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2024-05-10蒋佳漪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形态共同富裕和平

夏 淼,蒋佳漪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这一重要表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文明属性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厚底蕴、坚实基础和光明前景。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本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1 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相应地,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成果,也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党的领导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

1.1 中国共产党肩负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继承了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新社会形态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文明虽然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但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造成了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资本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权力”[3],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4]。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剥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被资本绑架,也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最窘迫的阶级,深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异常低下,这样的悲惨境遇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最为坚决,革命情绪最为高涨。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凝聚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因此,无产阶级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资产阶级压迫,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维护私有制的一切障碍,建立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类型。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承担着带领无产阶级进行伟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心使命。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自从党的一大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纲领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这一正确航向上接力奋斗,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实践,努力为走向共产主义奠定文明基础。老一辈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在为创造文明新形态奠定根本制度基础,创造良好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命题,目的是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规划正确的发展路径。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模式,引领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具体展开。

1.2 党的领导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党的领导。第一,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恪守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话语表达,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新指导思想。第二,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正确的发展路径。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研判,中国共产党开辟并形成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老路,又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文明转型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是一条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共同理想有机统一于党和人民奋斗进程中的独特发展路径,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佳适配路径。第三,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汇聚强大的奋斗力量。一方面,历经百年艰辛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自我革命和社会变革中早已形成了顽强的革命意志、强大的政治领导力和群众号召力,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2],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汇聚团结一致、克难奋进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信任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最大程度凝聚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量。

1.3 推进文明演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

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探索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是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起源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中形成了对未来社会新文明的构想,超越以资本逻辑为取向的资本主义文明,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发展的道路指向。另一方面,以文明发展的眼光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实现共产主义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本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为基本遵循,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其中,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点,物质文明建设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政治地位,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推动营造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些要素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继续朝着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更加雄厚的文明基础。

2 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超越了西方资本至上的价值逻辑,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2.1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人民性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理解人民,认为人本质上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思想家往往停留在思维和意识层面理解人,而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最基本的活动。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联系和交往,随着交往不断扩大,将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6]。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要素,人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第三,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立场上开展无产阶级运动,以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立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解放的限度,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状态,实现现实的人的解放,进而使社会真正成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追求。

2.2 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立场

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基因,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的发展作为最高评价尺度。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逻辑,根本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经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式民主,高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推动民主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真正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发挥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增殖为核心、忽视人民群众思想建设的行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准则。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结合,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涵养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促进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社会分裂的矛盾,以“人民主体”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旋律,通过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人民群众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通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反对资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放任,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自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

2.3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追求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核。第一,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社会富裕是各种文明的共同追求,但并不是每一种文明形态都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人民性,另一方面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原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文明根基、生产基础和政治保证。第二,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追求。共同富裕既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的“拿来主义”,而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也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旨在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也同样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第三,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新境界。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投身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对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不懈追求贯穿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和凝聚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3 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8]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沃土,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新生。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展现出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样态,形成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和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文化给养、树立了文化自信。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源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无穷无尽的治国理政智慧,包含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的经济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处世理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大同理念等政治思想,是我们当前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并将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利于实现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绵延发展了五千多年,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往过程中,中华文明曾一度凭借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占据世界文明中心地位,对各民族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华文明之精华,既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仍旧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探索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3.2 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形式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生机。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理念的延续和发展。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是对“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深化和发展。早在中国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对小康社会的展望,《诗经·大雅·民劳》的开篇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明太宗也曾说“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都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安康的希冀。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并超越了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内涵,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真正把古人的小康愿景落到了实处。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春秋·繁露》中就有“天人,一也”的观念,《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智慧,立足新时代新问题,创新发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生态理念。第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尚书·尧典》中记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吕氏春秋·贵公》中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表述,这些内容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和睦共融,天下大同的愿望。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崇尚和谐的历史基因。

3.3 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发展原则

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文明交往智慧,以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擘画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新图景。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对话论”打破“文明冲突论”的话语陷阱。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把意识形态差异夸大为“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峙,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一切“非西方文明”,企图消灭其他异质文明,维护自身文化霸权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文明交流互鉴、相互理解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人类文明新形态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多种智慧和营养。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对西方文明的一味否定,其本身就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思想资源。其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例如,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了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取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内生演化、合作共赢、可持续增长”[9]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具有鲜明排他性和扩张性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发展贡献了新道路和新形态。第三,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为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一方面,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兼容并蓄是促进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使各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协作,减少冲突和误解,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多方智慧和多元力量。

4 是以和平方式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2]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和平发展中创造的,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智慧结晶,是既发展自身又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

4.1 追求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突出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对人类社会永久和平的向往内在包含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之中。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争取和平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和阶级斗争是导致战争滋生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时代,从血腥的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落后国家发起的侵略战争,再到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海外市场而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残忍的暴力史。基于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手段“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7],彻底消灭战争爆发的根源,争取世界和平的实现。第二,和平方式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近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国际关系下,国际事务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少数大国手中。为追逐利益和维护国际地位,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蓄意干涉他国内政,鼓动地区冲突,严重损害了人类整体利益。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间、国家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0]第三,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战争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一次毁灭性的战争足以使一个国家在数世纪内荒无人烟,文明毁灭。”[11]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和平不在于短期内无战争,而是要彻底消除战争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实现保卫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永久和平。这一理想目标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相契合,在共产主义阶段,阶级和国家将不复存在,生产资料也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战争产生的根源被彻底杜绝,这时普遍的永久和平必然能够实现。

4.2 和平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发展方式

与以暴力掠夺方式开辟发展道路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形态,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第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好和平的文化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精神基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对外殖民侵略、征服世界的野心和行动,“以和为贵”“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品质。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着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基因,主张以和平方式发展而不是暴力血腥的武力方式,主张凭借自身力量获得发展而不是寄希望于掠夺抢占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成果,是一种和平型的文明形态。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粉碎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坚持走“强而不霸”的和平发展道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逐步崛起,一种明显包含“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不断泛滥,这种论调认为中国将走上称王称霸的道路,威胁世界各国发展。然而,这种“国强必霸”的思维是以西方历史为考量得出的结论,与中华文明中提倡“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完全相悖。中国坚决不走侵略扩张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强而不霸”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当代中国的选择。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身发展成果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推动构建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减少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下,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批判和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国际正义的坚定维护者,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4.3 人类文明新形态高举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伟大旗帜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和平发展为底色,在此基础上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站在全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其核心内涵。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文明隔阂和文化壁垒,凝练概括了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汇聚了不同文明交往对话的最大公约数,符合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关切。中国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议者和践行者,自觉考虑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利益,指引人类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多重全球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正在加速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惜通过政治打压、经济制裁、舆论渗透等方式限制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严重背离了历史发展潮流,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的全球治理观旨在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保障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全球治理体系真正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大工业发展时期,马克思就指出:“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12]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交织重叠的危机和不断涌现的挑战更加考验着人类的团结协作能力,世界各国是一个相互联系、命运交织的整体。要想解决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就必须坚持和落实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则。为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并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落地生根,为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保障全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5 结论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明内涵,指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新形态共同富裕和平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新形态西装
博弈·和平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