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现状与优化路径探究
2024-05-08李修远
李修远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可以帮助高校切实解决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等问题,在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简单阐述绩效审计的内涵与作用,细致分析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现状,并从精准定位绩效审计、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几条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6.004
[中图分類号]F239.4;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6-0013-03
0 引 言
高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还能有效防控财务风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需要高校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使新时期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1]。
1 绩效审计概述
1.1 内 涵
绩效审计是对企业、项目或特定领域表现进行评估和监督的过程,其目的是审查评估绩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成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经过诸多流程和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确定审计目标。需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对审计的具体对象和时间予以确定,如选定高校某个部门作为审计对象,在围绕该部门开展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以此指导后续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②设置审计标准。在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后,要制定对应的审计标准。这些标准需要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计划、绩效管理计划、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等来制定。③收集并分析资料。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还要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有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等。对比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就能确定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之间的差异,进而得出最终的评估报告与结论。④发布审计报告。完成绩效审计工作后,审计人员需要及时撰写绩效审计报告。报告内容包含审计目的、采用方法、分析图表以及结论建议等。绩效审计报告可以为高校管理层优化调整相关部门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2 作 用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提高高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也愈发重视,再加上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自身也须逐渐加强对教育资源投入使用的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高校组织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后,会对教育资源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高校预期目标进行认真审核和科学评判,进而及时发现并处理教育资源浪费、闲置等情况,提升高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②有效防控高校财务风险问题。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容易发生诸多风险。特别是发生财务风险时,势必会给高校正常运转和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高校可以围绕各部门活动开展、资金需求、资金使用等情况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选取和量化,促使高校科学制订发展计划,有效防控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风险[2]。③积极推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以往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多将重心放在财务管理上,不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无法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后,除了可以更好地体现内审监督与评价职能,还能为高校管理层提供更加全面的审计信息。通过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使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单一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与绩效审计并重,在拓宽内部审计内涵与范围的同时,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优化转型目标。
2 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现状
尽管新时期高校十分重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绩效审计定位不准
只有精准定位绩效审计工作,才能推进其科学有效开展。当前,高校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具体表现为高校将更多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对自身内部管理工作较为忽略,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实际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同时,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过程中,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财务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没有围绕高校各部门工作开展与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也没有与资金预算执行、跟踪、评价等结合起来,最终使绩效审计开展成效无法得到保障。
2.2 采用的技术方法落后
要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绩效审计工作技术方法较为落后的情况。高校绩效审计技术还停留在财务收支核对上,审计只检查会计账簿、预算决算等,绩效审计工作中鲜少使用数据分析法、目标管理法、标准比较法等,没有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实施。此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各种先进技术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过高校在实践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还不够深入,极大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3]。
2.3 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能有效保障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但联系实际发现,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从精细化角度入手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对具体评价指标、评价程序和实施要求也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降低了高校绩效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4 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些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会对实际工作开展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当前,高校绩效审计工作队伍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现有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技术开展审计活动的能力欠缺等。高校需要结合实际采取招聘优秀人才、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措施进行人才队伍优化。
3 高校绩效审计工作优化路径
3.1 重新定位绩效审计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目标,就需要重新定位绩效审计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①转变传统内部审计思想。高校以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财务工作上。虽然通过收集到的财务信息,高校可以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有所了解,但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对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内部审计思想,通过召开工作会议、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让高校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后续组织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也能获得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支持与配合。②加强绩效审计统筹规划。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之前,要围绕该项工作开展要求和高校资金使用状况,对绩效审计工作方案进行统筹规划,让相关人员明确绩效审计工作要点,然后按照规定程序和流程进行操作,以有效实现预期绩效审计工作目标。实践中,审计部门可以从绩效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法、审计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对绩效审计工作方案进行系统考虑和科学制定,为后续绩效审计工作科学规范开展奠定基础。
3.2 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因此要结合实际应用合适的方法,以此提高实际工作效率,保证审计报告结果的准确性。①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是通过收集并分析各种数据对绩效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数据分析法所要收集的数据有很多,主要包括财务指标、生产效率、员工反馈信息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露业绩问题,还能深入分析相关工作开展遭遇的瓶颈问题,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完成业绩指标。②目标管理法。采用这种方法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将绩效与既定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要先确定关键的绩效指标,然后围绕关键指标设置具体的目标,最后通过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的比较,实现对绩效优劣的有效评估,同时实现对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③标准比较法。高校通过该方法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成自身绩效与行业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确定自身在所有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有效把握自身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其他高校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有效方法,对自身工作进行持续优化改进[4]。④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向学生、教师等发送问卷或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实现对绩效的有效评估,根据满意度情况,实现对绩效表现的有效把握。⑤运用信息技术。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数据信息资料,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析处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无法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高校需要将信息技術引入其中,直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各类绩效数据信息的有效处理。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和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在利用信息化审计方式开展工作的同时,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效率。
3.3 健全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高校绩效审计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①明确审计评价程序。高校绩效审计评价程序要包括授权审计项目、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和形成审计结论等环节,从而实现对高校经济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科学评价。②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只有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掌握数据信息,深入分析绩效的具体情况。实际操作中,可以围绕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容,明确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和结果类初始指标,然后围绕初始指标建立二级指标,包括资源消耗指标、效益指标、管理指标等,最后根据二级指标制定三级审计点指标,如在资源消耗指标下制定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指标等[5]。③加强评价过程管理。在完成评价指标选取工作后,可以组织开展绩效审计评价活动。实践操作中要保证评价所得结果真实、准确和可靠,还要对评价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以防止操作失误、结果不准确等情况发生。对于所得评价结果也要予以应用,以帮助高校有效掌握各项经济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加强绩效差异分析,把握引发不足的真实原因,方便后续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6]。
3.4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可以为高校绩效审计保驾护航,有力保障实际工作质量。①引进更多优秀人才[7]。高校在组织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前,应围绕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提出的各种要求,采用对外招聘、对内竞聘等方式,吸引一批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强和职业思想道德素养较高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审计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水平,让每一位审计工作人员都能够胜任绩效审计工作。②组织教育培训活动。为使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全面了解、掌握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程序、步骤,在完成相关人才引进工作后,还需要围绕实际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旨在让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培训工作,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以完善,相关业务技能得到明显提升,让最终落实到个人身上的绩效审计工作能高效完成[8]。③加强审计队伍管理。高校要想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科学高效完成,就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将现代竞争、考核、激励等机制引入高校审计工作队伍管理中,通过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增强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助力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实现预期目标,提升高校资源使用效率,实现高校稳定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深刻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绩效审计活动,更好地把握高校资源投入、使用情况。通过反馈的绩效审计评价结果,高校能准确把握与分析资源使用效率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绩效审计工作,高校应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内涵,结合自身实际重新定位绩效审计工作,通过健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及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法,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现高校长远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冬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广东经济,2023(4):58-63.
[2]郑婷婷.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3(2):53-58.
[3]刘忆宁,刘罡.高校绩效审计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23(8):58-61.
[4]房丹凤.高校基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8):131-135.
[5]冯杰.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绩效审计的必然性及内容体系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2):24-28.
[6]李大鲲.绩效审计在高校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理财,2023(8):72-74.
[7]颜日娟.高校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会计师,2022(17):105-107.
[8]芦维芬.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难点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1(6):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