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多维审思

2024-05-09颜苗苗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建构

颜苗苗

(江苏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把握话语优势,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这都着重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作为党的重要政治话语,中国式现代化向来是中国话语建设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前沿阵地,也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方位,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内外话语博弈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既彰显了党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脉相承的赓续传统,又凸显了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卓越创新。

一、历史之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

所谓现代化,通常是指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旧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整体性变迁。现代化道路没有标准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3],各国家、各民族皆有权利探索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不应唯一化、标杆化、模式化某种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围绕“什么是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以及在认识、追赶与超越人类文明形态中,逐渐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必须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规律和历史经验,拓宽认识和视野,探寻历史底蕴,充分挖掘话语资源,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1921—1949 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萌动期。这一时期,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现代化探索之路,同时,革命形态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实践经验、显著成效等在革命形势变动中不断积累,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坚实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一代代志士仁人在实践中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之旅,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三民主义”,以西方现代化道路为蓝本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皆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新生,中国现代化之路也进入萌动期。一是推翻了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座大山”,使中国经济社会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推动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化国家转型,实现了由传统的旧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变,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是初步形成的关于工业化的设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未来发展“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5]。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6]10811949 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的历史任务。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了解更多从工业化角度入手,将工业化视同现代化,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举措。三是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没有这一根基,就没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之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萌动期。毛泽东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6]1080。以“富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内核的救国救民话语,是这一时期党的现代化话语表达的核心,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方向保障以及良好的话语传播环境。其一,革命形态的现代化话语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历史支撑和实践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首要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二,革命形态的现代化话语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明确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行进;其三,革命形态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彰显了事实性话语建构的重大价值,既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营造了良好的话语传播环境,增强了话语认同,又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备了天然的历史厚重感与真实感,为开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壮大了话语建构力量,夯实了话语自信自觉的内在根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1949—1978 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正式启动期。这一时期,党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8]341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内核的自立自强话语,是建设形态的现代化话语表达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8]338。毛泽东强调,“中国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9]64,经济战线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9]380。在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中华民族获得了进行自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确立了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权威,并在徘徊调适中开启了独立自主探寻现代化发展的全新局面。

过渡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要发育期。这一时期,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独立自主探寻一条异于过去任何道路的现代化新道路:首先提出“一化”,即将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并在具体实践中将“一化”扩展为“四化”,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至1956 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既是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党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成功实践;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方向引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社会化传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话语认同和话语自信,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设的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奠定了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曲折发展期。这一时期,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毛泽东曾多次强调经济、技术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8]340-341。为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1957 年,毛泽东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个现代化”国家设想;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77 年,党的十一大再次强调“四个现代化”目标,并将此写入总纲。自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正式成为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总的来说,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遭遇严重失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同样进入失误期和挑战期,但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国防科技、民用科技等实现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坚实步伐,加上这一时期党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有效地为现代化建设凝聚了人心和力量,也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1978—2012 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关键发展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前进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自具体的内容和目标。改革开放时期,新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指向,以“走自己的道路”为内核的发展话语是改革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核心。1979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同年3 月,邓小平再次强调:“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0]同年12 月,邓小平再次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1]44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4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探索出了一条既异于苏联又异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渐次实现了“温饱—小康—总体小康”等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也在渐次推进的现代化动态发展格局中不断演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方位,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1987 年,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并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制定了具体的“温饱—小康—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结合形势发展需要,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展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此,中国进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并结合国家发展实况提出了“新四化”目标。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不断成长,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2012 年至今)

新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飞跃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特征、使命任务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核的民族复兴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实现了“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演进,并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也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 年,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2]2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4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从理论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原则、使命任务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阐释,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增强了话语自信。总的来说,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百年赓续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也在新时代实现了新飞跃。

二、理论之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目标指向

政治话语作为政治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阶级或集团意识形态的反映,包含着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要求,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现实利益格局在话语层面的反映与体现。Foucault 指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既是被控制的、受选择的、受组织的,又是根据一些秩序而被再分配的。”[14]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地用表征性符号、言语等对中国现代化话语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与运用,适时适势提出的承载着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言语符号系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推进而不断演进,是党历经百年探索,带领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其理论内涵、特征、任务、话语表达形态等也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迁而不断改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特征、使命任务等,有效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目标指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根本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引领者、统筹规划者、理念创造者和有力践行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组织者、协调者、推进者和领航者。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根本保障。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将现代化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党的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的各方面与全过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使命任务等,有效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22这一重要表述,明确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建构的核心和根本保障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话语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意识形态表达的有效工具和载体,是承载特定意识形态内容、形式、目标任务等的有机结合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包含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作用,筑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生产和话语实践的组织者、协调者、推进者和领航者。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15]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同样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党在话语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推进与引领作用,确保建构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永葆强大生机活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赓续探索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显著区别开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同样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基本立场,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集民心、聚民智、合民力,发挥好人民群众话语建构生产者和创造者、话语实践接收者和评判者、话语成果受益者和“阅卷人”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2]19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同样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话语,是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1031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16]3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也是话语理论的生产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2]19,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创造,凝聚人民智慧,发挥好人民群众话语生产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为了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6]4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为民而生,因民而兴,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2-23,“人”的理念贯穿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根本价值取向。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福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价值目标同样是造福人民群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2]19人民群众是话语实践接收者和评判者、话语成果受益者和“阅卷人”,这就要求必须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19。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中国具体国情历经百余年赓续,探索找到的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底色和精髓所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2]314,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45。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文化优势,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增强话语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基本底色。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7]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形式与内容,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加上大部分话语受众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述更易引起话语受众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产生“共鸣”,增强话语传播效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源泉,也是建构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话语表达的坚实底气。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与时俱进的“本土化”现代化新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富的文化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源泉。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话语表达与西方现代化话语表达存在巨大差异,有效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优势,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与文化认同。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指向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指向。习近平指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百余年来,党始终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有效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指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民族复兴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指向。其一,民族复兴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话语建构离不开实践的支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规律,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使命任务等,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其二,民族复兴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聚人心、强共识、筑同心、共同行,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力量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凝聚了强大合力,夯实了话语受众的认同基础。其三,民族复兴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营造了良好的话语环境。良好的话语环境是话语生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离不开良好的话语环境。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逐步实现“温饱—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并奋力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人心力量,增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受众的话语认同,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良好的话语环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时代之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现实难题

现实难题是理论研究关联实践发展、回应现实关切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挑战总结。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和实践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面临严峻挑战

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9]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已基本解决“挨打”“挨饿”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新时代新阶段,要解决“挨骂”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失语”问题,而造成“失语”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话语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各国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突出;中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复杂多变的话语环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面临着艰巨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建构面临严峻挑战。其一,西方现代化垄断了各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认知,其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中西方在现代化话语博弈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尽管近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但是国际话语格局“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其二,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受到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集体诘难与打压,致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话语建构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从“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到“中国崩溃论”,西方国家利用舆论占地优势对中国的丑化抹黑从未停止。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全球化的“神话”,其话语模式动摇了西方现代化话语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解构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全球性意义,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与选择,加上和平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与话语优势,致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焦虑不断上升,为维护和强化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国际霸权地位,部分西方国家运用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对中国进行打压,竭力遏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并将挤压和遏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作为西方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战略,这都给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际的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依旧面临一些挑战。其一,长期的“失语”影响着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进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氛围与环境。长期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长期的“失语”也致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客体往往存在一定的话语不自信,这种话语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话语表达与创新的氛围与环境,甚至衍生出两种极端的情绪表达:一种是过度的话语不自信,表现为机械照搬西方话语模式,套用西方话语模式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产生误读与曲解;另一种是盲目的话语自信,表现为自说自话、故步自封,阻碍了现代化话语对外沟通,禁锢了现代化话语表达张力。两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都是长期“失语”的外在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语表达环境。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关注力度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多集中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而其话语建构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低调内敛的文化底蕴,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重实效性而相对忽视了对作为上层建筑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在国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性,现代化话语建构问题逐渐引起各界重视,但相较而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依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力量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入侵力度,企图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但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导致极少部分群众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他们往往缺乏道路自信,将西方现代化道路视作国际标杆和模板,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误读与曲解,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给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方面的不足

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20]不容否定的是,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建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创新力度稍显不足。话语内容是客观、真实反映并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思维的理论表达。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求必须不断创新话语内容。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使命任务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创新略显不足。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基本处于舒适区,话语表达以现代化政治话语为主,存在复刻或重述党和国家现代化方针政策等的理论阐述的现象,相对缺乏拓展与延伸,话语内容的学术性有待加强,集中体现为话语表达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未能有效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也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且契合时代发展需要,难以有效满足当前社会和话语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需求。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呈现出实践超前性、理论滞后性等特征,这给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有待提升。话语表达是思想理论和知识等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推动话语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话语建构也渐成气候,但相较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与其话语建构未能形成同步发展态势,特别是话语表达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方式限于传统灌输式、单线式等传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语传播效能,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大众的话语需求;二是话语表达内容多以现代化政治话语、宣传话语为主,缺少学术话语加持,也未能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表达与现代化一般规律并不完全契合,致使国内外部分话语受众在接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时产生了抵触和排斥情绪,对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话语影响力也较弱,既难以科学、准确、有效地回应国际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曲解与误读,也难以打破中西方交流与认知屏障,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效力不足。话语传播是话语内容实现效能转变的重要方式。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有效性不足,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话语表达和传播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播手段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话语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感召力。一是体现在未能充分运用新兴话语载体,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主要集中于主流话语媒介,且表达方式较为传统,对新媒介的推行和运用略显不足,尤其是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型媒介运用不够,限制了话语受众的参与度,进而导致对话语受众的话语引导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二是体现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力度不够,未能将二者的传播优势有效融合以拓展话语传播阵地,发挥媒介融合后的最大效能。当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效力还同话语传播环境、传播主客体等因素息息相关,对当下而言,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中之重就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

四、应对之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践行路径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面对日趋激烈的东西方政治文化冲突和现代政治斗争较量,话语互动与博弈已成为必然趋势。当前,讲清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寻求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认同,突破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裹挟,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建构契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话语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一)优化话语环境,传播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声音

话语环境是影响话语建构的重要外源性因素。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必须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才能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故事,传播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声音。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要更加敏锐地把握时代变化赋予的机会和条件,大力推动话语传播守正创新,最优化回应各界舆论关切,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方面,积极营造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的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突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需要营造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环境。这既要求不断增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交往和情感互动,以良好的国际话语关系助力现代化话语建构,又要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60旗帜,最优化回应国际舆论关切,准确反击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歪曲和污名化,消弭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误读,同时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包容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优化,增强自身话语的主动权、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国际舆论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世界发展趋向,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声音,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可与支持,努力为全球话语格局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营造健康自信的国内话语环境。积极健康的国内话语环境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更加自觉主动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近年来,在中西方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等的斗争与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这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营造了健康自信的国内话语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新话语内容,彰显出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底气

理论是话语建构的基础,是决定话语力量和底气的重要源头,也是提升话语自信自觉的根本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不断创新话语内容,有效彰显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底气和中国价值。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建构要与时俱进,充分将现代化建设优势转变为话语效能。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21]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建构既要与时俱进,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又要把握和利用好历史机遇,坚持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涵养现代化话语内容、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阐释现代化实践,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的主导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话语自信和话语底气。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坚持“两个相结合”,这是提升话语力量和底气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现实、经验、问题等内容,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基本底色。这就要求作为话语范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话语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中国底气和时代价值。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要不断突破舒适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话语内容创新。这就要求话语建构主体在建构现代化话语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在党和国家现代化方针政策等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创新性,又要扎根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现代化话语创造的主体地位,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的人民性、大众性和通俗性。

(三)优化话语表达,打造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风格

话语表达是思想理论和知识等的外在表达形式,是话语建构的关键环节,是决定话语风格和力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话语传播与效能的重要手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必须不断优化话语表达,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其一,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方式,既要运用传统灌输式、教育式、单线式等话语表达模式,以正面话语为导向,重视现代化政治话语宣传,又要重视隐性宣传,潜移默化地引导话语受众,用故事化叙事直抵人心,以现代化进程感染群众,以现代化成果说服群众,同时充分运用群众话语、时代话语、民族话语等进行表达阐述,不断增强话语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自觉。当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要始终坚持显性与隐性的统一,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风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话语力量。其二,话语方式要善于运用时代话语。话语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成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要灵活运用时代话语,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倾听时代声音,展现时代风貌,积极学习、借鉴新型话语载体的视听传播及话语表达方式特点,运用网络化、个性化、趣味化现代化话语对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学术话语等进行阐释和建构,与时俱进地更新现代化话语表达方式及内容,不断满足全媒体时代人民群众的话语需求,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能。其三,话语方式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毛泽东指出,“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85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话语创造的重要主体,即:一方面,要采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喜闻乐见的表达风格来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针政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意表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道路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此转化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参与,进而不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话语表达,发挥大众话语的价值功能。

(四)创新传播方式,彰显出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价值

话语传播是话语内容实现效能转变的重要方式,而传播方式则是影响传播效能的直接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优势转化为效能的重要手段就是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既要强化受众意识,准确把握话语传播受众的话语思维和语言习性,又要求创新现代化话语传播手段,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效能。一方面,不断强化受众意识,提升话语受众的参与度,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时代价值。话语受众是话语建构链条中的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是话语建构链条中的关键一环[22],也是决定传播效能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必须高度重视话语受众在话语传播环节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话语受众的话语思维、语言习性等,建立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机制,提升现代化话语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度。就国内话语空间而言,要充分考虑全媒体时代人民群众的话语特点和需求,用接地气的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用有底气的声音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认同。就国际话语空间而言,面对西方国家的攻击、诘难以及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挤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传播上要不断突破实践超前性与话语滞后性特征,彰显话语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贡献等事实性话语,在话语传播上不断突破西方话语壁垒,推动符合世界人民期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2]22-23话语实质性参与国际话语传播。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手段,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3]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容优势转变为传播效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一是灵活运用新兴话语传播载体,推动主流媒介同非主流媒介的融合,充分运用各网络平台优势,同时不断打造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话语受众参与度,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交流与对话中增强政治辨别力,强化政治认同。二是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融合。既要发挥好报纸、电视、广播等具有权威性、正式性的传统媒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传播,又要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融合,不断拓展话语传播阵地,激发话语传播最大效能,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建构
中国式民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中国式失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