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2024-05-08张蕊
张蕊
[摘 要]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行,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专项经费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保证专项资金合理使用,提高其经济效益。对此,文章首先分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存不足,最后提出相应的绩效审计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6.0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6-0042-03
0 引 言
2018年,《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颁布,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且要求管理体系全覆盖,保证绩效评价到位。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下,高校作为重要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进一步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实现全覆盖管理,促进各项业务高质量开展。
1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主要特点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主要为年度预算计划中除基本支出外的项目专项资金,包括建设资金、采购资金等。从来源方面来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来源途径较多,既有地方财政部门安排的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又有上级补助或上级拨款的资金、政府性基金及转移支付资金。其来源多样化,给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此外,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务必专款专用,但应用范围又相对较广。根据资金特点和性质,其主要分为基础建设资金、事业发展资金等,还包括其他专项资金。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的情况,而一旦产生这种问题,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势必受影响。另外,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在特定项目中投入,资金需求大,且使用周期长,有些项目时间跨度大,仅一个会计年度无法完成。对于一个年度可完成的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可及时结转专项资金,但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项目,专项资金结余需要年末转至下年使用,使得专项资金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2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存不足
2.1 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当前,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省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对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有所欠缺。此外,对财政专项资金缺乏全程有效监督,审计部门对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经费关注度有限,除了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审签等工作,仅能从财政资金项目中挑选专项审计,这势必导致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覆盖范围有限,审计工作无法深入开展[1]。
2.2 审计缺乏外部专家支持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缺乏外部支持是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而言,其包含范围较广,综合性相对较强,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部分学校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知识经验,仅通过短期培训很难支持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开展工作。但有些地区当前仍未建立审计专家库,对于高校而言,缺少专家查找和邀请途径,且专家邀请成本相对较高,导致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往往缺乏外部专家的支持。
2.3 审计重点不突出
当前,部分高校审计人员缺乏绩效审计意识,缺少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审计内容不清晰、审计內容与专项项目相脱离等问题。加之审计部门在业务开展期间大多集中于审查工作,缺少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点不突出,资金使用者未能准备详细资料,无法契合审计要求,专项资金的使用不符合相关程序等问题频繁出现。
2.4 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审计监督,还要重视财务监督。而实际财务管理期间,由于缺少评价体系,容易出现仅将专项资金是否有合法合理的支出票据作为审计目标的问题,难以辨别业务或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很容易使得资金使用者在票据当中纳入不属于该项目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报销,而这种操作就是挤占专款,是审计工作须关注的重点[2]。
2.5 审计缺乏影响力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最终以审计报告形式呈现,审计报告用来提出问题,展现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为管理调整和优化提供思路。然而,目前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大多是在事后评价中产生的,而事后资金已经使用,审计报告将无法弥补存在的不足,也无法将不合理使用的资金追回,相当于审计报告没有发挥其作用,对后续管理也无法产生过多的积极影响。此外,绩效评价体系当中,高校未将审计部门评价纳入其中。同时,高校各部门中也缺少审计整改信息共享机制,这都使得审计结果缺乏影响力,不能凸显其重要价值。
3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3.1 增强绩效审计意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针对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想提升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认知,树立绩效审计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从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出发,密切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绩效审计理念贯穿其中。为提高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重视度,高校可建立专业的专项审计小组,专门负责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实施责任制跟踪化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和动态性。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及时检查和反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动态化调整项目实施方案,以此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此外,为全面增强审计人员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意识,高校还应当强化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技巧,根据高校发展和管理需要,健全审计架构和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其绩效审计意识和能力素质。
3.2 改善审计组织架构,打破信息“孤岛”
现阶段,高校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大多融入财务收支审计、重大项目跟踪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带动其余项目审计工作的开展,以此达到平衡效果,确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其他项目审计目标实现,推动审计任务高效完成。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基础审计工作,重点解决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设置合理性、政策相关性和合法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改善审计组织架构,构建从上到下的审计模式,积极借助同级政府审计、上级部门审计和外部审计力量,解决现阶段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如解决其涉及范围广、子项目多、资金链条长等问题,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持续细化和不断深化[3]。此外,高校还可在校内通过安排校内巡检、统筹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式,优化绩效审计组织架构,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效率。高校还要通过整合学科建设平台、科研项目库、财务系统等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联动,对工作过程实时监控,促进审计组织架构持续优化完善,进而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水平。
3.3 适当拓展审计内容,扩大审计范围
现阶段,国家对审计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审计的要求。高校应在审计工作开展中建立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实施集中审计,扩大审计覆盖范围。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具备大局意识和全局发展观,重视专项资金,意识到其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影响,并将专项资金作为校园引资的重要条件。在绩效审计工作实施期间,审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适当丰富审计内容,提高监督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对高校有益,推动高校的项目建设和学科发展。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策略,实时追踪、密切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一般来说,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集中于周期投入部分,为强化审计作用,高校可将审计工作前移,实现事前绩效评估,将其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可建立审核绩效评估机制,优化审计过程。此外,结合全过程的实时追踪审计,及时发现绩效审计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范围,重视财政资金在各个方面的绩效表现,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全面性。
3.4 完善绩效审计流程,突出审计重点
为进一步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果,高校应当在审计过程中优化绩效审计流程,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促进其高质量落实。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可强化问题引导,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绩效审计机制,实施专项资金的全过程审查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弥补和解决,保证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预期效果。同时,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考虑到财政资金管理的实际问题和特点,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明确重点,突出财政专项资金的关键性地位[4]。比如,在绩效审计科研经费时,应当重点突出项目成果转化效率,将其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突出重点,优化绩效审计过程。
3.5 构建审计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评价
为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高校还应持续优化绩效评价,健全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结合平衡计分卡等多种绩效考核工具,发挥绩效评价机制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建立科学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细化内部各个维度的指标,突出其中关键绩效指标。利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重点解决与处理,以防绩效审计工作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审计模式,进一步拓展审计评价范围,强调多元评价主体,不断增强评价整体效果,使得绩效审计工作能够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绩效审计工作规范、高质量进行[5]。此外,高校还应在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明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这是保证绩效评价有效性的重点。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特点,采用专家直观推断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详细的指标权重,科学计算不同指标权重,保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价值,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3.6 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强化结果运用
对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而言,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是提升其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在该项工作中常存在外部力量不足、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应更加积极地借助外部力量,加强结果运用,突出绩效审计的工作价值。一方面,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在省内建立外部专家库,使得高校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进行高质量审计。同时,行业协会、省教育厅、省审计厅等应当充分发挥各外部监督力量,与高校形成联动审计监督机制,发挥各方作用,确保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合理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整合各类资源,运用各种数据信息,如利用出版社的电子数据库,推动高校内部绩效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以文件的形式,共享绩效审计成果,并让审计成果在部门绩效考核、预算安排、经费设置、干部任用等方面发挥作用。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公开,并将相关结果上报至纪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部门或个人追责,形成绩效审计长效整改机制,及时解决问题并调整优化绩效审计工作,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促进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高校发展迅速,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在此环境下,要想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重点突出专项资金管理,对其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审计,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进而推动高校各项目顺利开展。为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高校还应采取增强绩效审计意识、改善审计组织架构、适当拓展审计内容、完善绩效审计流程以及构建审计评价体系等策略,进而发挥审计作用,提高高校整体建设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姜璐,蔺德刚.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以“双一流”建设资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26-130,135.
[2]姜再男.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22(3):49-50.
[3]吴玉芳.内部审计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分析[J].西部财会,2023(4):75-77.
[4]周奇杰.动态竞争环境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路径探析[J].会计师,2020(24):50-51.
[5]解玉梅.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