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模式研究
2024-05-09尹宝君
尹宝君,李 斌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借助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受乡村交通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乡村仍存在人才匮乏、资源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在该背景下,职业教育通过为农民提供能力、提升支持,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农村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振兴。因此,乡村应积极与职业院校和相关机构合作,促使职业教育的服务实现最大化,推动乡村经济稳定发展。
一、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在2019 年印发的《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为农民提供进修渠道,从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效果。2022年国务院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积极为乡村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素养等方式,促使乡村经济实现振兴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中积极展开,全国有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参与了该活动,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参与较为积极,参与院校分别达到20 所、19 所、17 所。职业院校在落实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设置了相应的示范区,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实践发现,乡村人力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1]。一方面,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教育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实现脱贫攻坚后,当前的工作重点转向构建现代化农村、推动农村实现快速发展上。该阶段对发展质量的要求较高。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本土人才,并引导城市人才下乡,这有利于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服务,能够向农村输送大量的技术和资源,有利于加快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借助职业教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经验具有可行性。
二、乡村振兴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
乡村振兴依赖产业的发展,而产业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持。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多样性。如在农业发展中,需要农业人才的指导和服务,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在养殖业发展中,需要具有养殖技术和动物医学知识的人才,保障养殖动物健康且快速地生长,提升养殖产业效益;在小型企业发展中,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负责助力乡村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在乡村发展的各个方向和环节中,均需要大量各类人才。
(二)技术需求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在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的要求下,产业应积极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乡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为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的不断提升,应加强产业融合[2]。如通过升级种植技术,构建生态农场,并在农场的基础上设计立体化养殖,如农田养鸭、稻田养鱼等均为立体种养体系,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再构建旅游体系,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该体系有效实现了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该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高技能人才的辅助,才能够使不同产业融合得更加顺畅。
(三)治理需求
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以家庭和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小微型企业必然不断增加,此时想要促使企业不断扩大和发展,应由专业管理人员提出恰当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乡村发展中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同样迫切。此外,在乡村发展中,科学的治理和引导能够有效保障乡村经济的整体性,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促使其稳定发展。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分析
(一)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技术下乡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农民生产技术的方式培养技术型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在先富带后富的模式下,促使整个乡村振兴发展。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发展中,通过培养农村高素质人才、向农村输入高质量人才等方式,不断提升和优化农村产业发展效率[3-4]。如在20 世纪90 年代,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通过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给当地农村,实现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当地将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产业的升级优化提供较大推动力。为加强职业教育服务效果,应加快新型科学技术的下乡,并将新技术与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加强技术嵌入效果,从而使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得到升级,使乡村经济振兴目标能够顺利达成。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对接乡镇实际需求的方式,调整校内的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到乡村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下乡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数字乡村基础体系,加强乡村网络的覆盖面,完善硬件设施的构建,以乡村产业为主体,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5]。首先,借助网络技术,依托于职业教育机构,合理构建乡村教育资源站,为乡村居民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选择与农业、农村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农民在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激发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意识。其次,构建“农户+数字技术”的扶持计划。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开发农户的优势,促使其向职业化方向转化,使农民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最后,联合职业教育机构,为农村输入大量的技术人才,弥补乡村人才缺乏带来的影响,促使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二)教育下乡,加快村民素质提升
教育下乡是指在乡镇设置“速成班”,并以“理论+实践”的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相关技术的水平,使其在后续的生产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利用相关知识和技术,促使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在具体落实教育下乡前,职业教育机构应充分了解地方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有的放矢,为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6]。如迁安市职教中心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以一个项目为载体,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使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验证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顺利实现发展。这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适用性人才,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振兴发展。
为使教育顺利下乡,可以构建职业教育循环模式(见图1),借助职业教育服务,打破农村的封闭状态,使农民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后回到乡村参与建设发展[7]。在该模式中,农村人口以外出求学和外出培训的方式接受教育,职业教育机构负责为农民提供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图1 教育下乡中人才教育培养循环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完成教学,使农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这样培养的农民专业技能较强,在完成教育后可以回乡参与产业建设工作,促进乡村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向农民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培训,帮助其了解创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教育培训完毕后回乡创业,促使乡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8]。在两种循环模式的帮助下,能够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实际教育效果,并充分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管理下乡,提升农村管理水平
在推动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针对当前乡村发展情况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促使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准确了解当前企业面临的现状,并帮助其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向农村输入管理人才的方式弥补了乡村发展中的不足,确保农村实现有序发展[9]。如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了解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向农村提供管理人才,帮助农村构建相应的农业品牌,同时设置农村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农民的合作和专业能力,促使当前农村的发展更加正规且高效。
在管理下乡中,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协调政府、农协等机构,深度了解当前农民生产和创业过程中的核心需求,结合这一需求,共同构建相应的联动体系,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管理人才。如根据本地乡村发展情况,结合人才需求,为其提供管理人才。要保证这些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带领乡村产业实现振兴发展。或者可以通过派遣管理人才的方式,将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派遣到乡下,使其能够根据乡村情况,帮助其指出本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促使乡村能够快速实现振兴发展[10]。在该过程中,一方面,应提高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效果。机构在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渗透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深入到农村获取新的发展,并优化教育课程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引,加强职业教育指导效果,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为乡村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增强乡村发展力量。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想要加快乡村振兴发展速度,提高乡村发展质量,主要的方式是提升当地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教育服务的培训,以及为乡村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教育,增加高素质新农人的数量,从而使其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加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使乡村实现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