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节能降碳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2024-05-11王睿佳编辑余璇
■本刊记者 王睿佳/ 编辑 余璇
“扎实推进节能工作,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市场走向成熟”……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低碳”不只是能源领域代表委员的高频词,以“绿”为底色的声音层出不穷。政府工作报告更是给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目标,展现了我国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寻求绿色发展,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不可或缺。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坚持节能优先开展能效提升
1980年,我国已开始重视节能工作,并将其纳入宏观管理范畴,成立专门节能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了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指导方针。
走过40 多年发展历程,如今我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中国奇迹”。但我们也应看到,工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等多个主体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也逐渐显现。随着第二产业占比的不断提升,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日益凸显。
进入“十四五”时期,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节能减排工作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节能优先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策的制定也为引导和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保驾护航。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出台,再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制定,我国建立了一套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的综合性制度体系。
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其中前六项重点工程都涉及消费侧节能。
在能源技术进步与节能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多项涉及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相关部门通过发布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推动能源技术进步,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我国能效水平明显提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 年的65.8%下降到2021 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期从16.9%上升到25.5%,占能源消费增量的60%以上。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超过10亿千瓦。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替代散煤1.5亿吨以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能效提升频频发声,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开展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国人大代表、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认为:“在‘双碳’背景下,我们深耕清洁能源领域发展,探索以绿氢消纳绿电、以氢基绿色能源承载绿氢的模式,努力把过去‘弃’掉的绿电储存起来,助力制造业领域的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喻渝表示:“深化能效提升及能源供给技术研发,加强生态环保与修复技术研发,提升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以实现铁路的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分析指出,应继续加强区域间企业合作,通过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智能化升级等举措,提升能效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实施电能替代 加强车网互动
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一方面要节能增效,另一方面,还须在消费侧寻找更为切实有效的降碳措施,稳步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提出:“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
总览全球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化石能源占比仍远高于电能的消费比重,我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推动清洁电力的大范围使用,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建设高度电气化社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分析,能源消费侧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提高电气化率可以降低能源消费侧碳排放。
每年全球约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引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加快能源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议,要推进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加快燃煤机组升级改造,推进电能替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出,加快推动电气化公路发展,助力可持续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并建议为推动电气化公路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应加强全国统一布局和运营管理,稳步有序打造综合一体化全国电气化公路网络。
探讨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领域,那就是晋升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路径。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 万辆和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 年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 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充电设施方面,据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 万台,同比增长65%。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
“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 万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充电服务网络,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当前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的步伐须进一步加快。
面对新能源汽车每年数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充电的便利性问题,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负荷增量问题也变得尖锐,“新能源电力”与“新能源动力”的互动协同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清晰指出,车网互动,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结合能源互联网技术,变成用能、储能回馈能源终端。车网互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焦点,所以要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为车网一体化制定长期的工作计划和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提出,电动汽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与电网融合互动,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响应快的分布式储能,为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双向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建议,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构建成熟商业模式,统一相关标准,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推广。
促绿证核发全覆盖激发绿电消费潜力
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可再生能源实力雄厚,绿电源源不绝。推动绿电消费,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措施。
章建华指出,持续扩大绿电消费,促进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有序衔接,做好绿证核发全覆盖。
何为绿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阐释:“发电项目发了绿电,核发机构会根据上网电量直接核发绿证,核发绿证通过绿证的交易平台可以开展交易。有绿电消费需求的用户、企业可以通过绿证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购买绿证,证明自己消费了绿色电力。”
近年来,绿证推广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2023 年8 月3 日,《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布,旨在推动绿证对可再生能源电力全覆盖。
1 月22 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 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健全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出台绿电交易有关规定,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着力解决企业购买绿电需求量大、绿电跨省跨区交易难等问题。加快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
推动绿证核发、交易全覆盖,为进一步扩大绿电供给、促进绿电消费奠定了基础,进而有效带动绿电消费市场活力。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引导全社会绿电消费,持续激发绿电消费潜力?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从完善规则、建立标准等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完善绿证核发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研究扩大绿电交易组织规模、增加交易频次,满足相关用能主体诉求;第二,加快建立基于绿证的绿电消费认证标准、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强化绿电环境价值体现,扩大社会认可度,形成绿电消费对企业的利好效应;第三,推动以绿证为凭证计量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加快推动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补充方式、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等应用场景落地,构建用能主体主动消费的市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推进绿证绿电与碳核算、碳市场、碳足迹的有效衔接,推进电碳市场互通互认,扩充绿证绿电的应用场景,提升绿证绿电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低碳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建议,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绿电绿证及交易管理机制,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市场走向成熟,适时建立“配额制+绿证交易”制度,释放绿电供需双方发展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快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避免出现同一个项目同时获得多种环境权益的问题,消除绿色电力存在环境属性“双重计算”问题,提升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加大力度在绿色电力资源富集区域开展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绿电交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