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与体系化构建
2024-05-09黄刚
黄 刚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范畴作为思想理论的细胞,总结和凝聚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标志着认识的发展水平和理论的成熟程度,在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202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都指出了“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重要性,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标识性范畴,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其自身也同样包含着一系列标识性范畴,这些范畴深刻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使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
体系化和学理化是科学理论的一体两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是这一理论作为学理形态而存在的前提,也是从整体上构建其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必须以标识性范畴为起点来研究阐释并概括总结其中蕴含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同时积极打造以标识性范畴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话语体系,这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逻辑演进及其标识性特征的彰显
范畴具有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本性,“概念,就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并且镌刻着无法磨灭的岁月风霜”[1]。范畴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然会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以及人的实践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正如列宁所言:“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这里的“梯级”非常精确地体现了范畴本身的历史性以及范畴作为人的认识产物的发展性。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范畴,首先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从探索提出到形成确立的历史过程,然后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范畴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发展直至最终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范畴的内在逻辑。
从范畴的演进路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范畴发端于“现代化”这个最初完全属于西方的概念。自17 世纪末开始,欧洲国家在蒸汽和机器的推动下发生工业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3]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即马克思所指的现代社会。这个全新世界的创造过程既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也是人类开启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也被迫卷入这股由西方世界最先掀起的现代化浪潮之中。受此影响,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和讨论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时就有了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只不过此时他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大多通过“西化”“欧化”等概念来表达,认为救国的道路只有学习外国这一条,这里的外国就是成功建设了资产阶级现代国家的西方社会,这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道路上取得的基本共识。随着道路探索的推进和文化讨论的深入,思想文化界才逐步明确“现代化”的概念并取代“西化”和“欧化”的说法,尽管此时的“现代化”主要还是指资本主义现代化,但这一概念的重大转换体现了中国思想界对现代化这一世界潮流的认识转变。
中国现代化道路肇始于无数仁人志士的求索和尝试,但其真正源头则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担负民族复兴重任和探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主动和实践自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起源和理论渊源只能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中去探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这一论述虽未直接提及“现代化”的概念,但却是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最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创立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时期探讨革命相关问题时就常用“现代化”的说法表达某种先进的、革新的状态。例如:1938 年1 月,周恩来在《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中就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5]等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提出了“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6]的论断。此外,毛泽东还以“工业化”的提法来指称和思考现代化的问题,如1944 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发表的《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1954 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其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内容和表述历经多次变化;最终,在1964 年12 月至1965 年1 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明确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和表述成为激励几代中国人拼搏奋斗的时代强音,影响持续至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形成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1979 年3 月21 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提出应该如何表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问题,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8]111在两天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再次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8]112同年3 月底,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又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个新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9]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其思想实质就是搞现代化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我们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见,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式提出并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范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0]。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正式提出。尽管这个范畴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使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再“把标准放低一点”[8]132的现代化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上取得的巨大突破和飞跃。党的二十大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特色、原则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阐述和理论概括,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并提出的标识性新范畴。
范畴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认识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总结,是认识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演进中,从“现代化”“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最终成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核心概念和标识性范畴,每一次变化和发展就如同党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网上纽结”一样,既是对党的现代化认识史上的一个个阶段及其思想的凝练和总结,也反映了党在现代化的问题上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出创造性观点的过程,呈现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由探索走向成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发展过程。“每一个范畴都是以压缩的形式,把人们前此关于对象的一切认识成果凝聚和巩固在其自身之中,把过去了的批判地包含在自身之内。”[12]中国式现代化范畴是历史地形成的,既是对人类关于现代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辩证吸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标识性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和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都具有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逻辑展开及其标识性范畴的提炼
范畴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现实运动的抽象。基于客观现实的矛盾性,每个范畴也都必然包含着内在矛盾,客观事物的丰富本质及其多重属性通过范畴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展现出来。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样的、丰富的、复杂的,根据事物发展逻辑和人的认识规律,反映这些事物本质和属性的范畴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个别的概念、较为简单的范畴到复杂的范畴、成体系的范畴的逻辑展开过程,“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13]。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范畴,还要探究这个范畴所包含的思想群及其从单个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体系的展开逻辑,由此才能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多重属性,进而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体系以及理论体系本身所包含的标识性范畴。
从范畴的逻辑展开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构建经历了一个从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从单个范畴到范畴体系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逻辑展开分为不同层次,首先是在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发展目标、鲜明特色、世界贡献等这些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上所形成的范畴体系,在总体性、整体性层面上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本质。现代化首先有一个性质方向的问题,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区别。邓小平认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1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5]22这个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16]4。在这个命题中包含两个核心范畴,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范畴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范畴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这个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界定中国式现代化性质的两个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7]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的坚定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价值特色。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上,起初是通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来表述的。党的十三大开创了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角度来表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先河,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概念提出和实践推进,相应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系更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范畴的丰富发展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发展及其总体布局的历史性拓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核心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就意味着这一现代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个独特的新范畴。从现代化之于全人类的价值视角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文明演进的视野中考察其世界影响和文明意义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新范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总体性的核心范畴,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上阐明了现代化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形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逻辑展开也表现为在具体实践领域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多重属性的揭示,主要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形成的具体范畴。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领域形成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具体范畴;政治建设领域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体范畴;文化建设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具体范畴;社会建设领域形成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康中国等具体范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具体范畴。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形成了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两步走”战略安排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范畴,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全面依法治国的范畴,以及党的自我革命、大党独有难题等全面从严治党的范畴。这些具体范畴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多重属性,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范畴。
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的外显和暴露以及人们对这些本质及其属性的认知和掌握都是一个过程,人们通过范畴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也是一个过程。范畴的辩证运动导致范畴体系的构建,范畴的逻辑展开也必然体现为范畴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式现代化范畴的这种逻辑展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多重属性和深层本质得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在这些具体的、丰富的范畴基础上相应地得以形成、构建和发展。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体系中提炼出具有标识性意义的范畴,这对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标识性范畴,就是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核心范畴,既在总体上表征着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独特属性,也在根本上标志着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标识性范畴,“在任何一个思想体系中都有着突出的意义:一是表现为思想见解、理论内容、逻辑体系的‘纽结’,它使思想见解、理论内容、逻辑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开放性;二是表现为思想体系中的标识性概念,起着思想逻辑展开的关键性作用,反映着思想体系的发展性、创新性、创造性”[18]。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体系中,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是一个最具总体性的范畴,既是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逻辑展开的起点,成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标识性范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范畴自身也包含着一系列范畴,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范畴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发展目标、鲜明特色、世界贡献等总概括性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发挥着思想理论的“纽结”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在其他各方面的属性和特征都是基于这些范畴并通过这些范畴的辩证运动而孕育衍生和展开形成的,这些范畴也就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最具概括性、基础性和标识性的范畴。
三、标识性范畴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
列宁认为:“逻辑的范畴是‘外部存在和活动的’‘无数’‘细节’的简化(在另一处用的是‘概括’)。这些范畴反过来又在实践中(‘通过对活生生的内容的精神提炼,通过创造和交流’)为人们服务。”[19]范畴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范畴是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范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法就是对范畴的运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1]作为集中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基本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范畴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命名中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中具有重大原创性和鲜明标识性的核心范畴。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既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也对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进行了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要建设和将要实现的现代化整体图景,全面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现代化图景,也同步指明了中国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以及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起着定性、管总、管根本作用的两个标识性范畴,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类型现代化尤其是西方现代化最重要、最鲜明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也是中国特色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16]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强劲动力、凝聚磅礴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个标识性范畴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揭示,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从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性质方向上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个范畴是相辅相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由党的性质、初心、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目标所规定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衡量和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先进性的根本标尺。作为鲜明标识中国式现代化之价值立场的核心范畴,以人民为中心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层面上同时也在实践要求上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标识性范畴不仅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内在地包含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在战略目标上,不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清晰概念,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增加美丽这一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新内容,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全面,也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在战略安排上,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 年,在层层递进、接续奋斗的战略安排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设定了科学的时间表、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5]2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范畴清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根本不同和鲜明特质,在现代化建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从制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到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等范畴,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1],这两个标识性范畴分别从战略目标上和鲜明特色上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
文明形态是标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鲜明指标。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历史的纵深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价值和地位,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总体性、宏阔性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果说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是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与现实层面上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
正如恩格斯所言:“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22]551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实践发展的重要思维形式和工具,对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益的和必要的”[22]583。因此,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必须首先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范畴。科学提炼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范畴,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更好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四、标识性范畴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石
习近平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23]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就是把理论对象当作整体来认识,在把握理论要素的内在联系中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体系化是理论科学性的基础,也是理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推进理论的学理化,就是通过理论的、逻辑的思维总结规律、揭示本质、提炼原理,从而把握理论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只有推进理论的学理化,才能彰显理论的真理性。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24]体系化和学理化是科学理论的一体两面,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前提,体系化是学理化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和稳定,使其获得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和真理彻底性。
基于学理化的体系化研究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不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形态,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进行主动构建的结果。范畴是最基本的理论思维,是运用逻辑思维反映和把握客观对象的基本形式,也是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首先是一个范畴的集合体,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识性范畴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独特范畴体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学理形态而存在的前提。作为一个范畴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是运用逻辑思维、理论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客观对象之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学理性通过这些逻辑范畴得以充分体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彰显着这一理论的真理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奠定了学理基础。范畴是理论的细胞,是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单位。任何一门理论都是通过大量丰富的、不同层次的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集中概括和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和关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抽象性、整体性,同时这些标识性范畴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其他范畴得以衍生、展开的起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基础,具有高度的发展性、开放性、创新性、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是从整体上构建其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科学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是构建其逻辑体系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化、体系化的基础。
2023 年6 月,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23]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原理等要素依据一定的逻辑组合而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原理是理论的核心和主体,提炼原理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必要环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必须概括总结、研究阐释蕴含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是提炼其基本原理的起点,是概括总结、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原理性理论成果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思维工具。从理论来源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但从理论呈现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则是通过其标识性范畴的辩证关系而表现的。因为原理所揭示的相互的内在的关系就是通过范畴与范畴的辩证结合以及范畴自身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原理才能揭示出比范畴更深刻、更复杂、更具体的理性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等都是具有原理性质的重大理念概括、判断和命题。对这些原理性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都离不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识性范畴的科学提炼和系统阐释,这是概括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并进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话语也是理论体系的内在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还要同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权问题。“理论的体系化是为了理论自身的规整,以增强理论之说服力、战斗力。”[25]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具有理论叙述和话语表达的功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大众化、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6]212这对中国加强话语建设,尤其是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现代化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是西方话语占据霸权地位,无论是现代化的基本定义、解释框架还是现代化的实践方式、成效评价,都以西方话语为标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拓展、理论构建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形成,亟须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话语来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说服力,进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话语权。话语权的核心是原创性理论,理论的基础是标识性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还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抑或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问题上所打造和提出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基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26]213而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话语,既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突显了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也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这些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范畴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化、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打造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范畴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化、体系化的必然延伸和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