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1例
2024-05-08陆颖
陆颖
1 病例
患者男性,31岁,2022年2月19日因“精力旺盛,情绪不稳,总病程13年”首次门诊,现病史:患者高中时出现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大学后变得严重。2022年有加重,2023年1月份左右开始出现不开心,有自杀想法,偶有兴奋。门诊诊断为心境情感障碍,给予德巴金500 mg/次,每日2次;奥氮平10 mg/次,每晚1次。使用药物后患者情绪有所改善,但在后几次门诊中,患者的目光接触欠佳,认真询问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补充病史如下:患者母孕期无殊,足月剖腹产,混合喂养,难养型。幼时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和同龄人无明显差异,但言语发育较同龄人迟缓,3周岁会说词语,5周岁会说话,在幼儿园不能遵守课堂秩序,当有些事情不能满足患者的预期,会有打人情况,也会有打自己头部的行为。自幼手部会有一定的转动大拇指的行为。不能接受一些带有特殊气味食物(如芹菜、羊肉)等。平时不爱搭理人,患者自幼学习成绩有偏科,数学、物理、化学能考到满分,但语文、英语欠佳。患者的近义词、汉语拼音不能很好地掌握。硕士毕业,目前工作为设计工作,工作能胜任。从小到大没有长久的亲密朋友,和同事相处之间不能理解言语之间的“幽默”、“双关”、“讽刺”等,言语理解不够深刻。有过谈恋爱的想法,但总是失败。精神科检查:意识清,接触交谈合作,目光接触欠佳,未引出明显的幻觉、错觉和妄想,未及思维联想加快或减慢,情绪不稳。智能方面:计算正常,常识正常,记忆正常,能理解成语;判断正常,自知力存。孤独症诊断量表测评结果:总分13分,提示经测评,受试者可能存在孤独症现象,结合临床更改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2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以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本案例患者有①社交障碍:愿意交朋友,但缺乏相应的技巧,从小到大没有可以深入交往且长久的亲密朋友;②言语障碍:言语发育较同龄人迟缓,文科欠佳,有词语理解有困难;③重复刻板的行为:自幼手部会有一定的转动大拇指的刻板行为;④其他方面:嗅觉的敏感(不能接受一些带有特殊气味食物)。因此,这个案例提示医生问病史过程需要关注患者的整个成长史。
既往的认知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在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导其发病率已达到6.67‰,男女比例约为3∶1至4∶1。甚至,英国剑桥的研究[1]报道,有孤独症特质障碍的比例可能高达15.6‰。特别是高功能的孤独症患者,患者能正常完成学业,智商也比较高,社会功能保持良好,在童年时没有引起足够认识,就像本案例的患者在成年后因为情绪问题前来就诊,需要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重视。郑毅老师曾说过:许多儿童时期的精神障碍到了成人“突然消失了”,很少有普通精神科医生诊断过成人孤独症、成人多动症、成人抽动症等。显然这些障碍并没有消失,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也不会到18岁都“消失”,他们不但成长,而且大部分仍然存在问题。实际上,许多儿童心理障碍到成年精神科经常被误诊和漏诊[2]。目前国内的专科儿童精神心理医师数量比较少,需要加强儿童心理和精神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精神科医师以及其他科医生能了解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以便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