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提升供应能力筑牢安全降碳基础

2024-05-11刘光林编辑曲艺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4年3期
关键词:油气能源

■本刊记者 刘光林/ 编辑 曲艺

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能源行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挥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持续增强自主保障水平,统筹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以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的持续提升促进碳排放水平的不断下降,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打牢转型基础。

与此同时,能源需求超预期增长加大转型压力。“十四五”前3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8倍,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刚性增长,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转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增强能源生产供应能力

我国油气资源禀赋不足,高度依赖进口。近年来,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2018—2023连续6年进口超过5 亿吨,2023 年达5.6 亿吨以上。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超过4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为进一步提升石油天然气自主保障水平,国家能源局在推动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又提出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

发现井钻遇油气层100.6米,测试平均日产油气超过1000吨油当量,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气测试产量纪录。3月8日,中国海油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

向深水谋油再获突破的同时,油气行业并未停止向深地探索的脚步。3月4日14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承载着“向地球深部进军”使命的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 井钻深突破10000 米,并继续向11100 米设计井深钻探。10000 米井深,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标志着我国万米钻探系列技术步入世界前列,也迈出了我国向万米深地要石油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随着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不断加大勘探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勘探成果逐渐显现,原油产量止跌回升。到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实现五连增,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扭转了之前连续三年产量下滑的不利局面;截至2023 年,全国天然气增产连续7年超过100亿立方米。2023年,我国新建原油产能2250万吨、天然气产能420 亿立方米;原油产量2.08亿吨、比上年增加300 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23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5%以上。

然而,我国油气自主供应能力还远不到乐观的程度,进一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至关重要。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集团副总工程师,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立强建议,统筹做好重点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谋划建设国家级油气生产大基地,有效提升我国油气自主供应能力,保障油气核心需求。

在我国,被看作“稳油增气”接替资源的非常规油气有着丰富的资源储量,该领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2023 年,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 万吨,再创新高;页岩气发展突破迈进新层系,长宁—威远页岩气田全年稳产超95 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年产超85 亿立方米;煤层气突破深度禁区,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神府、大牛地等区块均获重要进展,深层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不过,尽管我国近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比重不断提升,但仍旧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成本高、配套工程装备不成熟、规划审批和用地受限、勘探开发缺乏针对性财税政策支持等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油气田开发首席技术专家文绍牧认为,非常规油气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来实现安全效益开发。

针对页岩油开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认为,要积极出台财政优惠政策、精准实施税费扶持政策,同时,加大科技攻关和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加大专项科技资金支持或给予国家级重大科研装备专项基金扶持,设立“页岩油开发专项基金”和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加强页岩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加大高端设备引进与研发支持,加快突破制约规模效益开发的技术难题,并加大土地审批使用支持力度,给予国土空间建设规模指标保障。

相对油气而言,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近年来,煤炭行业通过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不断优化产能结构,大大提升了生产供应能力,煤炭勘探开发、生产运输持续向绿色、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2021 年,我国生产原煤40.7 亿吨,比上年增长4.7%;2022 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45.6亿吨,比上年增长2.9%;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则达到47.1亿吨,比上年增长3.4%。

根据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在2035 年实现碳达峰之前,我国必然还对化石能源保持一定的增量需求。未来,需要有效发挥能源投资拉动作用,持续释放煤炭、电力、油气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建立健全煤炭储备体系,加大油气增储上产力度,重点推进地下储气库、LNG 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增加我国能源供应能力弹性。

统筹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

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

相对化石能源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在新能源时代,用“富煤贫油少气”来概括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是十分准确,因为如今论证一个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时,不应忽视其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

然而,尽管可再生能源具备可再生、绿色低碳等诸多优点,但因存在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又使其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安伟介绍,分布式新能源具有“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力”“大容量、小电量”“随机波动、靠天吃饭”的特征,虽然得到高速发展,但有效发电能力不足,目前还难以满足全社会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需要。当然,即便是集中式新能源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为我国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之上,必须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坚持全盘谋划。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层级、各领域能源规划,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统筹考量资源储量与市场需求、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搭配,通过“身边取”与“远方来”获得双重保障。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坚持新型能源体系对于传统能源体系的有序替代。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力争未来5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1 个百分点;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到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这相当于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新旧能源有序替代设定了节奏。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

中国能源系统的体量可谓全球之最。这意味着我国的能源转型事业犹如大船掉头,必须稳妥为要、先立后破,在新的能源饭碗尚未端牢之前,决不能打破旧的能源饭碗。先立后破重在“立”,而需要立住的则是新能源。为此,作为灵活性、调节性资源的储能则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储能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等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截至2023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 万千瓦/6687 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耦合、协调发展,通过创新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例如试点推进火电、水电等与新能源实现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好不立则不破、先立而后破这篇能源转型的大文章。

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一重要论断非常适用于当前我国的能源转型发展。

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60%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到2023年,尽管煤电装机占比进一步降至40%以下,但仍旧产出接近全国六成的发电量。可见,虽然目前新能源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煤电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方面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当中依然是主体能源,依然是兜底保障能源。”2023年11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宏在一次演讲中这样介绍。

统筹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必须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发挥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而兜底保障作用的发挥,与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生产利用密不可分。

来自国家能源集团的消息显示,2023年该集团煤炭产量6.2亿吨、销量8.3亿吨,自产煤全年保持每月5000万吨的峰值水平,实现长周期、高负荷稳定供应。如果从月平均角度看,该集团5000万吨的月度自产煤记录则要回溯到2021年10月。这是整个煤炭行业发力保供的数据之点滴。

一直以来,煤炭行业牢记“国之大者”,致力于不断增强保供能力。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是符合当前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前提,更是促进传统能源行业永葆活力、迎来新生的自觉升华。

在智能控制下,采煤机、单轨吊、双臂液压锚杆钻车、掘锚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就可以互相协作,实现智慧化综采。在井下的集控仓内,工作人员只要按下“一键启动”按钮,破碎机、转载机、溜子、割煤机组等大型机械便会按顺序启动并投入生产。如今,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公司,已经实现智能传感、变频控制、无线遥控、自动截割、集中控制和远程监控等技术在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应用,开创了智能开采全覆盖的应用场景。

在2023年9月18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政策法规和科技装备司司长薛剑光介绍,当前全国建有煤矿智能化工作面1400 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730处,产能占比达到59.5%。

与此同时,煤炭洗选、燃煤发电、燃煤锅炉供热等重点领域,也在按照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积极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循环,低消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生产,扎实推进全过程全要素清洁低碳发展。

近年来,作为煤炭利用大头的煤电领域,也在切实发挥电力行业“稳定器”的作用,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同时,生产效率、污染物和碳减排能力以及灵活性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

“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还没有形成安全可靠替代的形势下,煤电承担能源兜底保障的责任难以改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表示,煤电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电力来源,是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可靠支撑性电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规模接近9亿千瓦,灵活性改造规模超过1亿千瓦。截至2022年底,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5 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4%。“十四五”前两年,全国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合计超过4.85 亿千瓦,大约完成“十四五”目标的81%,对于能源转型的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相当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表示,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攻关,释放优势产能,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油气能源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中国海上油气》2019年征订启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欢迎订阅《中国海上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