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香囊艺术研究
2024-05-11徐溦晨
摘 要:唐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对香文化的热爱以及出色的工艺技巧使得金银香囊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其中陕西省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唐代金银香囊的起源出发,分析唐代金银香囊诞生发展之背景,并对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代表的金银香囊的纹样之美与精巧工艺作出分析,探究其装饰与熏香功能。
关键词:唐代;金银香囊;艺术形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一、唐代金银香囊概况
(一)香囊发展溯源
香囊又有香包、容臭等称呼,是囊饰的种类之一,是古人佩香与佩囊习俗的结合。早在先秦就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想象,将佩戴芬芳的香草作为士人高洁品行的象征。而佩囊饰之起源上可追溯到商周,《礼记·内则》记载有“男鞶革,女鞶丝”,汉郑玄注:“鞶,小囊也,承帨帕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1]1470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男女皆可佩囊。
而商周时期香囊就出现并被称为“容臭”。《礼记·内则》中有言:“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1]1462这说明这一时期子女晨起侍奉父母,不仅要梳洗穿戴整齐,还会佩带香囊。香囊材料既有玉石、金银,也有丝绸、翡翠等多种。香囊的形制也十分丰富,常见有圆、方、倭角、葫芦、石榴、方胜等形状,大多为两片相结合中间空余以盛放药物、香料等。《玉台新咏》有“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2],这是汉魏之际,“香囊”之名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并用以寄托情思[2]。
香囊最常见的样式是织物所制,呈口袋形或束口式,常用丝绸制作,佩于腰带上。现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香囊实物就是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四件桑蚕丝香囊。织物香囊在唐代继续发展,并以刺绣为主要装饰手法。刺绣纹样与金银香囊上的装饰相近,常用花鸟、缠枝花卷草等图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黄绫刺绣花鸟纹香囊(如图1)是其中的代表佳作,它兼具了精美的刺绣针法与唐代代表的纹样。满绣的缠枝牡丹花、采用戗针刺绣表现花叶的深浅变化,花叶中间的鸳鸯纹样则先用金银线盘绣出外形,再用钉线绣进行装饰,这样的刺绣针法在发展中更加富丽精致成为唐代著名的蹙金绣。
金银香囊也起源于唐代。这类金属香囊常见的材料以金、银、铜为主,部分配件含有铁质。金银香囊主要是燃熏香料所用,熏染香料的同时也可暖手。唐代是金银香囊的鼎盛时期,许多精美的金银香囊至今还存留于世。
(二)唐代香囊发展背景
唐朝在完成统一后制定并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度,推动了各方权力的制衡,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正向发展。科举制度、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为了培养人才,唐代官办学校兴盛,不仅有国子学、太学,也有地方府学、县学等。学习内容也多样化,涉及法律、算学、书法、文学等方方面面,为唐朝选拔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各类制度对唐王朝的兴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经济上,唐初,统治者以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为主,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行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等措施,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口与耕地便不断增加,为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稳步提升的民生都使得唐朝的商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唐代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尊重在寓居国内的外国使臣、商人、留学生等,并多次派遣官员与西域、天竺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这使得唐朝金银器制作工艺技巧受到同时期粟特与波斯萨珊金银工艺的影响。西亚与中东地区的工匠随丝绸之路涌入长安,带来具有异域风格的金银制作工艺。其中,粟特、萨珊与罗马-拜占庭系统的金银器工艺影响效果显著为唐代金银器带来了外来艺术特征。
唐代金银器受到了广泛喜爱,其技术工艺也不断提高,《唐六典》就曾提到唐代金银器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14种装饰技艺[3]。金银冶炼成熟,冶银使用吹灰法,纯度可达98%以上[4]。高超的制作技艺,为唐代金银囊饰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唐代的皇家金银作坊与文思院机构,专事金银工艺与金银器的制造。中央官府统辖金银器制造,少府监掌冶署、少府监中尚署金银作坊院设于初唐,皇室直属文思院设于晚唐。这些都为唐代金银香囊的制造提供了条件。
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使得宗教文化也随着交流不断丰富,在经济得到保证、宗教盛行、对外贸易繁荣等条件下,香文化在唐朝获得极大发展,这也促进了人们佩带香囊、熏染香气的这一社会风尚的形成。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起佩香便成为各阶层的日常习俗,关于熏染香料的记载在《周礼》已有记载,香事活动与习俗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獨特的香文化。
隋唐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朝奉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密切。经济发展、社会繁荣,都推动了香料进口数量和种类的增多,促进了民众对香的崇尚,熏香、香料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与多样。无论是国家典礼还是文人聚会,都必有熏香之仪。《新唐书》就曾记载:“大朝会,设黼扆,施蹑席,薰炉。”[5]而香囊因其具有轻便小巧、外形精致的特点成为人与香联系的最好媒介。
香囊在唐人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唐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香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艺术形式分析
《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6]中的“香囊”正是指的银香囊。以历史博物馆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如图2)为例,这枚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球形银质,由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上部为囊盖,下部为囊体,上下用铰链、勾环相连;外形以葡萄、雀鸟与缠枝石榴花为主题,缠枝纹为背景,花鸟相依,造型十分精美。
唐代金银香囊工艺的精妙之处远不止外形,更在其内部构造,香囊内部以活轴铆接,原理大致与“陀螺仪”相近,这使得置香盂与外壁在连接的同时又不完全受外壁的翻转所影响,在转动时由于机环与金盂重力的作用,金盂不会反转,其中的香料也就不会倾洒。外层镂空设计,香气就得以更好地散发。这样的巧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工艺水平。除此之外,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也出土过两枚类似香囊,仅在花纹上与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不甚相同。
金银香囊的制作工艺涉及鎏金、锤跌、錾刻、镂空、铆接、钮丝等。因此制作的金银香囊不仅拥有绝好的装饰效果,实用性也极强。传统的金工制造技艺起源较早,《周礼·冬官》就记载有:“攻金之工六,谓筑、冶、凫、桌、段、桃也。”唐代时,冶炼技术愈加成熟,《抱朴子内篇》《云麓漫钞》《太平寰宇记》等古籍中都有所记载。
开放的对外交流也使得许多先进的冶炼技术传入。在中东及西亚地区的金银器中尤为广泛的锤揲工艺,就随着丝绸之路流通往来,为唐代的金银器工艺带来新鲜的工艺技巧与特异的异域风格。包容并蓄的唐代风气使域外工艺在域内受到欢迎并大量使用,唐代金银香囊中采用的锤揲工艺就融和了波斯、粟特工匠带来的金银技术,制作方式更加甄于成熟。
虽然现存的唐代金银香囊尺寸规格不一,纹样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其工藝构成基本遵循相同的形式:球体主体形态由捶揲成形,表面纹样采用錾刻及镂空工艺,内部的香盂与盖顶环钮采用铆接工艺,长链与环扣则采用扭丝工艺,表面或作鎏金。除了制作技艺向前发展外,刺绣纹样更体现着唐代的独特审美倾向。唐代香囊的纹样注重自然美、生机与活力的体现,因此动植物纹样受到唐人的广泛青睐,且纹样形态较为饱满、结构多样效果大气, 显示出大唐气韵。
除此之外,香囊的装饰纹样造型丰富,不下百种,主要包含:盘龙、天马、斗羊、狮子、鹿等走兽类;鸾凤、孔雀、绶带、鸳鸯、鹦鹉等飞禽类;牡丹、莲花、葡萄、海棠、秋菊、宝相、卷草、团花等花草类;龟子、多角、菱形、方棋等几何类;建筑、水纹、云纹等风景类;狩猎、宴乐等人物类造型偏向写实,装饰元素融合了传统纹样与外来图案,显示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唐代金银香囊的装饰纹样也以动植物纹为主,花鸟纹为主体,缠枝纹、卷草纹为底纹,鸟、花卉、葡萄纹样出现的频率较高。花卉中又尤以石榴花最为突出,石榴花与葡萄这两种常用纹样不仅因其饱满的外形,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而受人喜爱,也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体现。囊饰花纹整体的结构布局较为灵动对称、富有规律,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与异域胡风在唐代囊饰上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最常使用纹样布局可分为单元组织排列式、散点组织排列式、绘画结构式三类。其中,绘画结构式是唐代刺绣印染的特殊图案组合,由折枝、缠枝花及禽鸟组成,受唐代花鸟画之影响,体现了唐代纹样的新变革。总体上唐代纹样以具象写实的风格为主,由前代偏向平面的装饰构成转变为更加具有体积感和立体空间的装饰效果。
唐代丰富的纹样与精湛的技艺使囊饰装饰较前代更为生动鲜活,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得唐代囊饰的装饰纹样独具异域特色。
三、唐代金银香囊的主要功能
唐代金银香囊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二者密不可分。由于熏香器的特殊性,部分装饰功能甚至是依附使用功能存在的。其本身作为装饰物,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和随身配饰两大类。
(一)装饰
金银香囊常常被多个一同悬于房梁之上或床帐四角,以此到达装饰室内装饰与熏香的作用。
元稹在其《友封体》中写到:“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描绘诗人夏日在小楼避暑,雨后清风微拂,香囊散发幽香的闲适场景。唐诗人胡杲在《七老会诗》也有“凿落满斟判酩酊,香囊高挂任氤氳”的描写,可见诗会上也有“香囊高挂”香气氤氳之景。另外,在《上官昭容书楼歌》中诗人想象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书楼场景时用“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来形容,可见唐朝文人将悬挂香囊当做室内装饰已蔚然成风。
唐代女性则有在卧室之内、床榻之上垂挂金银香囊熏染香气的习惯。王琚在《美女篇》中提到“屈曲屏风绕象床,萎蕤翠帐缀香囊”。唐人张鷟在其小说《游仙窟》中对十娘卧处的描写“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7]25两处皆透露出,唐代女性常用这类金银质地的香囊点燃香料熏香暖被。
(二)随身配饰
佩戴者可以将随身的香囊悬挂于衣外,亦可暗置于袖中。不仅是皇帝妃嫔、达官显贵佩挂香囊,也有平常的窈窕淑女、风流少年也喜爱这一饰物。此外,香囊也是尊贵身份的标识,在特殊节日,更是一种“礼”的表现。
玄宗时期编撰的《唐六典》中卷二十二《少府军器监》中记载,皇帝在岁终腊日的仪典之上佩戴香囊是一种国家的礼仪规范。且“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每腊日都要“进口脂,衣香囊”以赐给后宫嫔妃或国家重臣。同时,少府监的中尚署也被认为是当时中央制造金银香囊的唯一作坊。之所以在腊日进贡香囊,也是由于金银香囊通过点燃香料熏香,兼有驱寒保暖的功用。
(三)熏香
白居易在《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的“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8]与李叔卿《江南曲》诗中的“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巾白袷紫香囊”[9]都描写了唐人随身佩带香囊的习俗。唐代小说家苏鹗也在《杜阳杂编》中描写同昌公主出降,步辇所挂香囊内贮有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①。这四类香皆为异国所献。由于外来香料增多,唐人佩香的品质大大提高,《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多种香料制成的“吃力伽丸”,就可放置于香囊中,这类香囊的香气浓郁芬芳但也价值不匪。金银香囊也常常担任室内熏香之职,唐代小说《游仙窟》的主角崔十娘就在帷帐四角悬挂这类香囊,熏“槟榔荳蔻子,苏合绿沈香”[7]25所制的合香。
因为香料还具有的药用价值,因此,唐人在日常生活中香囊内也常常放置药草达到驱蚊虫、清神醒脑乃至祛病防疾的目的。孙思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里提到了囊中放置药物能够防止疫病,“辟温(瘟)方”中的虎头杀鬼丸便是用囊盛装系在手臂或放置于家中四角用以避瘟。同样效用的还有太乙流金方,将药物放在囊中约一两,戴在胸前并挂于门户上也起到防止疫病的作用②。
另外,唐人常在书箱中放置香囊可以防止蛀虫侵蚀书籍。《太平御览》卷七〇四引《晋中经薄》曰:“盛书皂缥囊书函中皆有香囊二。”[10]
四、结语
唐代金银香囊不仅具有精巧的制作技艺与漂亮的装饰纹样。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都让我们对唐代工艺美术与金银制作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独具特色的纹样图案与金工也反应了唐代与域外的工艺与文化交流的成果。同时,作为香文化的物质载体,金银香囊在今天仍然有着较大的实用价值,其中的美学元素仍值得我们关注。
注释:
①苏鹗.杜阳杂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20.
②“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引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89.
参考文献:
[1]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徐陵.玉台新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1.
[3]梁敏,张桢.盛世遗珍匠心独具——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铛赏析[J].文物天地,2016(6):50-53.
[4]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72.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802.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70.
[7]张文成.方诗铭,校注.游仙窟[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8]曹寅,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5253.
[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8876-8877.
[10]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8:4343.
作者简介:徐溦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史、民艺与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