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

2024-05-09胡亿芬周旭赵慧梁俊霞任芳

地理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清水江共生景观

胡亿芬 周旭 赵慧 梁俊霞 任芳

摘 要: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地理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借助清水江文书这一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真实主题情境,通过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解决互动化、知识运演结构化、知识能力活性化七个环节,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知识结构的构建,厚植其乡土情怀,促进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式情境教学;清水江文书;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26-0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方向引领[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精神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2],这是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素养育人价值的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力体现,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和知识情境的创设是高中地理课堂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有效策略[3]。本文以“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内容为例,运用清水江文书资源,创设主题式教学情境,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主题式情境教学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主题式教学的延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创设主题情境,融入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基于主题式教学情境展开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建构主题内容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七个环节,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解决互动化、知识运演结构化、知识能力活性化[4],能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和感知,在问题化的活动中建构和生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点,表达了人类对动态的、协调的人地关系的不懈追求,为地理学科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供了指引。其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为地理课堂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提供了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应在复杂现实的情境中教学,为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式情境教学提供了支撑。

主题式情境教学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图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抽象的概念,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真实的过程,乡村景观是人地活动的具体结果,通过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真实具体的主题情境,巧妙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认识贵州乡土文化之妙,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设计

1.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节对应课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2]。其中,“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立足区域视角,通过具体案例认识乡村景观,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时空视角,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形象的乡村景观分析抽象的地域文化,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或鄉土地理资源,为学生搭建好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之间的学习桥梁,引导学生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运用提出建议。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为持久,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便于开展个人或小组探究学习。另外,通过本单元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学习,学生对乡村的土地利用及乡村空间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乡村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材分析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本章以土地的合理利用为线索,从学习宏观的乡村空间结构落脚到微观的乡村景观,进而聚焦到对乡村景观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突出了地域文化对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本节内容从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到安徽宏村景观,均体现出典型的地域特征,并涉及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学生学习本土地域文化更有利于将文化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5]。因此,本文选择贵州黔东南的清水江文书作为探究案例,明确本节知识结构(图2),从人工营林、居民建筑以及村寨布局切入,了解传统民族生态文化,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价值追求、集体精神以及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主题式情境教学目标(表1)。

2.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七个环节,以清水江文书为切入口,创设其内在地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题式乡土地理情境,设计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中乡土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流程(图3)。

3.教学过程

(1)课前——备清水江文书之资料,定教学内容之主题

环节一:课程内容主题化——确定主题内容。

该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主题。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活动的目的是寻找人地协调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6]。因此,基于“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人文地理知识和极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价值的清水江文书,确定本节课主题为“探索清水江文书内在文化,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

环节二:主题内容问题化——设计问题链条。

该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知识,建立问题网络结构,通过问题展现使课堂知识活化。该堂课主题问题清单如表2所示。

(2)课中——探清水江文书之秘,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环节三:核心问题境脉化——抛出关键问题。

主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相关的教学资源支撑。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分为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广义的地域文化对应着人文圈层,包含了生计圈层(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制度圈层(为保证生产生活有序开展的制度、民约、组织等)和意识形态圈层(当地人民的精神活动,以及指导当地人们在生计圈层和制度圈层实践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7]。据此,挖掘出清水江文书“四层一体”教学资源(图4)。

【情境创设】千百年来,黔东南的母亲河清水江一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流域内气候温润、降水充足、土地肥沃,勾画出一幅绿水青山之景,被称为“杉木之乡”,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明清以来,当地少数民族“靠山吃饭”、崇尚自然、实行山林统一管理,采用林农兼作方式[8],发展以杉木为主的林业经济,林业规则逐渐完善,清水江文书慢慢诞生,维持林木经济和绿水青山直至今天。近年来,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探寻清水江文书的踪迹,解读其内涵,誉其为“世界记忆”。

【设置问题】清水江文书究竟有何奥秘,能得到各地专家学者的青睐?

【设计意图】枯燥抽象的核心问题应该放到生动有趣、形象具体的真实情境中解决,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两岸的环境中,创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初步了解清水江文书,激发其探秘清水江文书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环节四:生活境脉问题化——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地理情境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的开展[9],该环节中教师扮演导游带领学生云端旅游,从清水江两岸深入森林观赏风景。

【情境创设】黔东南州被称为“森林之州”,丰富的森林资源给清水江两岸苗族、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第一,清水江两岸的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布局受森林或树木影响。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寨旁都会种一片“神林”(风水林),现在称“风景林”,或种寺庙林、护寨林等,以保护村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苗族、侗族人民对森林和树木非常尊重和崇敬,如苗族“榔规”规定“鼓山林”只有在鼓社节才能砍伐以备过节之用,侗族认为“老树护寨”,村寨绕大树或老树而建[10]。第二,清水江流域木材资源丰富,当地少数民族利用木材修建房屋,今天我们看到的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禾晾等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体现。此外,当地还出口木材,为使青山常留和满足粮食需求,当地进行人工营林,林粮间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设置问题】哪些景观引起了“游客”们的注意?

【设计意图】生活境脉问题化目的是让学生在已创设好的主题情境中尝试、探索和寻找问题并试着独立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材料,带学生深入清水江两岸现实情境,寻找乡村景观,加深学生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问题解决互动化——开展小组探究。

【情境创设】清水江文书内涵丰富,包含了苗、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共同确认、认同和遵守的规范。体现在苗族榔规与侗族侗款中,以文书或碑刻的方式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如乾隆五十年立下“封禁碑”,碑文明确规定:“此(村寨周边)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一条条规则造就了清水江流域的“绿水青山”,一份份契约沉淀为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是五百多年以来,当地少数民族遵约定、守礼法和讲诚信的生态自觉形成了以“诚信、生态、礼法、和谐”为核心的木商文化。

【探究任务】①查阅教材42~43页,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②参考教材45~46页“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描述形式,说说清水江文书蕴含了哪些文化?③说出清水江文书内在文化在当地乡村景观上有何体现?④如何保护和传承清水江文书及其内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找出描述清水江地域文化的语句,概括地域文化特征,归纳整理出清水江流域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体现(表3);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清水江文书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播放视频】《文化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精神基础,文化来“铺路”》。

【设置问题】乡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是人类重要的活动空间。如何利用清水江文书中的文化来为乡村振兴、乡村生态环境建设“铺路”?

【设计意图】问题解决互动化强调“互动”。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给予师生思维互动的时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平等交流地位。其次,明确清水江文书中的地域文化,增强学生对贵州本土文化的认同,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最后,通过播放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使学生在寻找地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环节六:知识运演结构化——构建知识框架。

【布置任务】清水江文书中的生态文化和木商文化是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乡村发展有重要作用,结合本课知识点与主题情境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图2)。

【设计意图】知识运演结构化旨在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有联系、有逻辑的有机统一体。教师课堂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反思、复习和归纳,使其建立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图2),同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课后——观家乡景观之优美,赏地域文化之意境

环节七:知识能力活性化——课后实地考察。

【课后作业】选取家乡某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并填写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调查表(表4)。

【设计意图】知识能力活性化是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活化。布置课后任务,及时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并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教学反思

主题式情境教学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脚手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和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贵州省乡土素材融入高中地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乡土素材,确定主题内容

在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七个环节中,教学主题的确定具有关键作用。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与教学内容融通和整合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主题,是教师在挖掘素材深度和广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本节课中,以清水江文书为引子,结合“四层一体”方法挖掘了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乡土情怀。

2.设置问题链条,引导情境深入

知识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情境的解读,问题设计是深入情境探究的线索[11]。本节课的要点是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从清水江流域自然层到意识形态层,情境从简单到复杂,从苗族、侗族地域文化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情境,搭建知识结构,实现意义学习。

3.紧扣核心素养,提升育人价值

本节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区域思维,认识清水江流域的乡村景观,感知清水江流域生态文化和木商文化,了解地域文化价值突出的典型案例,感悟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升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4.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本节课在清水江流域乡村景观的解读上不够完善,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域文化与当地乡村景观的内在联系。建议在运用清水江文书案例教学时,多关注清水江流域乡村景观,加强学生对本土少数民族典型建筑、森林和古树等景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孙金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中国环保产业,2022(12):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赵慧,周旭,金静,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23(11):13-17.

[4] 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19-23.

[5] 张异莲.论清水江文书的特点与价值[J].档案学研究,2011(6):90-93.

[6] 欧阳子豪,袁孝亭.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5):109-115.

[7] 周尚意,孟广文,王然,等.天津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体现——以意式风情区为例[J].地理教學,2018(7):4-8.

[8] 张强.清代民国时期黔东南“林农兼作”研究——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5):193.

[9] 罗高斌,张家鹏.基于真实社会实践过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探究——以湘教版“人口迁移”为例[J].地理教育,2023(12):50-53.

[10] 徐晓光. 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规则的生态人类学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11] 马懿宁.地理过程复习课的情境教学设计——以“蛇曲和曲峡”为例[J].地理教育,2023(S1):102-105.

猜你喜欢

清水江共生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清水江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明至民国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