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论探析
2024-05-10钱燕娜
钱 燕 娜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以此形成了深邃宏阔、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在全面领会其精髓要义的同时,准确把握其蕴含的多维方法论。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探讨、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解、把握其理论精神,以有助于推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一、坚定文化自信
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个自信”进行了补充和扩展,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四个自信”的提出,将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3]。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4]21文化自信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前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和“一个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问题”[5]2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文化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本精神力量
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重任。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等领域均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尤其在当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颜色革命”时有发生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精神力量的引领,用文化自信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驱动力。
文化既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人文交流、文化交融,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华夏文化圈”,且延续至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以顽强的毅力重新站立起来,并塑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创造了新的发展奇迹。这表明文化内涵彰显的精神力量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奋起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展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更要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之美,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伟大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文化自信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坚固的思想防线
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尤其是在国际社会话语权被西方国家掌控的形势下,抹黑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常态化行为。一些西方国家时常炒作“中国崩溃论”,恶意诋毁“一带一路”倡议,诽谤、诬称中国航天偷窃美国技术等,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都企图利用这些手段混淆视听、迷惑大众,企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华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因此,保护本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免受威胁和伤害,就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
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文化自信的强有力支撑。文化自信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豪感。这种自信既源于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内在文化力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确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会被其他强势文化所同化,也不被其他声音所诱惑。坚定文化自信,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最坚固的思想防线,只要我们共同坚守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不动摇,堡垒就不会从内部攻破。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读懂中国道路的“文明基因”,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性,牢牢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还需要我们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危害国家安全言论的行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监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引领文化建设、滋养人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三)文化自信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最根本精神依托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是党经过百年不懈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选择正确的道路是关键。100 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任务各不相同,完成这些任务从来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又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制度的优点。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对自己道路选择的认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依托。
只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道路才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文化主体性。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使得中国道路在实践中具有了强大的认同感和主体性;正是这种源自历史文化深处的主体性,才使得我们能够在与世界多文明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进同世界各国的友谊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品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7]
(一)秉持开放包容,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把握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新要求,立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广泛参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宏大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中华文化走向新的高峰,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塑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为推动当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二)秉持开放包容,深化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准确地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不同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意蕴和深刻内涵、文明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通过文明交流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以达成共识;通过文明互鉴化解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实现共同进步;通过文明包容打破文明优越感,以促进和谐共生。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文明角度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起磅礴的文化文明力量。
(三)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这一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三、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8]1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观鲜明回答了何为“守正”与为何“守正”、何为“创新”与如何“创新”等理论及实践问题。
(一)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守正创新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导。“守正”是基础和前提,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新”是必须、是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
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守正创新以一种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所谓历史主动精神,即洞察并顺应历史规律,积极投身历史发展潮流,毫不动摇地走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主动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党紧紧把握历史主动性,立足于实际,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充分展现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守正创新为指引,以史为鉴,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
(二)守正创新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守正创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的历程,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领导优势。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最显著优势,这一优势源于党始终坚守为我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稳定地锚定奋斗目标、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驱动力,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守正创新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优势。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正本清源入手,守正创新,不断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凝练、融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以造福中国人民、服务世界人民为最终价值追求,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优势。
守正创新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守正创新品格凝练出其基本特征,并锻造出其发展的独特优势。这种现代化,既具备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彰显着我国的特色。在坚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在守正创新中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处理好原则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守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维护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始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万变不离其宗;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既往成果的继承和对发展模式的创新,这就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就要回答如何继承既往优秀成果、如何开创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时代命题,既以辩证的态度继承传统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又要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智慧,把握规律性,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蕴含着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真理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求处理好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蕴含着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体现了尊重发展规律和坚持人民至上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