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子
2024-05-11铁凝
铁凝
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
他87岁,她86岁。他一辈子都是由着她的性儿:由着她管家,由着她闹小脾气,由着她年节时擦拭家里仅有的几件铜器和银器。
这么好的雪天,我们应该吃火锅。她离开窗户提议。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
他们就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双人沙发上等田嫂。田嫂是家里的小时工,雪还在下,他们却不担心田嫂让雪拦住不来。
田嫂来了,两人抢着对田嫂说今天要涮锅子。田嫂就忙着出去采购,出门前不忘从厨房端出那只沉甸甸的紫铜火锅,旁边放好一管牙膏和一小块软抹布。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接长不短的,她得擦擦这只火锅。
她摸过桌上的抹布,往抹布上挤点牙膏,用力擦起锅来。他就也凑过来坐在她对面看她擦锅。(“摸”“凑”,显示着两位老人眼力不好。联系下文看,“一小块软抹布”与“往抹布上挤点牙膏”都是在预设伏笔。)他的眼睛看着火锅,只见它不仅没有光泽,连轮廓也是模糊一团。他和她都患了白内障,他是双眼,她是右眼。
他俩都喜欢吃火锅,因为火锅,两个人才认识。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种“共和火锅”,所谓共和,就是几个不相识的顾客共用一只火锅,汤底也是共用的。那天他挨着她坐,吃完自己点的那份肉,就伸着筷子去夹她的盘中肉,她的盘子挨着他的盘子。他不像是故意,她也就不好意思提醒。后来他告诉她,那天他在她旁边一坐,心就慌了。她追问他,是不是用吃她盘子里的肉来引起她的注意?他老实地回答说没想那么多。他们开始约会,她知道他是铁路工程师,怪不得有点呆。他知道她在一个博物馆当讲解员,怪不得那么伶牙俐齿。后来他们就成了一家人。在她的嫁妆里,有一只紫铜火锅。(插叙内容之一。写两人因火锅相遇、相恋。)
紫铜火锅是她姥爷那辈传下来的,她没事就把它搬出来擦擦,剪一块他穿糟了的秋衣袖子,蘸着牙膏或者痱子粉擦。当她神情专注地擦着火锅时,家里的气氛便莫名地一阵阵活跃。
他们结婚以后迎来了食品匮乏的时代,八年间他们生了四个孩子,更需处处精打细算。但是他爱吃她做给他的虾皮涮白菜,当他守住那热腾腾的开水翻滚的火锅时,心先就暖了。只是他不善言辞,不能把这种感觉随时表述给她。他认真地往火锅里投着白菜,她则手疾眼尖地在滚沸的开水里为他捞虾皮。一共才一小把虾皮,散在锅里全不见踪影。可她偏就本领高强,大海捞针一般,手持竹筷在滚水里捕捉,回回不落空。当她把那线头般的细小虾皮隔着火锅放进他的碗时,他隔着白色的水气望着她,顶多说一句:“看你!”(插叙内容之二。一方面,让两个人物特点更加鲜明。另一方面,让夫妻二人形成对比,既让上下文互为反衬,也突出了主旨。)
田嫂回来了,她一头钻进厨房,该洗的洗,该切的切。接着,田嫂还得先把火锅子端走——老太太擦得满锅牙膏印,得冲洗干净。
……
她进到厨房调芝麻酱小料,他尾随着。他一辈子没对她说过缠绵的话,但她记住了一件事。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有个星期天他们带着孩子去百货公司买花布。排队等交钱时,孩子要尿尿。他抱着孩子去厕所,她继续在队伍里排着。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有人在背后轻轻拨弄她的头发。她小心地回过头,看见是他抱着女儿站在身后,是他在指挥着女儿的小手。从此,看见或者听见“缠绵”这个词,她都会想起百货公司的那次排队,他抱着女儿站在她身后,让女儿的小手抓挠她的头发。如今他们都老了,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一样,都在按部就班地退化。但每次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星期天,她那已经稀疏花白、缺少弹性的头发依然能感到瞬间的飞扬,她那松弛起皱的后脖颈依然能感到一阵温热的酥麻。(插叙内容之三。)
……
火锅中的清水不多时就沸腾起来。
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就也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一会儿,他感觉潜入锅中的筷子被一块有分量的东西绊住了,就势将它夹起。是条海带啊,足有小丝瓜那么长,他高高举着筷子说:“你吃。”(“潜”“绊”的动作细节也是在预作铺垫。)
她伸手挡住他的筷子说:“你吃,你爱吃。”
他得意地把紧紧夹在筷子上的海带放进她的碗说:“今天我就是要捞给你吃。”
她笑着低头咬了一小口碗里的海带,没能咬动,接着又咬一口,还是没能咬动。她夹起这条海带凑在眼前细细端详,这才看清了,她咬的是块抹布,他们把她擦火锅的那块抹布涮进锅里去了。
他问她:“还好吃吧?”
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海带”说:“好吃!好吃!”
她庆幸是自己而不是他得到了这块“海带”;她还想告诉他,这是她今生吃过的最鲜美的海味。只是一股热流突然从心底涌上喉头,她的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就什么也没再说。
雪还在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
(選自《北京文学》2013年第7期,有删改)
◆赏析
本文描摹了一种典型、深刻、人人能感受到但又无以名状的情感,那是一种羞涩、内敛、让人心头一软的东西。家常性是这篇小说的追求,洗尽铅华、荡涤矫饰是这个故事的气质。作者希望汲取的是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之爱与平凡情感。她希望凝视夫妻关系里的体恤、包容、扶助和彼此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