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重要的,是”人“

2024-05-10张玉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周林学情教研

张玉栋

初到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是失望的,困惑的。失望的是,我们从深圳远道而来,即将“浸入式”学习两周的地方是这样一所狭小、陈旧,甚至简陋的学校;困惑的是,受制于这样的硬件条件,这所学校能有多少有价值的改革经验和成果给我们看和学呢?

单说“狭小”,校本部5层教学楼全部安排为教室,平均一层10个班,每层只有1个厕所;没有专用的功能教室。这已经严重违反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了。造成现状的原因是身为名校而被群众追捧,生源不断涌入,被迫如此。这实际上加重了我的困惑:是什么使得家长宁愿让孩子处于这样拥挤的学习空间,也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来?仅仅是盲目的从众效应吗?

我心知绝不“仅仅是”,但究竟让它“副其盛名”的是什么?需要我自己去观察和探秘。

“教育质量就是人的质量”

这是成师附小总校长黄敏洁在跟我们的交流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此简明、有力,乃至于一段时间以来常听常看常说“教育质量”的我感受到冲击,冲击之余马上又完全认同。成师附小培养人的目标是有“健康的身、聪明的脑、温暖的心”,这样的表述简单到让人忽略它实质上的灵肉一体、身心合一的丰富完整和具体明确。而育人目标体现的还只是黄校长眼中的“结果质量”,她认为,教育过程也有质量属性,怎样实现培养目标,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参与,合作,创新”“体验,对话,省思”,这都是黄校长的分享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在副校长和中层的分享中,我们还不断听到“有质量的校园生活”“有质量的班级生活”,这些,都让我相信黄校长自我评价的那句话“学校办学的理论思考是比较深入的”。这所学校的发展建立在管理者对教育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人”出发就是找对、认准了方向。在学校往哪里去(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去(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因为精准的共识而有了强大的合力,这种合力不只在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之间,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成师附小也自信地以“最专业”的角色定位,去引导、融合其他两种力量。

“不谈学情无教研”

已退休的四川省教科所研究员周林老师被成师附小聘为顾问专家,在我们学习期间出席了一场学校的公开教学活动。不同于常见的听课评课或观课议课(也仅仅是叫法不同),这里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教研活动,课中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搬着小板凳(是真正的小板凳,低于学生座椅,便于“隐藏起来”)分散在各小组,观察、记录所在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上课教师说课不谈课前怎么想的,只说课中遇到的问题和课后的反思,而课中分散各组的几位教师要一一反馈他们的观察记录并做出评价,给出建议。周林老师在评课时,讲了这句“不谈学情无教研”。对于“学情”的重视,与“研究儿童是附小教师的第一专业”一脉相承。因为眼中有人、眼中有儿童,所以他们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主体学堂”,总结出“个体先学、小组互学、反思促学、教师导学”的学习方式,追求“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多元活动、成长生动”的学习状态。两周里我们所看到的各学科12节课,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探索。而课标所指出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些课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也因此,附小的学生普遍表现得自信有礼、乐学善思。周林老先生对于“主体学堂”的成功功不可没,但之所以在成师附小成功而不是他处,在于附小的取舍,对专家的引入是“为我所用”,是先有自己坚信的育人主张之后再去借助其他种种力量的结果。

姚老师是学校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姚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一位一线教师,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但是全校上下都尊称她“姚老”。在被问到学校教师队伍是如何保持蓬勃向上的力量时,一位副校长直接说出了这样的结论。

姚老师从年轻时就爱琢磨、肯钻研,她接触到了“生本课堂”(一个诞生于广东的教学流派)并深为触动,带着当时的领导、老师一起学习、实践,并在基于本校的实践中调整、变化,与校外专家和学校管理者一起,形成了附小今天的“主体学堂”。在这个过程中,有偏差、有争议、有质疑。附小管理者一方面对个人的改革和探索给予支持,一方面组建队伍先试先行。成功的结果让更多的人聚集起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学校便开始统一推进,定样子、给例子,一起推动向前。那位答问的副校长就是当年被动地照着做的年轻人之一。于是乎,每个学科是一个团队,每个学科的名师背后又是一个团队,彼此参照、互学互进,呈现出名师辈出、人人优秀的现象。说姚老师“关键”,实际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人”这个关键因素,所以在硬件受限的情况下也能扬长避短,始终立于名校之林。

時代发展到今天,我一度认为学校硬件已到了和软件同等重要的地位,硬件落后会极大制约学校的发展。但是为期两周的成都之行,让我再次清醒而笃定地意识到:学校最重要的仍然是“人”。硬件可以落后,只要集聚了懂教育、爱教育的人,只要办学者眼中有“人”,仍然可以办出一所名校;而硬件再齐备再先进,没有“人”、无视“人”,仍然无法让教育“优质均衡”。从此考量,深圳教育的内涵发展,任重道远。(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周林学情教研
天上的大雁井里的蛙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高性能混凝土不同配合比下的性能研究
周林频谱仪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Borromean Windows for Three-Particle Systems under Screened Coulomb Interactions∗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