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价值内蕴

2024-05-10徐秦法田哲瑞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徐秦法,田哲瑞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并强调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1]27。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充分彰显,更是新时代践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理念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之中,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民主体论”的新时代应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现实又高瞻全人类的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担当。

一、理论价值:传承了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

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贯穿着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始终,人类从未停止对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双重和谐发展的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个人与社会、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等论述的思想精髓,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物等关系以及相处之道等思想,续写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实践中运用、丰富、完善的相关理论成果,传承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思想。

(一)对唯物史观中人民决定社会变革的观点继承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作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马克思、恩格斯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的活动作为出发点,深入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英雄史观进行了批判。英雄史观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将人民群众排斥于历史发展边缘,认为社会发展主要是由几个人或者一小群人决定,帝王将相的精神意志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需集合在他们的权威之下才能有所作为。这种片面甚至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民群众看作盲目的追从者,忽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智慧。而唯物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肯定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单个英雄人物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促使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指明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由人民群众去实现。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唯物史观论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改进工具,提高实践的水平,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进而改变生存状况和环境,因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创造着整个社会物质财富,支撑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的最直接感受者,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时,依靠自身力量变革生产关系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进而刺激社会改革演进。因此,人民群众是促成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古今中外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必将失败。

此外,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能够使自身本质得到复归,“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将获得完完全全的解放,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不再为生存而劳动,将与人自身、自然以及社会和谐共存,人的异化状态将会消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发展意愿,既重视社会的整体进步,又凸显人民的个性需求,给予人人出彩的机遇,对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新时代的回答,传承了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等思想,在精神特质、思维方式、理论内涵、价值追求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借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包含了古人对人和社会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从民众地位看,认为国为民众所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奉行“礼大于利”的“公共的义理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论”,如“宜民宜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以政为德”“以仁存心”“君舟民水”“民无不为本”等,提醒封建统治者要遵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关心民众、重视民众力量,妥善处理与百姓的关系;从君民关系来看,认为君王为绝对统治者、民众为服从者,虽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百姓也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政权兴衰存亡,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从施政理念上看,意识到民众对王朝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重在爱民、利民、教民等,反对暴力争斗和战争避免伤及无辜,要体恤百姓、帮扶年龄较大或有身体缺陷等弱劳动能力者。此外,其还认识到政权稳固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维护,要提高士农工商等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能力。这些观点汇聚成了古代民本思潮的内容基础,逐渐凝聚成精神力量,影响着古人对自身和生存环境关系的处理探索。如以老子自然无为推崇人自由发展天性为代表的“观天之道、天人合一”等认识论,把人从自然界中剥离,指出人区别于“天”,人是独立存在的,要重视个人本质与发展;孔子有教无类教导民众提高精神境界,孟子人性本善以仁义礼智为人的起端,意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精神。又如将“人”与“物”剥离,将人的价值视为高于物的价值,有着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贵人精神;关注世事,有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入世精神;敢于直面困难,改造自然和自身所处环境,有着励精图治、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爱民、重民等价值观念,是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思维方式和治理情怀,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三)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接续论答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对人与社会发展规律、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探索,并在百余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历史经验,作出了一系列跨越时代的理论回答。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适应革命形势和维护新政权环境,毛泽东同志以政治为中心思考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取得革命胜利和推进中国发展的动力。他肯定了人的社会特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科学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关键性问题,并依据此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论,鲜明地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1031他还辩证论述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明确只有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和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而“人民”作为历史性范畴概念,每个个体只有充分服务于这个群体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维护人民整体利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认识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一致,人民的不断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要重视人民的力量,鼓励人民开拓进取、传扬中华民族特性和精神,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发展目标,坚信中国人民必将能够实现共产主义。同时,邓小平同志多次深入基层,参加实践调研,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进步。大胆改革创新现有生产关系,鼓励个体的自我发展,激发市场活力,重视科学技术的培育研究,进行特区试验发展,探索“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

21 世纪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面临着新的实践困难和理论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党建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人民的发展融合到党的建设之中,明确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并强调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除了物质财富增加,也必须重视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人的发展、人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等问题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位置,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努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强化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整体性进步和突破性进展,人民需求已经从物质丰裕追求向多样化生活质量追求转化,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提出“四个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全面发展的要求,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了以往只注重依靠经济发展带动人的发展的模式,发展动能由经济一元转变为文化、生态等多元,实现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新时代回答。

二、实践价值:指明了依靠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7]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因素,治理效能影响着制度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平衡了人民生活需求与现代化需要二者之间关系,为新时代新征程如何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而推进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8]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是其价值旨向。

一是以人民主体为基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致力于现代化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权的主人,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行使管理权力,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以人民为中心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探索。如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用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同时辅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让人民科学合理参与制度践行和国家治理、承担国家发展责任,全方位地体现人民意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国有经济优势的同时鼓励人民自主创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夯实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此外,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着人民的主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的探索实践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极大地培育增强了人民的主体意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求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更强调让人民意识到自己处在发展的中心和主体位置,引导其主动助力社会发展,为实现伟大梦想凝聚人心和力量。

二是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人民是“中国之治”的决定性力量。变革社会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丰富的根本利益需求。中国共产党是为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变革进步。人民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时刻保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时刻客观掌握人民的需求变化,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社会制度和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是涉及国家发展和人民前途的大事,要多次利用各种形式与民众沟通,倾听基层声音、接受民众的监督和建议,畅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紧跟人民需求变化的步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担当的直接体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决心。

三是以人民享有为目标。“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8]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与中国人民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重视人民的切实感受和收获。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为人民争取土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为人民争取实质性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其他社会形态无法实现的效能和目标,更要使治理成效惠及每一个中国人民。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并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 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的过程,人民享有的越多,将能创造出更多促进中国发展的物质精神财富,现代化的进程就越快。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和现代化进程中去,为人民办实事,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更大限度地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与现实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因人民而推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6中国式现代化由人民创造,其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也由全体人民共同捍卫,必将因人民而继续向前推进。

一方面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人民的创造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始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到今日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70 余年的奋斗全部离不开人民的创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开始转型调整。新时代十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著,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诸多优势。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和现代化治理,为子孙后代留有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稳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和完善。我国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实现了质的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了短暂的放缓,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相比依然保持着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依靠人民的创造进而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跃进。当前,我国发展仍存在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行业之间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民生问题尚未解决。加之改革进入深水区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需满足人民发展需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还需努力。因此,必须注重制度和治理的统一,协调推进、全面部署,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依靠人民的创造和作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人民的首创作用,强调人人有责、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之中,改变“围观意识”“等靠要”等观念,使由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行稳致远。

另一方面,人民捍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依靠人民共同应对、捍卫现代化的成果。从全球发展来看,全球化仍然是发展的总趋势,但近年来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现象,导致全球发展出现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和平与发展虽仍为时代主题,但区域性武装冲突不断,战争爆发因素增多,与各国民众对安全、发展的愿景背道而驰。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一些极端主义抬头,公开反对、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发展成果,扭曲、夸大事实,蒙蔽本国人民,抹黑中国国家形象,以“台湾问题”“南海纷争”等干涉中国内政,“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抹杀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的历史成就,从而消解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9]。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叉、激烈碰撞,各种价值观念鱼龙混杂。中国式现代化由人民创造,也需要人民捍卫和继续推进,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要强化人民守护历史成果的责任”[9],依靠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话语表达,为世界呈现一个有理想、责任和担当的大国形象,消解对中国的误解,抵制对中国的恶意攻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如何依靠人民捍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问题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三、世界价值:凸显了全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理念

“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让世界人民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致力于追求发展的民族特性,确证了中国发展理念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价值追求的崇高性,为全人类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契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当今世界人民对自身与世界未来的构想不谋而合,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全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价值体现,充分凸显了全世界人民“各美其美”命运与共的理念。

(一)与全人类寻求自身价值的目标一致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人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在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球把握、世界展现,与全人类寻求自身价值的目标一致。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更加联系紧密、利益交汇点扩大,全球问题需共同应对。西方往往将发展定义为单纯的物质财富增加,忽略了人民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协同进步,无法认识到人民群众真正所需,更无法带领人类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集体力量,认识到了个人的发展对于集体进步的重要性,强调尊重个体差异,致力提高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基础之上的,为赚取更大的利益,盲目扩大生产,无限追求机器的革新和资本的积累,体现着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摒弃了这种错误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妥善地处理了“人”与“物”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和改造世界,明确了人是资本和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资本和技术控制的工具。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营造了一种虚假的“自由”“平等”,其本质是掩盖维护统治阶级少数人利益的事实,在这种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社会分裂的状态下,普通劳动人民永远无法获得实质的公平、享受社会发展财富,就更无自身发展可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在变革落后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发展。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着眼于人的自身需求、彰显个人价值,不断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真正解放和自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通过以人为本促进各领域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与全人类寻求自身价值的目标一致,凸显了全世界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

(二)与全人类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一致

“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民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8]追求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推动人类发展、顺应人民心意是执政党的义务和责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顺应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与全人类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不谋而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的眼光和胸怀。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牺牲本国人民利益和幸福为代价,为一己私利阻止全球发展大势。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只有增强沟通、保持合作开放姿态,让世界人民共享世界经济的发展成果,才能化不利为有利,促进本国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便是追求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推动着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前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倡导各国家团结一致、为民办实事,造福各国人民,率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满足各个国家人民的发展需求,扩大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利益交汇点,为构建平等互惠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美好世界。

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民向往的和平、进步与分享需要为中心,在不损害他国人民的利益前提下参与世界发展往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并积极响应,所带来的成效也越来越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遗留的争端,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开展竞争合作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思路,是全人类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的现实表达和积极回应,充分彰显了全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

(三)与全人类探求演进规律的旨向一致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11]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改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发展是其根本价值旨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王国的现实生动写照。在物质积累方面,能够集中力量,提高办事效率,发展更大的生产力,为美好生活提供物质来源。在占有和分配方面,确保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分配公平,尽可能兼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精神文明方面,人民精神得到极大解放,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人民崇尚团结奉献,反对好逸恶劳,能够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这种现状的实现,是中国人民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国家和新制度的主人后主动实践积极创造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创新性地回答了发展中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从整个人类社会演进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替了以往社会形态以“权”为中心、以“资”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实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无限潜力。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多国,到经历曲折探索甚至走入低谷,再到新时代中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为其他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追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现实参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全世界人民探求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旨向一致,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论的认同和继承发扬,是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坚持,是对中国人民百年努力的肯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定力,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和优势以及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志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