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应用研究
2024-05-09宫海斌
宫海斌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鞍山 114000
一、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1]明确提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国内数字化研究包括需求驱动的技术驱动论、人文引领的工具应用论、融合协同的部门推进论等,确立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四个典型阶段的理论。在2024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秉承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理念。近些年来,辽宁省陆续出台有关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文件、教学改革项目,并投入20 亿元资金来支持发展“数字辽宁,智慧强省”[3]。在国外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美国国际科技巨头如苹果、谷歌、微软等已提前布局教育市场,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牢固的软硬件基础。欧盟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4],强调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鞍职院”)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数字产业学院,通过数字工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在“统筹共建产教融合四链驱动”模式下,开展“信息技术类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拓展与创新管理。通过拓展信息技术专业群而引起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实现专业升级与数字转型,提高专业竞争力。通过数字化改造引领的专业升级,提升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与资源的衔接,在整合优化与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发挥优势专业引领辐射作用,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效益。
二、基础条件与模型构建
(一)数字化软硬件条件与实训基地设备和系统配备的情况
截至2023 年12 月,鞍职院(高职) 计算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共有软件开发、大数据实验实训室8 间,计算机392 台,班班通教室16 间,配备黑(白) 板、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等。校外实训基地人工智能、物联网实验实训室4间,工位数240 个。
围绕计算机应用专业品牌与基地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群建设面积8 000 多平方米,拥有VR 虚拟仿真、硬件检测与维修、网络搭建虚拟实训室,智慧教室1 间,计算机机房26 个,教师及学生用电脑952 台,各种工位200 余个。
(二)数字化转型的框架体系
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的融合式、创新性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引发组织变革和重塑学校生态的集体行动和持续过程,涉及理念、技术、制度、方法和人才等一系列关键问题[5]。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重视数字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助力教学的创新变革和转型升级[6]。鞍职院信息学院框架体系包括家校社三个层面,其中学校层面是主战场,社会与家庭层面融合共推(见图1)。在学校层面中教师层面的主动参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评价层面是数字化转型能够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家庭层面包含父母监督与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要素;社会层面的行业企业认证标准、公共资源、数字伦理等要素是学校层面的有力补充和支撑。
图1 鞍职院数字化转型的框架体系
学校层面包括战略规划、产教融合、专业布局、基础平台、政策制度和文化氛围等因素。要坚持以学生中心,以实际需求创新驱动、数据赋能。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治理体系,明确学校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专业布局要适配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培养急需的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政策制度引导优化治理管理,出台政策制度,引导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文化氛围。
专业层面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与监控等要素。教师层面包含数字化意识、数字化应用、数字知识与技能等要素。要丰富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结构,深化内涵,实现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科技实践的综合能力。重塑赋能数字化教师角色,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面向自主探究的数字实验教学、面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7]。
要建立数字保障与监督评价机制,实现对办学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全周期的数据跟踪,并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微服务管理评价等。
总体而言,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家庭层面要做好协同配合,社会企业层面要做好创新发展,教师层面要强化数字素养及实践能力,评价层面要实现持续改进。要整体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体系,整合各类教育教学场景,充分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以精准感知预判、数据实时驱动,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智慧教育。
三、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实施路径
(一)校企共建,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鞍职院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有特色的数字产业学院,对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计算机应用(WEB 前端开发)、大数据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三个优势专业。吸纳行业专家、正高级教师,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校企合作委员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技能鉴定、质量保障”全要素专业群建设改革,打造“智慧学校、智慧课堂、智慧车间”。通过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项目,结合学生科技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措并举,全方式推进个性化培养。通过教师“双证”上讲台、课程思政、重奖技能大赛教师等举措,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近三年先后投资500 余万元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市场需求,开展专业调研。整合城内职业院校核心专业群,依托东软教育科技集团等企业,基于OBE 教育模式制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制定校企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数字化产业集群,适应产业集群发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数字化技能,拥有数字化能力,掌握数字化的基本知识。在专业建设方面通过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专业数字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设置数字工场实训等前沿课程,创新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思政课程校园文化传承的需求发展,形成统筹管理、资源共享模式下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建设机制
制定专业数字化标准与规范体系,构建1+n+2+4 数字化转型质量保障与监控模型。在等级保障制度下,构建师生个性化应用门户和学习空间。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VR 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每年开展网络大数据调查,在寒暑假开展行业典型企业的调研,重点调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岗位、新职业岗位、新业态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依托城内超星学习通平台、Moodle 学习平台,增加职业教育体验,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以3~10 分钟的短视频为主,以辅助动画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教育与专业群建设水平,提高教育管理对象与受教育对象的信息化素养。每年组织专业开发与调整的专题调查研究,准确认识鞍职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群) 发展的外部环境。
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已实现“班班通网络,班班通资源,班班通监控”“师生有空间,一师一课程,一生一课表”。计算机类专业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内部促进专业协作、资源共享。学院以“书证融通”“产教融合”为抓手,动态完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拓展模块中融入省技能大赛赛项、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教学内容,根据中高职一体化策略对不同层次、不同生源的学生开展分类教学,如对退役军人CDE 班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学分积累和考核制度,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灵活授课。通过1+X 书证融通,以“专业证书”为高职专业的考核目标,引导并帮助学生构建专业核心素养。
(三)数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8 名专任教师中:教授2 人、副教授3 人、讲师3 人;100%硕士学位,“双师”率100%;具有技师称号教师1 人,中高级工及工程师7 人;校外4 名实训基地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每年均选派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并将教师参训情况与业绩考核、职称评聘挂钩。
2020 年至今,先后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课程培训,通过多年的合作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数字化“双师”率100%。通过积极引导传统信息类专业教师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转型,培育了3 名校内专业带头人。
四、特色与成效
通过“鞍职牵头,八校共进”的模式,妥善处理好学校、专业与专业群、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以专业整合为切入点,对园区各校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实施有效整合,构建了职教园区内数据安全治理模式,以及“一个中心+三重防护+ 人防”的管理策略[8]。
(一)构建并实施以“一平台、二监控、三主体、四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指标体系
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制定数字化教学策略,系统开展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一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二监控——教学督导、大数据分析;三主体——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四评价——资源建设评价、课程建设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与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考核法,课程设计时预先设计好考核权重。
注重过程与绩效分析改进,结合学院、分院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加强对日常教学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如教学文件中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勤表、教案及课件、考试大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
(二)数字化教学空间、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均开设数字化教学空间,课堂信息化应用率100%。在推进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积累与更新,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学习情况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用的案例、考核题库等,其中题库包括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上机操作题等)、难易程度、相关知识点、答案等信息。
2019 年与超星集团合作开发数字网络课程,2020 年与东软集团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项目式新形态教材。以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构建数字化教材“新形态”。推动理念、教学和评价等媒介数字化转型,已分步建设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数字化教材,校企共建《东软数字工场实训》 《大数据技术架构》等特色数字化教材。
通过“班班通网络,班班通资源”,“一平三端”的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创新应用,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由“规模”向“内涵”发展,课堂由线下向混合式教学转变,学生专注度和师生互动探讨度显著提升,教育管理对象与受教育对象的信息化素养全面增强。新建成示范性混合教学改革课程3 门,新增教学资源1 万余件,教学题库量10 万道以上,受益学生及培训人员约1 万人。
(三)教学手段更新和教学理论创新情况
实施信息技术类专业群教材与教法改革,开展“处处时时可学,处处时时能学”的在线教育培训新模式,借助VR 虚拟仿真、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用。通过1+X 书证融通,构建基于项目实战课程体系和“数字工场+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能力提升平台,探索数字化教学理论的创新研究。
(四)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共建江苏苏州(吴中) 东软实训基地,依托东软集团近30 年的产业积累与20 年的IT 教育培养经验,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建设定制岗位培养、校内外集中实训、顶岗实习到就业输出的完整人才培养、孵化的生态链。2022—2023 年,共有578 名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一个学期的企业综合实训,包括前后端开发、测试运维、视音频剪辑等综合素质课程实践。数字工场将项目实践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确保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共建、共育过程中以真实环境、真实项目和真实压力为载体,创新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训实践中心,真正实现产教对接[9]。2023 年校内计算机机房开课率100%,平均每间实训室日平均使用时长大于6 小时。
2020—2023 年,鞍职院对接地区产业发展与学生专升本需求,先后3 次完善、修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拓展开发大数据技术、移动应用开发2 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23 年65 名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2023 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率97%,学生在辽宁省计算机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5 项。共有8 名教师获得Java 全栈实践课程结业证书,43名学生获得国家Web 前端开发1+X 证书。
五、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专业数字化转型中,主要存在“学生的学习力与能动性需要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水平仍需更新与提高、数据驱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10]等突出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重业务,轻数据”问题,即专业数字化升级与改造,习惯用技术固化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经验,并没有重构新业务流程,仅仅是实现了“知识内容的数据化”。虽然目前团队成员具备较强的数字化能力,但团队结构仍需优化。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面临路径有限及能力瓶颈,无法满足大规模信息化教学活动中精准化、个性化需求。
在专业升级过程中缺少教育数据采集汇聚与挖掘分析服务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院专业层面普遍重视专业升级后的结果数据,但忽视具体学科业务执行与整合过程中中间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专业资源及面向学科融合的工具与服务不足也成为制约专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扩大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不断优化。
(二)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成立数字化升级改造工作小组,在专业建设中将数字化改造项目放在专业建设重要位置,保证项目的资金预算。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教师积极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其次,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创新开展数字化产业合作的机制、平台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流程总体框架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行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推动协调院(系) 与企业、行业及政府间的合作。
最后,要推进校企共建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开展师生数字化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混合教学教法改革与创新。
依托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构建了经费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通过1+X 证书融通策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际国内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实现教育治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创新开展鞍职院的合作交流、教育决策和社会服务功能。以计算机类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推动学校、院(系) 与行业企业、省内高校合作交流。促进泛在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智慧化的校务治理、创新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传承的需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