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析
2024-05-11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耀强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徐耀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和对经济建设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由于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也有一个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使我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6 世纪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之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注入强大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能源应用的历史。在过去的这几次工业革命中,能源革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甚至认为,每次工业革命的实质都是能源革命与通信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重要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的发明与应用为重要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发明与应用为重要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由此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正在中国兴起的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核心就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其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正在加速显现。可以得出结论:每次工业革命都直接或间接同能源革命相关,而且每次能源革命都能激发新质生产力的诞生,使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着力打造“一体两翼”新格局。“一体”指的是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有望开辟全新的产业领域,并使既有产业领域在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两翼”分别指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就是要沿着创新链,集成人才链、资金链,布置产业链、打造价值链。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例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所谓未来产业,指的是已经出现产品原型,但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业,但通过提前谋划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在未来是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例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
事实上,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由此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这种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就表现在,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ChatGPT和Sora的横空出世已经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后的又一生产力样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新型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都是由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引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并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比如,数字电厂、数字煤矿、数智制造的加速发展就是最好例证。
其实,在许多专家看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代际差异”,有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根据CEIC 数据库的资料,2002—2022 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从0.59 亿增至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6%增至75.6%,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拥有10亿级网民数的超大规模信息化国家。《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 年)》也显示,2016—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4.1 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 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 倍。特别是,凭借完备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我国已在大数据、元宇宙、机器人、6G、算力等新技术方面占得先机,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筑了广阔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例如,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会缩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长度,弱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优势,有可能诱发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推动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向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使制造业不再依赖于简单劳动,有可能改变制造环节的技术经济属性,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提高了制造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了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导致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更为激烈。
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既来自科技资源集聚时的升级迭代和颠覆创新,更来自数字技术与各种场景结合后的自我学习与适应的应用拓展。人类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空间,线上虚拟空间同样也可以开展生产制造和服务活动,人类生产活动的有效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此时,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因生产空间扩大而不断扩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劳动资料的出现有效延展了经济发展的纵深。
此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数据量和算力呈爆炸性增长,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算力则是激发数据要素潜能的新型生产力。当前,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正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生产力跃迁升级,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绿色运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已经开始了“倒计时”。事实上,自“十一五”规划,我国便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并将其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性指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还未有效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绿色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特别是,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我国油、铁、铜、铝等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不少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上限。水资源空间匹配性差,600 多个城市中有400 多个缺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已经成为中国的“切肤之痛”。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0 年9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3 年1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显而易见,我国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统筹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加鲜明精准的低碳政策导向,激发全社会绿色增长新动能,是提升低碳竞争力引领力、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然选择。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无疑,这一政策“指挥棒”的调整,必将对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行为逻辑、要素配置等带来系统性的影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内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必须强调的是,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绿色电力和绿证交易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高耗能企业或控排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范围以及绿电强制消费机制落地,绿电绿证的消费市场空间将被彻底打开。可见,加快布局绿电建设、绿证交易和碳市场业务是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绿色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当前,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绿色运营”模式正在我国广泛兴起。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绿色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普遍形态。
制度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由此也确证,制度变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需要同“新质生产关系”有机耦合,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维度,它内在地需要“制度组合”与之相适应。特别是,新的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内在要求对经济主体有新激励、新治理,也就是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中之重的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制度变革,着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由此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特别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同时打造一批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队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关系虽然在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是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也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命题,又是基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制度变革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