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微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4-05-10王福涌
王福涌
近年来,微课堂教学因其高效的学习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成果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欢迎。微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打破时空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学习途径,可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进而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合作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微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微课堂更加有效地实施,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将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教育理论及网络课程建设,分析“双减”背景下的微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微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教师对微课堂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
微课堂的兴起,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提升自身素养的机会。然而,目前教师在微团队建设、教学理念及资源利用方面仍存在认知差距。一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微课堂对教学变革的意义,也没有积极利用微团队进行有效组织和实施。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微课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2.课堂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
微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将多种教学要素通过不同的形式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旨在让学生能够迅速、准确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微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设计微课堂教学时仅仅考虑到“教”而忽略了“学”;或者在学习内容呈现上显得过于冗长、拖沓。
此外,部分教师没有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一节微课堂中呈现的只有一到两个独立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关系,以确保整个微课堂能够有效地运作起来。
二、提升微课堂教学的策略
1.多学科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以课本为核心,过分专注于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现象。以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先是长出后肢,然后长出前肢,接着尾巴消失,最终长成了小青蛙。教师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可以融入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记忆课文知识点。
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双减”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供给。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在于,微课堂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一节课,因此其感官冲击力更强,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相比之下,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较为沉闷,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因此,微课堂成为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工具。
3.录制微作业错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行录制错题讲解,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易错知识点。同时,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训练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际運用。此外,这种方法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三、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下,优秀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作业管理为学生成长赋能。随着微课堂在教学领域的兴起,教师面临着新的考验,这要求教师在资源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惰性,努力以更优质的课堂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