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4-05-10姚巧鸽郭水旺
周 原,姚巧鸽,郭水旺
(黄淮学院 a. 电子信息学院;b. 工程技术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工科”是我国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其核心是通过新思维、新理念、新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面向现代产业和工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将立德树人作为新工科的首要内涵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指出新工科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陆道坤、高德毅等学者也提出要强化工科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工程伦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这些显然都是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在专业课中深入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2],是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在不断提升,但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与一些文科类专业课程相比,工科类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思政元素较少,教学内容与思政点的直接关联性较弱,很多思政元素具有隐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挖掘难度,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科学研究,在教学设计中不知如何挖掘、呈现思政元素。
第二,教学方法不恰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不够灵活、不够丰富,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够贴切、不够自然,容易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等现象,加之部分工科大学生更为重视专业学习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思政教育则持无所谓的态度[3],对待专业课课程思政态度不够积极,甚至出现一定的逆反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三,教学评价不全面。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变化。但是,在当前工科课程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课程思政仅是课堂点缀的现象,课程考核也较少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这就使不少工科课程原本就存在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考核方式单一[4]等问题更加突出。课程考核与课程思政内容缺乏必要的对应,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也难以反映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可以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紧密结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并重,把工程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新工科学生的关键素养作为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核心教学目标,使之合理地分布在课程的各个章节、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科学构建思政元素库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深入、充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要自然、贴切。在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分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思政元素库。
第一个层面主要对应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涉及较多基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涉及事物的矛盾性、两面性、辩证统一性、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等。
第二个层面对应工科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涉及较多的专业核心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可以从工程素养和职业精神出发,从专业教学内容中挖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人为本、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伦理意识,热爱专业、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追求,勇于赶超、善于突破的技术自信和道路自信,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
第三个层面对应工科类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角度出发,挖掘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观,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动手意识,善于创新、创造的开拓意识,严格认真、按规操作的规范意识,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聚焦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以时事引入、故事引入、情境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关系,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开展参与式教学,尤其是涉及课程思政内容时,要采用提示、点拨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尽量避免说教式的直接讲授;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认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新的发现、获取新的感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四)逐步完善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成果导向的“OBE”理念,即既要关心是否开展或怎样开展课程思政,也要关心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测试和评价,做好教学评价设计。
课中可以通过设计话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阐述观点、发表感悟,并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效果评估;课后可以针对育人目标设计、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做好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在课程期末考核中,也要以适当的方式体现对思政育人目标的考核,比如在分析、论述等综合应用类题目的设计上,可以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这些测试、评价等,既可以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改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对学生的“三观”塑造和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应牢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有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