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2024-05-12臧丹荆鹏
臧丹 荆鹏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的重要支撑和“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探索,对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数字支撑力度薄弱,质量评价未成体系。以全面设“点”、 大力布“线”、 精心拓“面”为理念设立的东北师范大学寝室党员工作站是“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旨在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社区;党建;学生工作;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98-03
在高校實施“学分制”“大类培养”等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班级概念弱化,“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寝”已成为普遍现象,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亟待优化。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深化“三全育人”探索的重要抓手与平台[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2]。学生社区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教育基地,在统筹建设与整体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为此,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寝室党员工作站为例,创新探索学生社区建设工作育人理念与模式,以期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意涵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场域,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的重要支撑
学生社区对于大学生各类习惯培育、价值观形塑、人格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又是极其深刻甚至持续一生的[4]。“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多元主体协同的方式程式化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育人形式。这对如何更好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方法,如何定位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等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具有的一站式集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管理模式,将为提升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探索
现在高校学生工作仍存在着封闭式、防御式、保姆式的工作模式和僵化的工作体制, 无法很好地适应教育大发展的趋势[5]。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一方面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帮扶、生活服务等需求集中在学生社区内,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切实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协同推进机制,学生社区将党建重心下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同频共振。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困境纾解
(一)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配套规章制度
机制制度建设是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效能的保障[6]。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是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遵循。当前,在学生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社区职责不明确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区职责不清,社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难以落地实施,加之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管理和服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社区的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多数现存的学生社区的运营机制,难以及时满足学生需求,缺乏灵活性,学生社区的发展缺乏动力。
(二)数字支撑力度薄弱:依托技术赋能,加快数字底座建设
目前,学生社区数字化设施不够完善、数字化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多模态数据融合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技术、智能媒体生产等数字技术新成果还未融入社区的建设服务中,未能在数据采集分析、学生画像等方面彰显技术赋能社区建设的正向推力。同时,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俱存,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冗余的困惑、甄别真假的困境[7],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加大了信息安全泄露的风险危机。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如何对学生社区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精准服务和高效管理,加强数字化安全保障,还需要提高数字支撑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化底座建设。
(三)质量评价未成体系:完善评价体系,生成科学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是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缺乏以服务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与纪律约束机制。一方面,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有的过于单一,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指标,忽视了社区的多元化特征;有的过于复杂,设置了过多的指标,导致评价过程繁琐低效。另一方面,评价激励不到位,缺乏与评价结果相匹配的奖惩措施,对评价结果不予重视,没有给予优秀个人应有的奖励和表彰,未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督促和帮助,这些泯灭了参与学生社区建设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社区的不断自我改进和充满创新动力的愿景相背离。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模式构建
寝室是高校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和社交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关键阵地。加强宿舍管理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营造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的需要[8]。在这个阵地上,有必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党建工作推进到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最前沿。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生寝室设立党员工作站并制定工作细则和组织制度,形成了由“点—线—面”构成的三维立体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一)全面设“点”,创设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基地
全面设“点”,即将宿舍楼内合理划分多个网格,党小组组长担任网格长,网格作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基本阵地和最小单元,在寝室就近、就熟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和辐射作用。工作站实行由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以及学院党委“双重领导”的机制,由学院党支部书记任指导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全面设“点”旨在将党的工作和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基层,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加便捷的自我教育平台。学院党委定期联系网格长,辅导员深入站内指导网格长组织开展样态多元的活动,打造以学生党员为枢纽的寝室自我教育的“新基地”。
(二)大力布“线”,构建校园基层党建工作网络
大力布“线”,即明确推动寝室党员工作站的组织保障,构建“党的组织系统”和“黨的活动系统”的双线系统模式,各系统职责分工明确、层层递进,规范有序地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让不同的点之间形成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运行网络。通过“线”的作用,学生党员可以在工作站中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互帮互学等活动,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和带动引领。工作站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活动管理系统,涵盖组织建设、信息共享、资源管理等功能,实现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构建校园基层党建工作网络,形成协同育人的“新高地”。
(三)精心拓“面”,形成高校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精心拓“面”,即在明确“点”的职责和“线”的职能,深化和拓展“面”的内涵和外延,将党建工作延伸到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包括寝室外部的社区、校内其他组织和活动等,让学生党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一方面,寝室党员工作站可以在校党委及组织部、学工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拓展,如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党员服务的多样性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工作站应时而新、应时而变,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立体化育人的“新格局”。
四、寝室党员工作站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评价,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结合
推进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向“瓶颈”处“落刀”,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东北师范大学党员工作站一是设置三项积分卡(政治积分、服务积分、学习积分),采集党员、积极分子完成相应活动的行为数据(时间、活动内容、积分类别),并予以可视化呈现和赋分,每学年依据得分情况进行评优;二是建立共同成长手册,对党小组产生的学习活动(定期谈话、举办活动、理论学习等)进行记录、整合与分析,并实时呈现给教师、管理人员、学工组人员等,为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的结合提供支撑。在基于寝室党员工作站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支持下,至今已积累1 000余份三项积分卡数据及500余份共同成长手册,教师、学工组织可以随时跟踪学生学习成长进度,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育人节奏。
(二)创新宣传,丰富内容与鲜活形式相联合
宣传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创新宣传形式[9]。基于此,工作站一方面创建《先锋小报》,选树师生先进典型。设置“先锋·党史”“先锋·人物”“先锋·时刻”“先
锋·实务”四个固定栏目和主题专栏,每学期推出8~10个师生先进典型事迹进行报道,定期在学生寝室内部发放,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看到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另一方面,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为契机,开辟双线党建宣传专栏,让理论学习更鲜活。在线上,在网站设立党史学习专栏,定期录制“学‘习1分钟”“党史跟我学”等相关音视频,制作成微党课、微信推送等。在线下,组建“四史”理论学习小组,每学期共同研读一本书并召开若干场读书分享会,同时在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所在寝室楼公共空间设置党建图书角,定期组织寝室同学读原著、悟精神,形成云端一体的个性化“一站式”社区。
(三)谈话联系,思想解惑与现实帮扶相契合
谈话联系作为具有亲和力的教育形式,直面教育对象、针对具体问题、深入交流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10]。东北师范大学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做好帮扶服务工作,自2015年开始,党员工作站以党小组为单位,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参与指导,对接学生寝室开展思想教育与引导活动。党小组在全覆盖式的谈话活动中形成千余份《谈话记录》,涵盖对每名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谈话记录》既为党员党内评优、党员发展及团员推优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也使学院党委、党支部及时了解到学生存在困难,进而能够及时为相关学生提供经济补助、学习辅导和就业帮扶等。谈话联系弥补了以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困难的短板,充分发挥了党员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四)朋辈教育,学风建设与基层党建相聚合
寝室作为学生每天活动时间较多的场所,是营造良好学习风气、积极生活氛围的重要阵地。工作站充分发掘朋辈教育“传帮带”优势、群体协同优势和榜样引领优势,在朋辈间开展样态多元的学业指导。寝室党员工作站下设的党小组定期在宿舍寝室、自习室开展课后学习辅导活动,例如:以“问题导向性”进行专业课知识点和习题答疑活动;以 “课程导向性”设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专题辅导;以“对象导向性”对学业预警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业辅导;以“发展导向性”的技能本领辅导,涵盖普通话纠正、教师技能提升、办公软件培训等。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学院学生在学业、技能考试上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持续提高。
(五)坚守底线,安全维稳与文化建设相吻合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寝室文化,其前提和基础是寝室安全[11]。东北师范大学党员工作站建设,不仅促进了安全维稳和文化建设工作的精准化、可视化,而且在聚焦消防安全隐患、网络舆情排查等工作的同时充分将文化浸润渗透到工作细微之处。一方面,建立寝室舆情引导、安全维稳机制, 对存在安全隐患或卫生较差的寝室进行劝导督促整改;另一方面,关注氛围懒散、懈怠的寝室,帮助其确立宿舍文化建设的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工作站会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应辅导员,以此作为“文明寝室”建设、检查、评比的一项考核内容。基于此,工作站定期梳理共性问题形成台账,追踪问题解决情况,保证杜绝“检查有余,整改不足”情况的发生,形成了宿舍安全环境和寝室文化氛围的闭环管理,不断强化协同育人合力。
五、结语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成就学生个性发展和改变学生服务模式的必然需要,具有深刻的育人理据。学生社区的蔚然成风,有赖于在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在制度上切实把牢方向与遵循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在环境上积极营造开放包容、互助共享的精神文化氛围。学生社区发展应在彰显高远立意的基础上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到形神兼备、富于实效。寝室党员工作站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模式探索,立足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困境的深度审视,为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军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生价值、现实挑战与突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1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2023-02-21)[2023-05-01].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3]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4] 周远,张振,岳娅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生成、结构要素和现实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22(10).
[5] 杨四海.高校学生工作评价体系重构的目标取向[J].江苏高教,2005(2).
[6] 李刁,陈志.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7] 江孤迅.互联网技术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22).
[8] 胡建华.将管理育人落到实处[J].中国高等教育,2000(5).
[9] 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4).
[10] 王洵.谈心谈话的育人价值和方法研究[J].思想教育研 究,2017(9).
[11] 马倩,刘忠孝.大学生寝室安全文化的法治逻辑重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07-13
作者简介:臧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项目“提升高校学風建设质量的激励机制研究”(10801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