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

2024-05-12黄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语文课程立德树人

黄斌

摘 要 以语文学科为探讨“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先行军,投石问路,以多种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探讨语文学科与思政课程融合施行的教育效应,构建学科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形成育人新常态,实现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思政课程  协同融合  立德树人

为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必要把思政元素主动融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以投“语文之石”探寻融思政育人之理于语文学科教学中,并与思政课程并轨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引领导航作用。

一、促进语文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导向。实施思政课程的价值,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更好地“立德树人”,即为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挖掘思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思想道德建设在语文教材不同学段中始终处于总掣引领地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发现思政道德的存在,打破语文学科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壁垒,跳出以往只单一完成语文教学就万事大吉的固有框架,应运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知识习得走向价值判断,用行动检验道德,以实践活动来获得相应的道德。

遵循育人规律,推动协同融合。思政教育宜将语文课程与思政两者有机融合,深挖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党史资源,设计二者自然融合的教学环节。譬如,在课文题目简介或背景导入,或在授课过程介绍,或在课堂结尾归结,都是适宜的、有必要的思政渗透环节。这应成为备课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百年党史教育资源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进行百年党史的渗透教育,从而促进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的并轨发展,形成协同的育人效应。于语文教学中融入百年党史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全面育人的优势,让思政理论、内涵入心入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借名师指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开展“思政大课堂”?要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是指纵向贯通,学段衔接,横向关联,学科相协作。要充分借助当地语文名师工作室或平台,为其他学科开展思政教育发挥示范和引领效应。实施语文课程,要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挖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元素,以名师的示范课为借鉴,以学员的探讨课投石问路,形成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内化与外化。坚持语文教学与思政理论相联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是指语文教师要从思想意识上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或思想教育的认同感。“外化于行”是指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通过一系列语文课堂教学内化及主题外延教育活动,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促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二、异课异向,文道融合

“异课异向”是相对“同课异构”而言的。“异课异向”是指不同的单元课文有着不同的思想德育导向。以文载道,融道于文,达到学科教学与思政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自觉深入备课,自行开展教学构思,有的放矢进行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的引导和点拨。

构建相互协调融合的课堂。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前新高考改革形势,从教学目标、教学议题、任务达成的手段或途径、活动评价等方面设计和构建课堂教学,把语文学科的知识性与思政元素深度有机融合,突出语文核心素养,合理准确地实施课堂教学,并进行课后反思、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教师课前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教学思路,在哪里嵌入思政的元素,了然于胸,如同打通了人体的经脉,畅通无阻,自然施行思政教育。

寓思政话题于语文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合时宜,当前的学生已不愿意接受那种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但却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总想了解一二,探个究竟,一有机会交流讨论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勇于表现自己。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探究性的研讨活动,挖掘语文学科内容中隐含的党史思想和政治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就会潜滋暗长,正确的思想主题就会刻骨铭心。如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文全面记述了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了抗疫胜利的原因,深入反思了抗疫斗争的经验教训,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积累整理,分组探究,相互交流。学生认识领会伟大的抗疫精神,感受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以语文课程引领其他学科开展思政融合教育

以投“语文之石”探求学科隐含的思政育人之理。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思政课程教育最好的教科书,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课文也是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学习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诗歌及鉴赏,就会被革命者的青春激情和奉献精神教育和感染;在阅读《百合花》时,学生可以体会到革命军人在革命岁月时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情操,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在时代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确立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以先进人物精神滋润学生心田。选入语文教材的先进人物形象大多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是实施思政教育的典范。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通过清新的笔触,表现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将夫妻之间简单的对话和细微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抗日军民善良勇敢的形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伟人或英雄形象呼唤伟大精神,学习这类课文能极大地鼓舞学生,提高他们的担当意识,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斗志。

把思政教育滲透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所有对于革命精神、革命规律的理解,都应紧紧围绕文本阅读和语文活动展开。要在备与教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渗透相关的党史思想,以语文教学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交流中来,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把学生自主活动的天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融思政主题教育于辩论、演讲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辩论或演讲等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探究,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对文章中隐含的思想内涵有着切身的感受。以角色扮演体验课文关涉的主题教育。语文活动课可以通过开展模拟角色活动,让学生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以亲历式的角色领悟其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是革命传统等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投石问路,使学科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相辅相成,自然渗透,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百年党史教育资源融入中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2021JKDY117)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广东湛江吴川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语文课程立德树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