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能源发展观探析
2024-05-11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孙广增鲁刚张富强元博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广增 鲁刚 张富强 元博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宏观政治经济局势和行业转型发展形势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些变化,不仅从增量上拓展着能源安全的边界,而且正深刻和剧烈地重塑能源安全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也为构建新型能源发展观提供了指导。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外部发展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影响等冲击全球能源贸易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全球产业链分工面临全面重塑,能源的稀缺性及金融属性、油气资源地理分布的集中性和供需逆向分布性等特点,使得这一重塑过程进一步凸显能源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工具属性,能源供需多极化趋势凸显。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全球性危机频发,大国地缘政治对抗趋于白热化,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美国及其盟友对我国的打压不断升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外循环受阻。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计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持续推进,我国经济、能源、环境关系同步调整,三者耦合愈发紧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等多重目标同步驱动下,我国经济、能源、环境关系耦合更加紧密,相互作用机理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下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第二产业占比偏重下我国经济面临减排降耗和稳定制造业比重等多方权衡统筹的压力,经济增长动能面临“转轨”,能源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需发挥更大作用。在能源领域,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统筹减排与安全压力巨大。面临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倒逼要求,转型节奏、力度和行业间、地区间梯次达峰的协同情况均会对整体转型的安全裕度、转型成本,以及局部地区能源、电力系统稳定结构带来影响。在环境领域,“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碳排放空间迅速收紧。2摄氏度或1.5摄氏度情况下2011—2050年我国碳预算分别约为3300 亿—3600 亿吨或1900 亿—2300 亿吨,这意味着承载经济发展的环境空间大幅收缩。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需要在战略高度通盘考量能源在内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能源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肩负新时代使命,其安全风险问题呈现复杂化、动态化和系统化特征。在经济、能源、环境关系同步重塑的新形势下,能源风险与安全问题已进入新旧因素交织叠加、隐蔽性和突发性大幅提升、随时空动态变化的新阶段,风险链条呈现跨系统传导的特点。首先,富煤贫油少气决定了我国一直以来油气对外采买度较高,长期面临能源运输通道风险、国际输入型风险等固有的能源安全风险。其次,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降低油气对外采买度,但又导致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特性发生质变,运行风险提升;电力可靠供应受气象因素影响加剧,不确定性风险显著增加;材料密集型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呈倍增态势,面临关键矿产资源制约风险。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持续深入推进还可能面临多系统耦合的其他风险。例如,大规模配置灵活调节资源可能引发新增成本无法疏导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能源转型关键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风险;当前新能源与储能市场过热,可能引发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产业链安全风险;煤电项目稀缺可能导致的人才队伍断层及就业风险;以及各类风险级联放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等均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与挑战。
要解决如此复杂化、动态化、系统化的安全风险问题,需要重塑对于能源发展与安全的认识,形成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型能源发展观。
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型能源发展观
所谓新型能源发展观,是指在新发展格局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引领下,以体系工程的方法,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念,以全局的、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视角去分析能源安全发展问题。
(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指导思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而安全是指相关要素构成的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发展与安全的确存在对立,但从长远来看,发展与安全最终会走向统一。一方面,发展会促进安全。一是发展可以为安全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物质、技术、人才等保障手段;二是发展就是系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要素、结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对于各外来要素的适应能力、对内部结构的稳定能力(抗风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安全也会促进发展。安全可为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和环境以及充裕的物质基础保障,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准确把握发展与安全关系的动态变化,是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
不同国家、不同能源发展阶段所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处于不同能源安全阶段需要抵御的主要风险也不同,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需求结构具有层次性。但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需求的不同层次并非逐级攀升,同一历史阶段可能处于多个层次。而且外部发展环境的恶化也并不一定导致能源安全需求层次的降低。
我国作为典型的能源进口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需求主要关注能源可及性,安全需求强调可获得性;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发展需求更关注能源安全性和能源经济性中的物理属性,安全需求更关注稳定性和多样性;迈入新发展阶段,发展需求更关注能源经济性中的产业属性以及能源友好性和公平性,逆全球化程度加重及外部势力打压没有使我国能源安全需求降低到可获得性阶段,反而促使我国更为关注韧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对于能源独立的追求。
(二)以体系工程方法论构建新型能源发展观
以体系工程方法论构建新型能源发展观,就是以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彼此映射与互动影响为纽带,以使命、任务、功能、特点为主线开展顶层设计,以要素和结构演化为核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发展观。具体而言,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出发,统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三方面的中心任务,提出能源具有促发展、保供应、强创新、调结构、扩开放五大重要功能定位,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提出新型能源发展观的核心遵循,即“集约节约、自主可控,成本可控、普惠共享,市场主导、政府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争取主动”,明确新型能源发展观应涵盖能源消费观、供给观、科技观、治理观和合作观五大核心要素,提出新型能源发展观结构动态演化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系列认识。
能源消费观: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同时也要关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过程中电气化水平逐渐提升带来的用能单一风险。
图1 能源发展需求层次
图2 能源安全需求层次
图3 以体系工程方法论构建新型能源发展观
能源供给观: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形成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也要注意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可能引发的成本上升风险、气象风险、电力系统运行风险等因素。
能源科技观: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同时也要注意关键技术突破不确定的风险。
能源治理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同时也要注意机制设计不合理等可能引发的治理风险。
(一)提升打造文旅融合景区。全面启动西沱古镇云梯街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拟于2018年11月正式开街。实施银杏堂文物修复保护性工程,万寿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漆树坪爱情花谷,推进三教寺秦良玉陵园配套服务设施、县城旗山公园、冒顶山公园等项目建设,建成滨河公园文化长廊,完成“吊桥”改建工程,推出集住宿、特色餐饮、休闲观光、土家文艺演出为一体的五星级农家乐万寿古寨,全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载体初见成效。
能源合作观: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市场开放下的地缘政治、能源价格等国际输入型风险。
新型能源发展观下认识管理能源安全风险的八大思维
总体国家安全的系统思维
在国际能源领域有限冲突的情况下,以确保自身能源可靠供给或价格可承受为目标的能源供给安全为主;冲突加剧场景下,影响从能源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延伸,本国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应具备足够韧性,有能力(本土资源保障、储运销用能力)确保经济体系正常运转;在国际冲突加剧到呈现为战争形式情况下,本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严重打击和破坏后,仍有能力保障国防、关键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用能。因此,能源安全已从行业专业层面拓展到国家总体安全层面,需要以系统思维推动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科技、工业、运输等多领域协同。
战争场景的底线思维
面对国家安全问题,要树立底线思维。能源安全问题同样要立足底线思维,对外部威胁和不利条件,要推及最坏情况(例如战争场景),对自身情况,要把能源系统结构脆弱性和薄弱环节全部摸透。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摸清家底、兜住底线”。
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强思维
能源电力具有很强的技术驱动特征,科技创新被认为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希望所在。一方面,实现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强是破解能源领域“卡脖子”风险的重要环节,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突破,是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能源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不确定性,未来能源科技的线路布局、突破方向、突破时点及性能指标均会对能源发展产生路径“切换”影响,要实时追踪可能出现潜在的、难以预见的颠覆性技术。
气象安全的柔性保供思维
能源安全的重心向电力系统拓展,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气象属性逐渐增强,气候对电力的影响呈现电力全环节、时间全尺度、地域全覆盖的特征,电力可靠供应受气候因素影响加剧,不确定性风险显著增加,需要调整对电力保供的刚性考核方式。
电力保供的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思维
受制于电力输送通道等因素影响,电网大范围支援配置能力存在上限,为保障未来电力供应目标,需要推动大电网与分布式智能电网形成安全保供共同体,实现大电网与微电网的协同互济与分布自治并行。此外,面对不可预测的各类电力安全风险,去中心化的电力系统风险暴露度比集中式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有必要在集中式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性和分布式去中心化的低损失、高韧性之间寻求平衡。
能源治理的战略思维
能源治理战略思维的本质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有序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保障产业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等方面。同时,要注意能源治理的机制设计不合理对能源安全可能造成的巨大风险,能源治理不善将对供需、通道、资源、科技等风险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因此必须以战略高度引领能源治理体系和能力变革。
能源系统的韧性思维
考虑当前极端情况发生概率大幅提升,传统电力安全理念中的“N-1”“N-2”的概念对于常规风险的外破损害可以发挥作用,但对于精心谋划的信息网络攻击、电力脉冲攻击,以及经济领域的产业链制裁等完全不具备防御功效。因此,要提升能源系统底线保障、攻击耐受、应急止损、迅速恢复的能力,在物理层面,要提升系统安全冗余度、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基础设施协同水平,在体制机制层面,要提升产运储销各环节循环畅通水平,在技术方面,要提升抵御风险及快速恢复的科技水平。
能源独立的主动思维
摆脱当前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未来在国际社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必须长期追求能源自主的目标。主动思维在于掌握能源安全的主动权,通过紧密的全方位合作来消除因能源问题引发不安全乃至对抗的因素。
基于新型能源发展观提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系列认识
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型能源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就是用于分析能源安全发展问题,提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系列认识。
认识一:能源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安全风险呈现层次性、关联性和涌现性特征。基于体系化思维认识面向“双碳”目标和新发展格局下能源转型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经典也最核心的供需安全,二是资源安全、通道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相互关联、相互转化,三是以新型能源发展观整体性地认识各类风险,将涌现除原始风险之外的能源、经济、环境等跨系统耦合、级联放大的系统性、结构性风险。
认识二:我国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扩展,向体系化安全迭代演进。由于影响能源安全的内外部因素持续加速演进,涉及的行业与学科不断增加,研究角度日益多元,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相应扩展、动态变化。如IEA提出的以能源供给的稳定可靠、无虞中断、价格合理为主,拓展为关注资源安全、气象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合作安全等能源外延安全。随着能源进入“不安全”时代,安全内涵进一步向体系化演进。
认识三:能源安全的重心从油气资源安全向电力安全拓展,呈现油气和电力并重格局。在新发展格局、新型能源体系和“双碳”目标同步演进下,我国能源发展已经进入以电力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能源安全重心向电力系统拓展,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演化进入油气资源安全与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产业链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传统的石油资源安全挑战转变为电力系统的系统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挑战: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将推动形成“双高”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难度增大;如何保障高信息化程度下的数据、信息安全交互也显得愈发重要。
认识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能源安全对抗将日益激烈,向打击对象扩大化、主体对抗尖锐化、攻击手段多样化演进。能源安全对抗从通过油气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目标国家能源正常供应,逐渐延伸到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地缘政治集团、军事集团之间对抗。在经济领域,通过实施金融和经济制裁打击目标国家能源供应链产业链;在军事领域,通过军事行动直接破坏目标国家跨境能源基础设施。总的来看,能源安全对抗的广度、强度、烈度不断增强。
认识五:新型能源发展观下,认识和管理能源安全风险的思维发生深刻变化。从以行业专业层面的刚性保供思维为主,发展到总体国家安全的系统思维、战争场景的底线思维、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强思维、气象安全风险的柔性保供思维、电力保供的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思维、能源治理的战略思维、能源系统的韧性思维、能源自主的主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