己人思”项目的培育与孵化。

就业保障机制方面。一是建立“大就业”工作格局,落实落细就业工作“挂包帮”制度,“一对一”落实帮扶责任,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二是通过连续性就业政策全覆盖宣传、就业岗位与信息精准推送、各类就业创业专项培训积极开展,持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三是出台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违规处理办法,助力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实施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制度,量化考核及评比就业工作。在多措并举的背景下,CCTV-1、CCTV-13频道分别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滇池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2.2.3 健全校内、校外互补的评价机制

滇池学院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优化已有的校内评价机制,还将企业评价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校内评价方面,一是以提高育人质量、保障育人成效为出发点,优化学校层面以教务处、教学监察室为主体,以教师为对象,以教学质量评估为主要目的的监督与评价方式;二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对教师及学校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学生可依托学代会、院长信箱、书记信箱、师生互动平台、教学质量检查座谈会,及时反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应部门及时送达学生意见反馈并给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在校外评价方面,滇池学院积极将企业评价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评价,以企业丰富的行业经验,弥补校内对创新创业项目评价的不足,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成长、落地。

3 强化导向作用,建设双创实践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明确而自觉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此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9]

滇池学院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融合、重在育人”作为价值引领,推广创新创业实践校园文化,强化成果导向作用,凸显学生在創新创业活动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培养创新创业典型人才,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校团委设立创新创业协会,举办“赢在滇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学生提供“天使轮”融资,邀请创业专家、企业家、创业校友等到校讲学,开展系列创业培训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竞赛中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柔性融合,将校园打造成既鼓励创新又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训练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42项。在已举办的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滇池学院取得了3金2银16铜的成绩,3次代表全国参赛大学生向国务院副总理汇报创新创业成果。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滇池学院在707所新建本科院校(含公办院校290所)中位列67。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已成为强化滇池学院学生自豪感、价值认同不可或缺的要素。

4 结语

在为国家培养创新驱动储备人才方面,高等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让创新人才推动国家发展是时代使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需要持续深入探索如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将知识学习、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创业实践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同时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30-38,113.

[2] 杜函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3(2):43-52.

[3] 徐琼,刘昌昊,李萍.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认、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22(6):110-117.

[4] 朱家德.高校创业教育的三重突破:事实、组织及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18(6):101-108.

[5] 郭丽莹,赵国靖,黄兆信.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功能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78-88.

[6] 王志强.从“科层结构”走向“平台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22(4):44-50.

[7] 宋国琴,杨媛,陈海英.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探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337-342.

[8] 阙明坤,王云儿.我国建设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动因、瓶颈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22(2):74-83.

[9] 陈剑.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60-64.

作者简介:唐俊(1985—),女,湖南资兴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

钟伟明(1985—),男,江西安远人,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021J0793;2020年度滇池学院课题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XYB02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