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块促进二语教学的理据及实施探微

2024-05-10琪,南

关键词:语块二语词汇

陈 琪,南 潮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一、引言

传统教学法历经千年的厚重沉淀,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现今的二语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例如,传统语言学注重对语句本体结构的研究。语言被认为是以语法规范为核心的体系,语言学习首先要立足于具有完备语法结构体系的句子,然后借助词汇的填充使句子完整、丰富。因此,语言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句法规则的掌握,使学习者通过初级学习阶段后,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与语块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强调大量语言知识的积累对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只是前者以句法为中心、后者以词块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构式语言学、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交际教学法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词块在话语构成内容和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语块教学强调对词汇知识的探究,词组、搭配、习语、句子框架等有关词汇语言的学习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1]。有研究者指出,语块数量庞大,且多以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块化形式显现出来,并承担了相应的话语功能,据统计大约有90%的自然语言都是由这样的预制语块完成的[2]。因此,语块常被看作是言语交际中最小的单元,在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语学习之中,波利(Pawley)和西德尔(Syder)曾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像母语一样的流利度(native-like fluency),另外一个是像母语一样的选词水平(native-like selection),即语言表达的精确度:本族语者在日常交际中积累并运用大量的语块知识,以确保语言表达流畅、纯正地道[3]。大多数研究语块的学者们都相信,语块的学习有助于克服这两个问题,因为语块常以整体进入人们的记忆、在需要时被提取出来,既能使语言表达更贴近本族语使用者,也能提高输出的流利性[4~6]。

目前,国外有关语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在母语和自然言语情境下的二语学习现象来进行考察,但国内外语的使用大多是在特定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同时,国内现有的关于语块及语块教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基于语料库的外语口语和写作教学上,但在语言学习中,语块需更多地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并加以系统性地研究和探索,才能使之充分地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从而为语块在语言教学中提供合理且有力的理据。

二、语块及其特征

学术界对语块的解释多达50多种,国内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来探究语块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由于考察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采用的名称并不统一。譬如,杰斯帕森(Jesperson)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先使用“程式语(Formulas)”这一名称来说明语块所描述的语言现象,并认为程序语的使用不是人们依据规范生成临时语言表达,而是将其当成一个整体从记忆提取出来并直接运用;而后又使用“词素对等单位”来作为语块的名称[7];路易斯(Lewis)首次使用“语块(Chunk)”作为其名称,他从功能出发,结合结构形式进行判定,将其分为单词和短语、搭配、惯用话语、句子框架和引语四类[8]。强调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语块产出的作用和能力,这为语块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语块的语言功能特点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穆恩(Moon)将语块命名为“多词词干(Multi Word Items)”,认为其对语义和句法都有贡献[9]。这种定义既涵盖了语言形式特征,又包含了语篇功能特征;指出多词单位的出现不是由句法规则引起的,而是单词在实现其语言功能时逐渐词汇化的必然趋势。雷(Wray)主要考虑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和学习者使用语言的心理特征,将语块视为“公式化的片段(Formulaic Sequences)”,即一个由词汇构成的、连续或非连续的、可直接保存在记忆中的、既体现形式也反映意义的整体预制语言板块,应用时直接整体提取,而不必经过语法分析即可获得[10]。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侧重从语料库驱动的视角入手来考察语块本体的意义及其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如王立非、卫乃兴、徐泉等人把语言的形式特征作为探究的重点,王立非提出语块是计算机可以检索到的、以同一形态重复存在的两个或多个词的、有意义且具有连续性的短语单元[11],卫乃兴则提出语块是一种语言结构。它既体现词汇意义也蕴含语法特征,通常由多个单词组成、并带有特定的话语功能[12]。徐泉提出,定义语块应该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及其意义。第一,结构形式特点:由多词单位组成的词汇语法结合体;第二,意义特点:以整体的形式传达信息;第三,功能特点: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可发挥特定的交际功能;最后,心理特点:在记忆中以整体存储和提取[13]。

基于以上学者观点,首先从二语学习的角度出发,发现语块既可以表现词汇意义,也能够隐含语法知识,它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使用以传达信息、实现语用功能。其次,虽然国内外学者们因侧重点不同而对这种语言现象称谓各异,但所讨论的对象是殊途同归,都是有关多个单词的词汇知识且和语境相互联系,这些名称都反映了语块具有形式完整和语义稳定的特点。考虑到上述两点和为了方便论述,本文采用雷(Wray)对语块的定义,将其视为一系列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元,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无需进行语法生成或分析,可直接提取。总而言之,语块就是指共同高频复现、可在记忆中整存整取并输出信息的套语序列。

如上所述,尽管有关语块的范畴和定义多种多样,但都具有共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块结构的本体特征,蕴含了语块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一,语块具有可变性。语块与习惯用语(包括习语与固定搭配等)都属于预制的词块结构,但相对于形式和用法较为固定的惯用语而言,语块则更为灵活,具有可变性。如“well done”为语序不变的固定搭配,而“under good circumstance”中可将形容词“good”转变为同义词或反义词以满足不同语境下的语义需求。第二,语块具有完整性。与搭配类似,语块内部也存在对应的显性或隐形语法结构,因此可根据规则进行解析。但区别是,搭配是即时的,而语块则是已存在的、预制的,可作为一个整体被掌握。如“play the +乐器”的搭配中,需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乐器名称;而“look down upon”则可直接表达完整语义。语块的语法特征给学习者提供了在掌握词汇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语法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在语块教学中,通过利用语法规则对句子中词汇的构成关系作出简单的解析,让学习者意识到语块之间和语块内部存在的显性或隐形语法特征,使其能够在类似情境或表达中通过运用适当的句法规律对所需要变化的语块进行合理地替换,从而产出新的语言表达。再通过不断地操练和运用,使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以语块的方式储存于学习者的头脑中,从而获得更多的语块积累。第三,语块具有生成性。正如上文提到语块是灵活、可变的,这一特点同时使语块表现出极大的生成性。通过对所需传达信息的增加和删减,语块的组成可以从词汇到短语到句型再拓展到整个语篇,这就扩展了词汇的运用空间。如句型“(I am very)happy/glad/sorry to hear/know/see(that+从句)”在必要时可由词汇到短语、再扩充到句子,以阐述说话人的观点。由于其结构具有稳定性,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只需替换生成部分的语言表达,不涉及复杂的句法结构变换。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语块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在原有语言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并逐步扩大相关知识的掌握量。因此,一旦学习者掌握了一个语块,与此相关的语块群也能通过图示与联想等各种方式进入长时或短时记忆中,这些语块群所包含的大量语块知识在需要时会迅速呈现在大脑中,从而实现流利而准确的表达。第四,语块具有动态性。语块系统并非是由无数个相互独立的词所构成的静态的简单语言集合,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能够顺应使用者在各种情境下的需求而持续变动的开放的、动态的语言体系,其所呈现的具体形态取决于使用者的即时需求。对于使用者而言,语块的作用在于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降低交流压力、节省沟通成本、组织管理话语语篇等。对于使用对象而言,语块有利于标识身份、辨识语篇、促进理解等。

根据语块的固有特征可知,它既不同于惯用语,也有别于自由搭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半固定语言结构。它是语言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有着比较稳定的语用功能和心理实现性。

研究表明,语块学习能够提升二语习得效果。如维多沃森(Widdowson)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就是语块的集合[14]。学习语块知识就相当于学习语言。由此可见,二语的输出就是通过把显性的语块知识加以组织编码从而实现隐性输出,语块就因此成为二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成分之一。

语块之所以能够促进二语教学,首先在于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音韵特点[15]。从语义的形象性效应角度考虑,以语块为整体进行学习所需要的心理意向加工程度小但有效性强,如学习“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时通过借助“penny”与“pound”具体形象的对比以及“wise”和“foolish”的语义对比来理解和记忆该语块,其习得效果要高于单独学习语块的各个成分。此外,从音系学的视角考察语块,音韵对二语学习和记忆的帮助更大[16]。譬如,伯尔斯(Boers)和林德斯特龙伯格(Lindstromberg)研究证明,头韵对二语学习的效果最为明显[17]。如“fast food” “thick and thin”比一般的短语更容易进入学习者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中。因此,语言本身的语义和语音规律使得语块成为有利于二语习得的因素之一。

语块促进二语习得的理论前提还在于语言加工的两重性,即分析性和程序性。雷(Wray)提出语言处理是通过基于规则的分析体系和基于记忆的程式体系共同协作完成的,前者由词汇和句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占据长时记忆空间少,比较抽象、灵活,这为使用者无穷无尽的语言创造力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后者主要由具备一定语用功能的语块组成,相对开放,能从长时记忆中迅速提取出来,满足即时交际的需求,进而使语言运用更加快捷、精确、流利、地道,这就为语块在二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功能提供了理据。

斯凯恩(Skehan)提出的语言学习双模式系统为二语学习和教学途径提供了参考,即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规则或范例来学习语言[18]。范例即程序语(Formulaic Language)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减轻大脑处理信息并进行编码的压力,节约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表达更为流利、准确。这种双模式系统认为,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词汇化、句法化、再词汇化。对本族语者而言,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只是认知资源的利用问题;但对二语学习者而言,因为语言是由意义驱动的,意义是首要的,而处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趋向于使用基于范式的语言系统,即以语块为基础的范例型编码方式。辛克莱(Sinclair)通过对语料库的研究,发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汇呈现一定模式,并具有其规律。他指出语块复现率高且以词汇化的形式呈现,所以可作为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19]。同时,他还提出了语言交际的两个原则,其中之一为“惯用语原则”,即使用大量半预制、可分析的来组织语句。因此,这些系统模式及原则的提出都为语块投入二语教学中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三、语块教学的优势

(一)降低认知负荷

一方面,从学习者信息处理方式的角度来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种: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本族语学习者在掌握了大量的语块知识后采取高级的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既减少了信息资源的处理时间,又缓解了认知压力、降低了认知负荷[20]。二语学习者通过对语块知识的掌握,可以聚焦于对整体结构的理解而不是仅停留在孤立地词汇认知上,也能够逐步从自下而上的低级水平处理方式过渡到自上而下的高级水平上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分配认知资源,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减轻信息处理的负担,降低认知负荷。另一方面,从语言规则本身的视角来考虑,人类语言结构是受支配的符号系统,人脑的记忆容量受到句法复杂程度的制约。使用者的语言加工极限是一个句子的词汇量在5-9个之间波动,从理论上说,如果严格按照句法规则来剖析和学习语言,那么将会产生无法突破的认知局限。而语块这种特殊的词汇结构恰恰可以克服这种局限性。因其在记忆中整体存储的特性,使用时也无需进行句法规则的解析就能够直接检索、提取和运用,也不需要太多的计算资源。这意味着二语学习者在使用语块时不必刻意关注语法结构,只需把焦点转向语言内容的深化和意义的表述上来,学习者就能在更高的语言层面上组织语言并保持交际的畅通。因此,语块既有利于减轻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二)提高语用能力

词汇教学法倡导者指出,掌握语言技能意味着,不仅能利用语法规则产出语言,同时可以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并熟练使用适当的语块[21]。语言的输出既需要一定的语言水平,也离不开思维的助力。很多二语学习者虽说有一定的词汇量、懂得不少句法规则,也有能力依据规范产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母语思维方式始终是他们无法达到本族语者高语言水平的一道防线,致使其语言表述在各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例如选词不当、语境不符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语块的学习得以缓解,因为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语言使用者所输出的并非孤立单词之间无意义的组合,而是大量的具有语用功能的语块[22]。二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往往都是教授一些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语块,学习者所需掌握的不仅仅是语块形式本身,还包括语块背后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语用功能。语块的正确使用,对增长语用知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语块本身蕴含语义背景和使用情境,因此习得语块就相当于掌握了其背后的语用策略。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语块的学习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数年的母语学习和母语环境的影响下,学习者在进行二语学习时很容易受到其母语语言结构的影响,而语块学习可以减轻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负面效果[23]。通过运用语块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有侧重点地进行语言学习。学习者积累大量的语块知识,在进行输出时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检索出相应语言,并且通过对这些语块的反复识别、记忆、巩固和运用,其语用能力也会逐步得以提高[24]。另外,每个语块都附带特定的语用功能,表示同一功能的语块以语义场(Semantic Field)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注意语块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要重视表达意义所需要的形式,兼顾到意义与形式的不同方面,将日常积累的分散性知识逐渐合成板块性语言,为语言输出的速度和效率奠定基础。需要时使用者可依据具体语境和交谈对象来提取相应的语块,其语用能力和交际的得体性在此过程中也能得以提高。

(三)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流利度和准确度是二语教学明确追求的目标。就教学而言,流利度要求学习者能够自如地使用二语进行交际,包括言语表达的流畅程度和意义的连贯性;准确度要求学习者能够选用规范、地道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进行二语输出时,往往会先用母语进行头脑风暴,选择出将要表达的内容,再从自身原有或新掌握的词汇库中检索出相对应的二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母语到二语转换的速度和准确率由学习者的词汇量和词汇理解水平共同决定。通常情况下,词汇量越大、理解水平越高,那么完成任务的效率则会更高。但是,相比于在语块教学法指导下的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单独认识和理解每一个词汇,并在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根据语法规则临时组装大量的短语,这未免显得有些劳神费力,而且词汇的语境使用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而语块是本族语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惯用式语言板块,依据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适时输出,因此很少出现由词汇或句法规则的误用引起的搭配问题或表意偏差。以整体的形式输入和输出可减轻大脑编码压力,把注意力从细枝末节转移到整体框架上来,促进思维表达的连贯性,有利于提高说话者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在二语表达的精确程度上,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所谓的“不地道”。这是因为在二语学习初期,学习者一般都是从单词、语法学起,久而久之,二语输入就沦为了简单机械的背单词和记语法规则;二语输出就变成了根据语法规则构建正确的句子结构,二语表达缺乏生动性和准确度。语块是真实的二语语言板块,无需语法重组,一定量的语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语块习得本身就是建立在理解和语境的基础之上,所以学习者在表达时灵活运用,可以使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本族语,以保证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四)增强自信心和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语块能够有效地降低二语学习的难度,所以语块的积累与运用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起着正向作用。首先,根据伯林格(Bolinger)的观点,词汇不是通过词素被认知的,而是随着短语搭配等能够进入长时记忆的语块而被识别,并以整体的形式被掌握[25]。语块的学习和记忆可以避免对词汇的过度分析,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压力,提高解码并和重新编码的效率[26]。例如,在进行听力练习和测试时,部分二语学习者反映其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收效并不成正比,这是因为他们的短时记忆能力和信息提取效率不足,而语块的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听力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与临时记忆内容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使材料中的大量信息内容分解成定量的、有意义的语块,有利于克服短时记忆容量的制约,帮助他们在提取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能扩宽记忆的广度;同时,语块作为大型词汇结构,可以从词汇层面扩充到句子和语篇层面,这既使得短时记忆的词汇量得以扩大,也能瞬时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在提高正确率、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听力活动增添趣味性、减轻学习者的练习焦虑。除此之外,语块本身具有共现性,在话语或篇章中共同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并且经常与某些具体情境相结合,表现出语境依附性。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下易联想到先前接触过的语块,可加深所学知识内容在形式、语义、语境和功能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二语学习的难度得以降低[27]。例如,在阅读二语材料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先前已掌握的语块知识对材料中新出现的语块进行联想和猜测,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有可能提高对材料理解的准确度。由此可见,利用语块进行二语教学既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也能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二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语块教学策略

如何正确教授语块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大抵在于母语与二语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有区别的[28]。对于母语学习,不难发现语块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儿童在还没有掌握语言语法规范的前提下,就能通过模仿产出之前在各种情境下所输入的语言,且大多以语块形式呈现。与此不同的是,对于二语学习,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语际和语内干扰、母语或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中介语资源不足、语言僵化的出现、文化或习惯等因素)都会导致学习者产生语用偏差[29]。通过对语块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种偏误,使二语教学更具成效。具体而言,二语教学中的语块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习者构建语块识别意识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二语教学者对语块的概念有所认知。部分教师意识到语块作为一个整体,既包含词汇和语法知识、也体现语义并蕴含语境等相关内容,其形式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利用语块的学习来加深学习者对相关语言知识的认知和记忆。要在课堂上讲解有关语块的知识,使学习者意识到语块对二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习者进行语块累积,并学会运用语块,建立他们的语块意识。例如,在阅读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对语块的赏析意识,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注意到那些精彩片段中的表达方式,如固定搭配、句子框架甚至是出彩词汇的使用等;注重培养学生对语块的辨别意识,了解语块中固定和非固定的成分,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块[30];鼓励学生阅读和背诵文章中语块相对集中的片段,借助课文背诵,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语块知识,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细节、体味语言魅力。通过教学活动的系统训练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增强语块辨别能力,促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块的应用能力。

(二)强化运用语块,及时复现并提供反馈

对语块进行识别与积累的高级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语言的输出运用能力。二语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目标语块的语用功能,创设真实或贴近生活的语言语境、激发学习者的语块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出活动对语块的用法进行模仿、练习、巩固和强化,使其逐渐掌握该语块的形式、意义、功能及用法,并尽可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短时间内,学生可掌握一定量的语块知识及其用法,但遗忘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时有发生,尤其对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影响更大。为了避免或减少由遗忘造成的困扰,教师应该及时提供语块复现的机会,避免“石化”现象,并不断鼓励学习者在课下和日常生活中能“触景忆语”,重视对语块知识的自主积累和运用。教师还应该定期检查学习者的掌握状况,以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监控能力。除此之外,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给予反馈,无论反馈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都能及时对学生的语块产出起到调节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结语

将语块看作学习者外部的语言结构时,侧重点是对语块本身在句法、功能、语义和语音等方面的分析上,即语块的本体特征有益于二语学习;而将其看作学习者内部的语言结构时,关注的焦点则是在于语块的识别、存储和提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特征,即语块的心理实现性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语块作为语言的半成品,集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语言知识为一体,避免了习得语言的碎片化,是中介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拉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使用与语境匹配的敏感度。语块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有助于激发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走出语言习得困境、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在二语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语块在课堂中的作用,建立以词块为纽带的语块教学,使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将重点从形式转移到内容上来,从而实现对语言能力提升的进一步巩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语块的特征入手,通过增强语块在感知上的凸显性、提高复现率、运用多种输入方式以及进一步探索语块与语义透明度、语音韵律和句法规则之间的联系来为学生的二语学习保驾护航。因此,采用语块进行二语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语块二语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