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4-05-12李永林高金敏

专用汽车 2024年4期

摘要: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管理实践,探索了课程思政融合《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及内容体系。首先,指出了《运营管理》课程思政中存在思政元素融入深度和广度不够、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拼接化和教学模式与方法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等问题;其次,建立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的两种策略;最后,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管理实践,分析了《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点和典型案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8-29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4.034

1 前言

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运营管理》是国内外商学院公认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生产活动的组织问题。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加强,要求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2]。因此,《运营管理》除了讲授基本知识内容以外,更要注重融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实践,特别要挖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典型企业的运营案例等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提升融合高度,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2 新能源汽车管理实践在《运营管理》教学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运营管理》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等与汽车行业相伴而生。新能源汽车行业既是运营管理前沿知识的来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家社会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做到教学思政与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3]。当前,上海多所开设《运营管理》的高校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践为主线,积极探索管理理论,深化教法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具体情况如下:

a.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共识,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已通过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年终考核等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实施,鼓励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师也多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但由于一直侧重传统知识的传授,且教材多为国外实践的总结,相对陈旧,内容也难以覆盖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社会热点和就业场景,甚至与现实相冲突,缺乏整体性的课程思政策划和零散知识点的融入,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助力作用,需要运营管理课程思政的深层次濡染和塑造。

b.普遍追求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之间的有效配合,但目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拼接化。目前多数教师认识到必须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点,但由于《运营管理》课程内容繁多,实践关联性强,部分教师多将二者简单拼接,课程思政元素过于明显,没有遵循教学规律,凸显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思政内容比例失衡,甚至造成学生反感。

c.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但教学模式与方法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需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以多样化的教学安排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多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把握,缺乏个性化教学和教学形式的灵活穿插,专业课程思政的震撼高度、吸引深度和感染温度需要提高[4]。

3 《运营管理》课程思政融合策略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驱动方式、产品理念、商业模式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燃油车,面临供应链、生产体系和环保理念的考验。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就业岗位将逐渐增多,也为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运营管理》的内容较多,包括生产战略、产品设计、选址和布局、流程管理、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先进制造模式等知识点,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把专业知识与主流价值体系相融合,让学生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与前景,国内外的运营管理发展进展,围绕社会责任、管理创新和就业能力重塑《管理运营》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价值认同感[5]。

结合上述思政要求,明确课程知识体系种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两大策略:

a.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关系,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①分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发展历程,总结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国智慧和社会担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爱国情怀、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培育等,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担当与情怀。②引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典型案例,反思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奋斗过程和管理创新,掌握共情技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宣介新能源企业的代表性人物,引导学生树立企业家精神,扎根工作岗位,勇于突破。

b.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问题意识、关照新能源汽车地发展实践和能力需求现实,以探究式、情景式等在多种模式综合,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教学趣味性。①探究法。讲授纯电动汽车时,引入比亚迪等企业的创业史,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新能源企业的不易;导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引出中国要想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弯道超车,任重道远,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②创设情景法。讲新能源企业的校友、优秀毕业生成长经历,勉励学生向优秀的身边人学习,传承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并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积极转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自身本领、投入伟大祖国建设工作中。③循循善诱引导法。对比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聚焦运营管理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让学生自主建构,拓展升华教学内容,激发学术志趣,提升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体会运营管理知识的价值观和实践技能。

4 《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运营管理》涉及生产运营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紧密结合《运营管理》的知识架构和《运营管理》的课程思政目标: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运营管理意识;增强新时代下运营管理的社会担当;提升学生对运营管理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然后,全面挖掘、整理、提炼各章节中的思政要素(表1),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帮助学生达成思政目标[6]。

在思政要素设计的基础上,搜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素材,审视包括比亚迪、蔚小理等知名企业的本土案例、管理实践和优秀企业家等载体,将其场景化和故事性。既能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场景,获得实际运营管理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生硬的思政说教,实现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统一。下面将列举部分案例。

a.案例一。

案例名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

对应章节:概论

案例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和运营创新,展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国家重大战略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引导学生树立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理念和培养爱国情怀。

案例主要内容:分析我国围绕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在新能源汽车取得的巨大成就,介绍产业布局、主要品牌和竞争格局,并结合运营管理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内容重点介绍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运营管理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分析科技产业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b.案例二。

案例名称:比亚迪的故事——民族品牌崛起

对应章节:运营战略

案例目标:介绍比亚迪汽车的发展战略过程,分析其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匹配性和成长过程,提升学生的战略决策力,增强与国家共命运,做新时代主角的认知与觉悟[7]。

案例主要内容:比亚迪一直坚持“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坚定选择垂直整合之路,介绍它是如何从“链节企业”成功转型为“链主品牌”,讲述比亚迪创业阶段、转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全球发展阶段的战略举措,并结合王传福的传奇经历和名句“比亚迪可以,中国汽车可以。”看中国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发展潜力,旨在说明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史,也是一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奋斗史。

c.案例三。

案例名称:比亚迪dmi取消变速箱是一个天才般的设计

对应章节:产品设计

案例目标:在讲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原理时,引入我国汽车企业的艰难创建与突破路径,引导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

案例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我国汽车工业底子薄、发展迟,国外汽车企业发展上百年,我国车企要超过他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几十年来,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成效也微乎其微。不过,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国内车企和国外车企起步是差不多的,差距很小。然而就在最近,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技术发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DM-i超级混动系统技术创造性地以电为主,完全不需要变速箱,低速时用电机驱动车辆,高速时发动机直驱车辆,至于发动机的作用则是电池电量不足时充电,电量充足时就歇着。既不需要变速箱,同时又有极低的油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车企换道超车成功的希望。在现在很多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情况下,我国非常需要像比亚迪这样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企业[8]。

5 结语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点、《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新来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体现。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下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深入挖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典型企业创新案例等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大国崛起”“双碳战略”“高质量发展”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本课程,探索构建报国情怀、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剑林,张立华.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5):91-96.

[2]包菊芳.“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21,40(7):153-157.

[3]刘勤明,吕文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3-64.

[4]刘和旺,黄织娇,郑世林.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何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23,44(2):21-31.

[5]许诺,谢品,袁红阳.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J].时代汽车,2023(2):116-118.

[6]楼高翔,雷鹏,马海程,等.不同回收补贴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J].管理学报,2023,20(2):267-277.

[7]魏文强.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时代汽车,2023(6):87-89.

[8]潘勇军,王东红,谢昭明,等.新能源智能汽车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23,9(7):26-28+32.

作者简介:

李永林,男,1983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的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