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视角下初中地理问题探究性教学的设计

2024-05-09杨煜

地理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例学科素养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中,将地理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可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地理思维、获得地理观点、养育地理价值观,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往往是劣构问题,需要多学科素养的综合运用去求解。本文依托真实案例,从明确核心问题和学习目标、设计师生探究活动等方面开展多学科视角下的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多学科视角;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22-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多次强调,地理教育肩负着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地理课程更应强调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引导学生立足区域、利用知识、基于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在过程中启发地理思维、获得地理观点、养育地理价值观。这是真正指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在今后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一名积极而负责任的公民[1]。

一、地理问题与多学科视角

大多数文献将“问题”定义为: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才能加以解决的疑难。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地理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就是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借助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克服障碍才能加以解决的地理疑难[2]。

现行的分科式学习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它重视知识的标准化,忽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较少突破学科边界去思考、解决真实世界的地理问题,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认知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单纯依靠单一学科知识难以解决,常常需要多学科知识才能攻克[3]。如气温变化的主题教学,需要学生区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才能理解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应对并解决生活中的气候问题,这涉及物理学科视角的认知。再如,在农业主题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才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业布局问题,这涉及从生物学科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面对地理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应从多学科视角开展跨学科探究性主题教学,以问题撬动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用结构化思维去考量,生成更多新的观点,体悟更多新的价值。

二、多学科视角下的地理问题探究教学示例

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蕴含了很多有益于教学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究,形成系列化的主题教学课例,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更能强化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家乡建设的思想意识。基于此,本文以“从苏州到盐城:发现生存与发展的智慧”系列课例为案例,展开教学规划与设计。

1.教学规划

该系列课例起始于学生的一个问题:在参观博物馆时她发现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七千年前才形成的,对此她产生疑问并进一步提出疑惑——太湖之滨的苏州,何时出现文明?太湖对于文明起源是否有贡献?古代的文明又如何延续至今?基于此,教师提炼地理问题,制定教学目标,整合多学科内容,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

(1)核心问题

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自然环境的演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智慧是什么?

(2)学习目标

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运用多种主题地图、统计图表等,结合生活感受,归纳自己所处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灵活调用知识和方法辨析材料,探究其他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素养。

运用图片、视频、云端博物馆等资料,了解不同时期自己所在城市的聚落选址与规模及相应的生产活动,说明与当时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在“转变”与“不变”中的人地和谐之道,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的方法,培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

(3)课例架构

用三课时的时间完成从问题到知识、从能力到素养的进阶学习(图1)。

[ 图1 课程架构 ]

问题起点:课例以问题为起点,利用家乡主题,以聚落为地理学科视角,融入生物、考古等学科领域,探究史前聚落更迭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体会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初步启蒙学生人地和谐的地理思维。

能力迁移:教师选取盐城为研究对象,了解盐城的聚落扩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确定主导盐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盐城先民的发展智慧,再次印证人地和谐的地理观点。

综合运用:多角度对比苏州和盐城,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尊重、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以及人地和谐发展的认知。尝试通过城市logo的绘制表达不同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养育学生人地和谐的地理价值观。

2.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融合考古学视角,重现聚落变迁(表1)。

第二课时:融合化学视角,理解产业发展(表2)。

第三课时:融合历史视角,感悟人地和谐(表3)。

三、结语

本课例聚焦生活,亮点鲜明。将家乡的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知识综合呈现,形成一个自然融合的整体。三课时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了问题探究的新思路,使学生关注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不仅具有地理学科的特性,还具有认知复杂性,需要综合多学科素养,从融合的视角全方位思考。

从多学科视角进行问题探究,其实质是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最终要形成物化的学习产品作为基本学习成果。物化的学习产品要“拿得出手、入得了眼”,就要让展示和交流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闭环,不断接近理想化的学习结果[5]。本课程预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感悟不同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绘制城市logo,其作用在于对区域生存发展智慧的凝练与宣传,进而提高大家的文化自信。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美术表现等素养的影响,学生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今后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制定能让更多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成果呈现形式。

參考文献:

[1] 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冯士季.认知诊断视角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2(7):3-7.

[4] 王恒礼,王桂梁.地球科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姚炳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南烛特色农业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3(4):11-15.

猜你喜欢

课例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课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