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探究
——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2024-05-10杨孝旭刘德军鲍小会
杨孝旭,刘德军,鲍小会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时指出,要“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重视方式方法”[1]。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重视方式方法创新。VR虚拟仿真技术以视、听、触三维立体独特优势,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沉浸性与交互性相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互构、科技性与生动性交织等显著特点,使其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深刻,效果颇佳。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VR资源在采集现实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研发、整合成为打破时空局限的“虚拟仿真体验”场景教学。高校思政实践课引入VR虚拟仿真技术,既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收获感,又能不断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影响力。信息科技助力思政课改革已成为趋势,安徽工程大学重视思政课教学创新,积极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与机遇时常同构,在实践教学中,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也亟须解决。
一、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厘清两者关联的逻辑成因,既是合乎思政学科发展时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文章合理性、科学性的必要前提。
(一)理念诉求:凸显“以生为本”的思政课教学理念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景认知学习理论,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十分必要。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能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并在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中实施情感教育,达到教育目的。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使学生进入到VR场馆中实现沉浸式学习。
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是高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与需求。“以人民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吁高校思政课教学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创新改革的多样化、多维度的客观需求。高校始终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需要,VR虚拟仿真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凸显这一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学生的获得与成长,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已成为当下思政课改革的发展趋势。坚持以学生为导向,VR虚拟仿真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将VR虚拟仿真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思政课教学在改进中革新、在加强中优化、在构建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凸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清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差异性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3]。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实践教学的客观现实,积极将VR技术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时俱进。
(二)实践要求: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
国家政策的导向与要求,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成为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逻辑。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4]。思政课的改革动向应与国家政策的号召“同频共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在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创新。高校积极建设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优化、升级。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呼唤思政课教学方式革新。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愈发突显,如何走出教学模式的陈旧困境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学面前的突出问题。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很难做到具体地面对每个人的量化考核,也无法在校外对实践预案、完成实践教学、分组讨论、期末提交报告等环节进行及时反应[5]。VR虚拟仿真技术使其体验者在创设特定场景中沉浸,能在身临其境中引发学生所感所思,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启智润心的教学目的,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与趣味性。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正是当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需要。
(三)现实旨归: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引发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思政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依据。高校思政课应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固化教学成果,推动 “非常时期”的理念创新更加系统、更加科学[6]。高校理应坚定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作用,积极寻找“能解决现实问题、真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VR虚拟仿真技术以打破时空限制障碍的优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统合思政资源、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使其体验者“无需离开座位上就能被带到现实生活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建立沉浸系统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探索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撑,广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外的方法和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7]。在思政学科的自身建设中,需要理性审视、仔细甄别,主动汲取有利自身完善发展的养分。因此,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的积极回应,也是厚植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原则遵循
探究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遵循,是我们理解和运用VR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思政实践课,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金课”的重要前提。思政课VR实践教学坚持思想性与政治性、人文性与科技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方法遵循。
(一)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原则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遵循。思政课理论教学和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都应坚持政治性首位原则。具体表现为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的政治性价值引领,VR资源库创设的政治内涵,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法、政治特性、政治观点等是正确、客观、合理的。坚持VR虚拟仿真技术为政治服务,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把政治性贯穿在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层面、各维度,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要始终坚持以政治性为首要导向。思想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特性。用先进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根本任务。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坚持“内容为王”,用科学先进的思想启迪学生思想、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要坚持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原则,坚持传递真理与政治引导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切实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提供原则指导。
(二)人文性与科技性相统一原则
思政课是传递人文精神,丰富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必修课程。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要以人文性为基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善于利用VR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切不可用技术手段掩盖育人目的。思政课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性的思政课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在感染熏陶的实践体验中,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中,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强化了师生互动,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的人文精神情操与智慧启迪。科学性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追求正确、合理、客观的价值导向。VR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新技术逐步进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这既是科技强国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实践运用,又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如网络道德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等[8]。割裂思政课教学的人文性,夸大科技在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的魅力,忽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将无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影响力。因此,要坚持人文性与科技性相统一原则,妥善处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科技育人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坚持科技为人服务,高效使用VR虚拟仿真技术,始终牢记技术手段不能代替育人本质,坚持思政课教学助力大学生提升政治意识、思想素养以及道德品质。
(三)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
VR虚拟仿真技术的虚拟性是指教学环境与情境体验中的“虚”,大学生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沉浸在模拟创设的虚拟性情境中,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温度,体验现代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魅力。如在 “重走长征路”主题实践教学中,通过VR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创设“红军长征”的虚拟场景,学生戴上VR眼镜后沉浸情境之中,在视、听、触的立体多维感刺激下,使学生深刻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困苦,激发学生致敬先辈、勇敢拼搏的品质。现实性是指思政课VR实践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师生体验感的“实”。VR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其育人目标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导向依旧未曾改变。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内容”是核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价值引领的重要部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后,实践教学的“实”能极大地增进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纯粹地追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虚拟”会造成育人效果弱化,或者过分强调“现实”可能会出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甚至抹杀VR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可能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三、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现状
通过两年的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实践,笔者在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对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学生进行调研,得出了以下信息并发现了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总体呈现出价值性与实效性并存,覆盖面广与应用性强等特点。2021年,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中心(以下简称“VR实践中心”),学院坚持以政治性为导向,以服务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为主旨,以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为归宿,不断完善思政课VR实践教学。学院对VR实践中心定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服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后,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参与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不断提高。目前,安徽工程大学的VR实践中心影响面已覆盖全校学生,使用频率高,学生评价优,实践教学效果较好。调研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期望思政课能多次在VR实践中心进行授课。学院VR实践中心主要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辅助承担了“红色影院”角色,服务于“芜湖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皖江红色文化研究”等。VR实践中心会定期播放“红色影片”,师生可以申请免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体验过的师生表示效果颇佳。VR实践中心正发挥多重功能,努力实现“课上”与“课下”双育人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现存问题
1.思政主体重视度不高,信息化素养较弱。实践教学中,思政主体重视度不高,科技素养较弱,信息化能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7]。思政主体信息化素养是指实践教学中,思政主体对于信息化的产品工具(如AR、VR、MR、智慧课堂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思维认知以及运用、迁移能力的技能素养,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对VR虚拟仿真技术认知较浅,信息化操作、运用能力较低。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大多为文科,日常工作中心倾向于科研和教学,容易出现对人工智能认知表面化、专项培训不足等问题,会使其在实践教学中面临“手忙脚乱”等尴尬境地。二是思政对象对于VR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学生对VR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模糊了两者的实质联系,从而淡化了思政课教学本身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政课的价值引导性、思想引领力。学生会更好奇VR虚拟仿真技术,更看重思政课教学中新技术的“独特魅力”,从而忽视或边缘化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本质价值取向。
2.VR虚拟仿真技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度不够。在教学中,出现了“两张皮”现象,表现为两者结合的契合度不够、匹配度不高。以下两层面较为凸显:第一,VR虚拟仿真技术案例的选取、制作问题。VR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人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欠缺。突出问题在于“懂技术”的研发人员未能很好理解、把握思政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懂理论”知识却不懂人工智能技术。第二,思政课教师缺乏深度思考,缺少将两者有效“衔接”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思维。思政课VR虚拟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吸引,课程教学的内容主题与VR技术融合不够深。值得注意的是,若一味地追求教学方式的娱乐性,则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有的价值引领功能[9]。教师更多地把目光“投射”在使用VR虚拟仿真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仅仅把VR资源库作为一种多媒体的“播放工具”,这种“简单移植”大大降低了VR虚拟仿真技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容易出现学生“好奇”VR虚拟仿真技术,但“不感冒”思政理论知识的情况。
3.VR虚拟仿真技术对思政课教学开展的支撑度欠佳。这里的“支撑度”是指VR虚拟仿真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运行、调适、管理、完善等方面的支持程度,主要衡量前者促进后者构建、发展的影响力度与实际效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维度:第一,VR设备使用、管理问题。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VR设备使用“时间成本”高。如思政课教师在使用VR眼镜前后,需要给每一副VR眼镜充电、连接专属耳机,或者至少需要细致核查设备电量,前后用时约为2小时,时间成本过高。此外,VR眼镜在清洁、保养等环节上也存在问题。第二,VR资源问题。VR资源库未能及时有效更新,技术研发稍有滞后,部分内容有些老旧,未能结合各校“校本特色”,资源同质化明显。第三,VR体验感问题。VR资源的部分画质不够清晰,画面质量问题对于体验效果影响较大。在实践教学中,部分大学生体验后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等不良症状,体验感欠佳。第四,VR实践中心的发展问题。因VR实践中心发展成本高,维护与更新需要不断投入成本,但就目前来看,相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仍有待加强。
四、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优化思路
针对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因此,要在具体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完善优化不足,力争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提升思政主体认知与信息化素养,彰显思政课教学“影响力”
在思政课教师维度,积极构建VR虚拟仿真技术系统性培训模式,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科技认知与信息化素养。学院与VR虚拟仿真技术供应商采用“包下来”做法,借助“滚轮式”培训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入门到精通、从典型到普遍的过程,使得全院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运用VR虚拟仿真技术。VR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内容涵盖理论知识、运用操作、实践拓展、突发状况处理等模块,培训体系较为全面、系统。定期开展高校思政课VR实践教学,如教师竞赛,通过设计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精心设计和细心钻研,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竞赛,全院教师观摩学习,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VR虚拟仿真技术的熟练度,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现代化、科技化水平。从学院示范VR实践教学课程到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广泛使用,通过“反复多次”的思政教学实践授课、学院组织专门比赛的锻炼,有效提高了全院教师运用VR虚拟仿真技术能力,强化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在学生维度,秉持“技术为人服务”的原则,思政课教师主动帮助学生树立思政课的正确科技思维观,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思政课教学实质,积极向学生灌输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够正确认识与科学运用VR虚拟仿真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始终坚持把大学生当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丰富课堂教育内容[10]。课前学院教师需要调研各专业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传递科技知识;课中需加强师生使用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实践的课堂互动,并及时记录现场教学出现的相关问题;课后要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与反馈,增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在使用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上的联动、互动。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教学“内容为王”,秉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传递思想性、理论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引领力、理论吸引力,彰显思政课教学“影响力”。
(二)激发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创新动能,锚定思政课教学“源动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活力,安徽工程大学不断增强相关科研经费投入、加强VR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与投入,锚定思政课教学“源动力”。只有有效激发思政课教学的动力,才能旺盛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第一,搭建政府—学校—VR企业三维科研经费启动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重要动能,以此激发VR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意识,培育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模式,促进科研人员深度挖掘两者契合的“衔接点”。在政校、政企协同的基础上,拓展资金来源,高效使用经费,加深VR企业的资金和高校的科研有机结合,如建设VR思政课工作室、开发VR教学产品等,增强VR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动力。第二,学校规划立足校本技术研发,定期更新VR资源库,优化VR资源画质,构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师生—思政课教师”校内研发良性循环模式。VR资源库现有的资源多为伟人故居、革命旧址等红色教学基地资源,资源种类不够丰富。学校计划借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以高端装备、先进感知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来加强学院VR实践中心建设。具体表现在强化学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师生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协作,思政课教师选择“专题”,如围绕校本特色、结合我校思政课教学的专业需求,再由人工智能专业等师生研发,加工生产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思政VR资源。通过设置相应奖励、淘汰机制,提升研发人员创新、竞争意识,打造校本特色的智能思政课。
(三)推动VR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本校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
为有效推动VR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入本校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搭建本地区VR资源库并推动思政课专题——学生自主体验情境教学。针对学生反映的理论教育的抽象化、距离感,思政课VR资源需要立足实际,加强本土特色,为思政课教学增添“亲和力”。第一,丰富VR资源模块,建设“三本”特色VR资源区域。目前,VR 教学资源库有党的诞生至新中国建设、中华文旅、主题展览等八大模块,但同质化明显,缺乏与本地区、本校相关的VR资源。因此,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概念、理论、历史事件、理论体系具体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案[11]。安徽工程大学规划结合党史、安徽芜湖工人运动史、安徽工程大学校史等,以史育人、以史化人,将历史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积极将芜湖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皖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VR资源库中,有利于增强工科专业学生对思政课VR实践教学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体验实践教学。
第二,打造思政课专题—学生自主体验情境教学,通过构建主题VR虚拟场景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正确认识并发挥VR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将主题教学与学生自主体验相结合,坚持了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可自主创设有利于发掘学生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崇尚劳动精神等VR虚拟场景。教师可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设置多个交互对象,循序渐进,使用户进行游戏性探索,通过在场景中寻找物件获得知识,使用已获得的知识解锁新知识[12]。如《概论》课程中,在教师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革命根据地建设知识时,可以基于土地革命时期的背景,创设地主、农民、工农红军、共产党领导人等角色,创设一个“打土豪、分田地”的虚拟场景,然后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不同角色,进行“身临其境”的场景体验。通过让学生“体验”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寻找“以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实现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与感受科技魅力相融合,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
(四)完善机制保障,提高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生命力”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有效保证。第一,建立健全VR实践中心管理制度,促进其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加强对VR实践中心相关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对于考核等级为优的管理人员可给予政策性倾斜、提高福利待遇等,妥善进行奖惩。VR实践中心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负责日常VR设配的调配与管理,这将极大降低思政课教师使用VR设配的“时间成本”,提高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利用效率。此外,思政课教学中在VR虚拟仿真技术使用、调适等层面上需要优化。学院计划定期对VR设备进行安全、专业的核查,制定与实施VR设备专项保养、维修规范政策,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其管理,提高VR眼镜的使用寿命。第二,搭建政府、高校、VR供应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配备专业服务,完善售后制度。基于三螺旋理论,安徽工程大学接下来准备构建“政府—学校学院—VR供应企业”相互协作模式,共建VR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产教融合、产学研一条龙服务。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领域,还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学校将联动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VR供应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保障VR实践中心的长期稳定发展。学院计划开发VR实践中心的“交互体验区”(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实现“实时互动”,如牵绳驾车、互动射击等),为VR实践中心深入发展夯实基石。落实三方合作机制、售后制度,不断深化校院、校地、校企及校友产学研合作。完善机制保障,提升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生命力”,助力思政课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