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与策略创新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视角

2024-05-06谢泗薪胡琬晶何典蔚

价格月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集成化生产力

谢泗薪 胡琬晶 何典蔚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今科技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集成化速度越来越快,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一、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一)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势不可挡

在服务经济日益重要的今天,长三角尤其注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大力运用前沿技术,孕育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科技服务业集成化。2022 年,长三角GDP 合计约29.03 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24%;该区域GDP 上万亿的城市有8 个,占全国万亿城市总数的30%。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22 年长三角服务产业增加值为160253.60 亿元,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高达6291.86 亿元。由此可见,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势不可挡。

首先,对长三角科技资源的统筹管理、协调配置及利用率提升,服务业集成化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方面,长期以来,科技服务业存在着行政垄断、行政管制等现象,导致科技服务的供给有点脱离市场需求,大量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调用,致使许多科技资源浪费和大量知识资源过剩。另一方面,许多科技匮乏型企业又存在着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技术资源短缺的企业仍然停留在单纯依靠自身研发或简单模仿的原始积累阶段,严重抑制了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科技服务资源调配不当和过剩闲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正是因为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许多资源被浪费或是利用率低下,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才势在必行。为更好促进长三角服务业集成化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标准,适当辅以行政手段,以有效吸收、合理安排和高效利用社会科技资源。

其次,推进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必然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科技资源被大型科技服务企业所掌握,中小型科技服务企业无论是对科技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还是对市场需求的吻合与满足都相形见绌。另一方面,作为科技需求型企业却接触不到或是不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改善或提升生产经营水平,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推动长三角产业集聚式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科技服务资源利用率。特别是中小型科技服务企业可通过联盟和收购等方式来扩大自身的知识规模,促进自身科技资源的积聚发展和靶向利用。

(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新视野

一是随着国家对科技服务业重要性的认知深化,政府鼓励和支持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试验测试、科技成果转移、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服务领域,从根本上促进技术创新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涵盖科技发展全流程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已摆上日程。

二是新质生产力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服务业与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匹配,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促进作用。创新驱动已经转变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科技服务业恰恰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随着经济与技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围绕创新创业进行全链条布局的最活跃产业之一。如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不仅是主导产业,而且相关专业机构丰富,市场化程度高,协同效应显著。而中国高新技术服务业规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壮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效果愈加凸显,不仅为各类科技服务企业的强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窗口”,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挑战。

四是持续三年的全球性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包括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科技的作用大显神威,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因疫情防控需要线下交流机会减少,以通信服务、智慧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医疗需求不断加大,在线医疗、医疗监测、线上生活服务等服务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线教育、无人零售等服务平台更是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

(三)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科技服务业中最主要的服务业态包括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四大类,形成了高新技术服务的全链条。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各业态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在研究开发方面,2021 年,长三角区域的财政科研拨款高出国内平均水平近两成,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达5.02%;2022 年,全国共投入R&D 经费30782.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投入的R&D 经费高达9386 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三成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3.23%。此外,长三角还集中了国内近1∕3的重要高新技术基地、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开发优势。

二是在创业孵化方面,2022 年,长三角区域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约为21 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1∕4,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业已搭建全面覆盖长三角区域的以科技论文为纽带的科研合作网络,具备了优越的创业孵化能力。

三是在技术转移方面,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的关键区域,其经济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近些年来长三角区域建立的技术交易网络越来越健全,2022 年3 省1 市相互间的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高达1.4 万项,成交合同金额约1216.8 亿元,表明长三角区域的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正在持续增强。

四是在科技金融方面,长三角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和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重要区域,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科技金融条件,尤其是上海与杭州形成双核引领科技服务新格局——上海在科技金融产业维度上引领,杭州在科技金融应用维度上引领,强强联手打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优势。

二、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研究的理论动态

(一)重要概念界定

1.新质生产力界定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拥抱经济社会。其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发展关键。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

2.科技服务业界定

科技服务业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而产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和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科技服务业通过研究发展与创新,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借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概言之,科技服务业主要向社会提供知识型、高附加值的科技服务,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度增值的显著特征,对科技型企业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核心的引领作用,业已成为新时代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集成化服务界定

集成的一般含义是指集成的主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集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体优化和功能倍增,而整体与集成要素间的功能互补性是集成的充分条件,也是集成要素相互选择的依据。

集成化服务立足于以客户为中心,是指服务组织突破自身的有形界限,将分散的服务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衔接独立分割的服务过程实现一体化的服务运作,最终形成一种包含多个服务组织、多种服务资源、多种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的网络化集成服务。集成化服务模式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形态,综合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核心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服务业理论新探

1.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的内在驱动

如何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加强区域合作,怎样聚集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如何增强科技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这些都是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推进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实行集成化服务模式的驱动因素。

(1)集成化服务模式有利于满足市场集成服务需求。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主要通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当前,长三角大多科技服务企业存在业务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缺乏综合服务能力等短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涉及技术、资金、信息、法律等各个方面,因而就希望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而言,客户需求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对科技服务集成的要求可以说是越来越高。这意味着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只有提供综合性的集成化服务,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因此,当前长三角需要通过加强各地区信息共享和互通,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客户行为,建立科技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凭借模式创新对客户的集成化服务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

(2)集成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集成化服务模式旨在使科技服务企业聚集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核心能力,降低平均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科技服务企业之间通过联盟合作,可将不同组织的服务资源进行协同化的服务运作,形成更大的集成服务能力、更高的集成服务效率和更强的新质生产力。

(3)集成化服务模式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自身拥有的核心技术、专有性资源、客户关系、服务能力等具体方面。显然,科技服务业务分散的服务模式将导致客户资源流失、优势服务不突出,势必削弱市场竞争能力。而集成化服务模式促使科技服务企业将有限的服务资源聚集到关键的优势服务上,提供更具差异性和更高效率的集成化服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2.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的形成机理

随着长三角区域发展成为中国国内市场最活跃、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科技服务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的发展势头迅猛,同时,由于科技服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单个企业根本不可能独立完成或满足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从而促进了科技服务业内部自发的整合与合作,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新质生产力更是从新视角为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实现路径。

具体而言,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核心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科技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已然成为可以给技术成果需求企业提供全链条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全球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科技服务业越来越变成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任何单一的科技服务企业都无法提供或承担整个链条的技术服务,必须寻求集成。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服务要求的复杂性推动着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采用集成化模式,为客户提供技术需要、资金需求、孵化需求、人才需求等多方位的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而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则逐渐呈现出更深入的集成化发展特点,高新技术服务的集聚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大大提升了长三角科技服务的整体竞争优势。其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的形成机理表现在:一是科技服务业以产业集群为纽带进行整合,这是科技服务各业态专业化分工后再实现业务集成的过程;二是科技服务业内各业态为了完成各自的发展目标,积极联系结盟,呈现产业集成化的态势。在集成的过程中,各业态机构和信息企业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科技服务体系之中,彼此协同、相互促进,以合作取代竞争,借此达到科技服务整体系统的结构互补和功能优化,最终形成一个更高级的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组织架构。

总之,科技服务业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应进一步做强做优科技服务企业,支撑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三)文献综述

1.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研究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肖峰和赫军营(2023)指出,科技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档升级。[1]钞小静和王清(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能级的跃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新型动能与主体支撑。[2]李麟白和李北伟(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的新形式与新质态,有力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3]苏玺鉴和孙久文(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与新兴技术融合的高效生产力。[4]郭晗和侯雪花(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可行路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是新时代出现的生产力新水准和新质态。[5]

2.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关研究

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范晓(2017)对长三角与京津冀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特点作了全面比较,发现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引领带动功能不强,而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裘娜(2020)认为,科技服务业作为知识创新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剂,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能够推进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Guo & Dai(2021)指出,当前中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下降趋势。[8]梁娟等(2021)、王宏起等(2022)通过对中国31 个省份科技服务业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服务发展水平、集聚结构特征和竞争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9,10]曹艳宇等(2022)指出,当前长三角区域存在一体化进程落后、科技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协作机制不健全、高端服务业态少等问题,阻碍了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11]鲁曦和姜楠(2022)根据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趋势及标准化步骤。[12]周梓荣等(2022)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资源数字化和数据资源产业化,也加速了数字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的发展。[13]

综上,发现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科技服务业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性与功能体现?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机制和方式是怎样的?如何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等等。对此,笔者通过新质生产力视角,基于科技服务、集成化服务等相关理论,选择长三角区域来重点研究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服务模式设计与策略创新。

三、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与评价

(一)空间基尼系数测算及分析

空间基尼系数主要体现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其结果区间为[0,1],所得值越趋近于0,表示产业空间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表明空间集聚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其中,Gi表示地区i的空间基尼系数,SPi、SP、Xi、X分别表示地区i 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全国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地区i的就业人数和全国就业总人数。2011—2021 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及其整体的空间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及其整体的空间基尼系数

由表1 可知,长三角区域空间基尼系数均大于零,在空间上呈集聚态势。这是因为自2019 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从整体看,长三角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水平及就业人数基本呈稳健发展趋势,集聚势头良好。从长三角内部集聚看,大部分年份江苏省的空间基尼系数都远高于其他3 个省市,说明其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颇高。具体而言,2012—2013 年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显著增高,2016 年后平稳发展且伴有上升趋势,说明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在长三角区域内处于高水平层次,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近3 年来其集聚速度有所减缓;2016 年以来安徽省的空间基尼系数相较于其他3个省市更加趋近于0,说明安徽省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不高,分布较为均匀;浙江省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波动相对较大,2011—2013年间持续上升,2014年有所下降,2015—2018 年呈直线上升趋势,2019 年后又逐步下降;上海市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在2015年后急剧上升,这得益于上海市科技服务机构的逐步完善和创新资源的加速聚集,同时以上海大都市圈的魅力吸引了大量高新科技人才。

(二)区位熵测算及分析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可用于体现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及集聚水平。区位熵越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产业集聚水平也越高。一般认为区位熵大于1时,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区位熵小于1 时,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劣势。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表示地区i的区位熵,SPi、SP、Xi、X的含义与前文相同,2011—2020 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及重点城市(苏州、南京、合肥、六安、扬州、杭州)的区位熵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及重点城市的区位熵

由表2可知,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只有上海市的区位熵一直大于1,其余3省的区位熵值较为接近,普遍在0.7 左右,集聚程度相差不大。说明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水平都不算太高,不具备明显的专业化优势,集聚程度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从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看,2011—2020 年科技服务业区位熵值小于1的城市有苏州、六安和扬州,表明这3 个城市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处于劣势。其中,苏州市科技服务业的区位熵整体呈上升趋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但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六安市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波动频繁,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当地没有明显优势,政府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且起伏不定;扬州市科技服务业区位熵在2016—2018 年持续下降,在2019—2020 年开始回升,说明扬州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科技服务水平较低。

对比2011 年与2020 年各重点城市的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苏州、南京区的位熵均大于2011年,说明在2011—2020 年这2 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不断加深,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与2011 年相比,2020 年合肥、杭州2 个城市的区位熵反而下降,说明10 年间这2 个城市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有所减弱,专业化水平下降。

总体看,长三角区域部分城市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杭州、南京发展态势良好,集聚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合肥、六安、扬州、苏州发展态势差强人意,集聚水平有待提升。

四、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评估与问题剖析

(一)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评估

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下,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但仍然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务分散、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在空间发展上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的总体态势。

1.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综合实力偏弱

目前,科技服务业在长三角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行业内主要由零散的科技服务企业组成,规模小、力量弱,各企业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未能形成协作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行业的技术含量偏低,缺乏经营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服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2.区域分割严重,服务资源分散

尚未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机制,科技服务企业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长三角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加剧,封闭性结合信息不对称使得科技服务资源无法实现集成和共享,最终导致服务需求方找不到合适的服务提供商,限制了科技服务业的市场拓展能力。

3.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功能较弱

长三角很多科技服务企业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核心能力,专业化水平低,研发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前沿技术供给能力不足,扩散和辐射能力不尽如人意,再加上服务效率不高、服务针对性较差,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与市场融合度偏低,存在服务与需求脱节的现象,故而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二)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问题剖析

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切实服务于经济发展。在此,笔者进一步采取问卷调查结合实证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对长三角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投入、服务流程、服务产出及服务影响进行全方位评估与分析,从细节上多维度诊断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

1.服务投入评估

前期服务投入是整个科技服务业务顺利运作的基础。服务投入评估即对科技服务企业在服务初始阶段所准备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评估和论证,以决定是否执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员与资金的投入。该指标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的运营投入规模。科技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对中高级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对长三角区域而言,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的顺利运营首先需要的就是高素质专业科技人员和前期必不可少的财力支持,这是科技服务业成功的基石。

(2)科技设施的投入。该指标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规模。对客户而言,前期的物资配置中,科技设施是最具吸引力的。长三角区域想要开展有效的科技服务,颠覆性科技设施的引入必不可少。

(3)合作机制建设的投入。该指标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的稳定性。与相关高新科技公司和政府的合作,能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在面对突发风险时,良好的合作机制能通过相互帮助与协作来解除问题,减少损失。

目前,长三角现有科技服务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特别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多由政府机关科技部门分离出来,市场定位不清晰,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严重影响到产业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高端适用型人才及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匮乏。现有人员中,学术与创新能力不强,项目管理、技术咨询、金融服务和公司运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与经验不足的占有较大比例,富有创造性、跨领域整合能力和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技术复合人才严重短缺。同时,科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很难让客户在服务过程中既能体验到问题的完美解决,又能感受到新鲜感和舒适感,加上不太重视合作机制的建设等,无疑大大制约了长三角科技服务业的高水平发展。

2.服务流程评估

服务流程是指为满足客户需求,由多个部门经多个环节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科技服务活动的过程。服务流程评估即对科技服务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流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决定是否改进与完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科技服务活动的开展。该指标指对科技服务业务的启动,故而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显然,一次成功的启动少不了相关的宣传和推广。

(2)科技服务的专业性。该指标指在科技服务过程中,客户企业所需相关集成化服务的高品质性和针对性,故而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管理的系统性及科技服务的技术含量。

(3)集成化服务发展。该指标指在集成化服务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科技服务业务活动,促进科技服务集成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故而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中各职能的协调性。

目前,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尚不能做到通过新颖的服务模式和流程来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同时,没有健全的科技服务制度体系,无论是科技服务组织诚信评估机制、科技服务标准规范,还是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可体系与监督管理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科技服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呈现“散乱小”状态,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3.服务产出评估

服务产出是指在科技服务过程中为目标客户创造的各种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对其进行评估和论证,来决定是否采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项目的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对科技服务的要求各不相同,包括科技金融、科技孵化、技术转化及科技人员培养等。该指标指在科技集成化服务中有效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故而能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在集成化服务模式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服务方式的改善。该指标指能够改善服务过程中及服务完成后的应用方式,如提前在系统设立预支付和确定,在科技服务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和问题反馈,以此来不断优化科技服务流程,故而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流程的优化程度。

(3)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该指标指在科技服务过程中,科技设施价值与能收获的成果利益比值,故而可以反映出长三角区域科技化服务的性价比。这个性价比决定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效率,也能反过来优化科技服务的流程与效率。

目前,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整体服务能力较低,对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需求的服务项目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尤其是在开发新科技、新产品、新工艺方面只能依赖企业自身的力量而未能积极与科技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同时,服务方式的改善效果不太明显,技术转移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科技转化链条不顺畅,以致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

4.服务影响评估

服务影响评估是指集成化服务后客户对科技服务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以决定是否改变。显然,评估结果既可以用于提升科技服务业的知名度,同时科技服务业也可借此来改善集成化服务模式与流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方的评价。该指标指客户在接受服务之后对集成化服务体验的评价,反映出科技服务集成化中客户的满足程度。据此,科技服务业可不断改善集成化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

(2)服务后的影响。该指标是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根基,反映出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服务质量。服务质量高有助于科技服务企业赢得客户的信赖,反过来促进自身从流程、品质等方面持续进行改善,提高运营效率。

(3)政策的适配度。该指标指科技服务项目实施情况与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碳中和战略等国家政策的契合度,故而反映出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的深入发展程度。

目前,长三角科技服务业无论是服务方的评价还是服务后的影响都乏善可陈。尤其是政策适宜情况,由于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科教资源、科技发展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导致各地政策差异较大,侧重点也不同,适配度有高有低。如从三省一市引导资金政策配套实施情况看,整体上上海市在完善,江苏省在稳定,浙江省在提升,安徽省在建设。其中,安徽省由于科技发展创新工作相对于其他省市起点低、起步晚,其引导资金政策偏重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并特别注重政策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设计与策略创新

(一)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设计

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系统,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是由不同的集成化要素组成的。如图1 所示,笔者设计的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服务资源集成化、服务功能集成化、服务环节集成化、服务流程集成化。目标客户向集成化服务模式输入的是集成化服务需求,科技服务企业通过集成化服务模式输出的是集成化服务。

图1 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

1.服务资源集成化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应通过集成化服务资源来形成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即通过对内外部可利用资源的整合和调整来达到最佳的使用目的,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为此,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首先应根据客户需求对资源进行规划,找出可利用资源与所需资源之间的缺口,再通过各种途径去弥补缺口,进行资源链接,并将分配的资源嵌入到服务链中,与各个科技服务活动进行融合,最终形成资源集成化(见图2)。

图2 长三角科技服务资源集成化示意图

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的服务资源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技术创新的实现既要靠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也要靠外部资源的互补。识别互补的外部资源可以确定科技服务合作伙伴,而结合内、外部资源则可以创造竞争优势。当科技服务企业的内部资源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产生资源缺口时,就需要外部资源的补充和对接。因此,长三角服务资源集成化包括:(1)内部资源集成化。即由专门的开发团队集成内部不同部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来实现技术创新。其中,知识集成是将分散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集成为团队智慧,技术集成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使各项技术在产品开发中高度融合。(2)外部资源集成化。科技服务企业通过合作、联盟或协议等方式从外部获取互补资源、弥补资源缺口来实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企业既可以与其他服务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研发联盟、合作开发平台等,双方实现资源的互补、沟通和共享,形成有效的资源集成,也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战略协议长期合作,如成立人才支持中心、构建科技服务专家库等,实现外部资源的内化。

2.服务功能集成化

构建集成化服务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集成化服务需求,而需求满足的过程涉及技术、资金、信息、法律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科技服务企业拓展自身业务,扩充服务功能。并且,科技服务企业各项功能之间并不是完全分割的,对客户需求的集成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对功能进行组合调整,形成综合性的服务包。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应按照客户需求对其业务进行整合与调整,实现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服务功能的集成化,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打包”服务,最终满足客户的集成化服务需求(见图3)。

图3 长三角科技服务功能集成化示意图

其中,研发设计是科技服务企业通过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研发外包、设计和科研支撑等服务的过程;技术转移是科技服务企业围绕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为客户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转让等服务的过程;创业孵化是科技服务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专业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服务的过程;检测认证是具备相关检测认证资质的科技服务企业按照既定标准、方法对产品或技术进行检验和测试的过程,包括质量检测、性能测试、成果鉴定、资质认证等;科技金融是科技服务企业为实现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给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科技咨询是科技服务企业提供有关经营管理、发展战略、投资等专业性咨询服务的过程。

3.服务环节集成化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应统筹和调度业务开展中的任务环节以进行一体化运作,从动态性和协调性两方面来实现服务环节的集成化,提升科技服务效率。一方面,由于客户集成化服务需求具有即时性和个性化特点,故长三角科技服务企业在各个服务环节皆需保持动态性,以根据客户需求迅速进行重组;另一方面,由于服务可分为任务分解、任务分配、任务管理、任务优化等环节,各个团队可能只负责某个环节,因此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才能执行完整的过程,这就要求科技服务企业的服务环节保持协同性(见图4)。

图4 长三角科技服务环节集成化示意图

服务环节集成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科技服务企业各个团队通过分工与协作,提升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满足了客户的集成化服务需求,最终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其次也可促进各个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增进企业内部间的交流,降低技术研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这无疑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因此,科技服务企业的内部协调能力对服务环节集成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并能影响科技服务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见,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实现服务环节集成化的关键就是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

4.服务流程集成化

服务流程是以服务为业务、以服务为目的的一种输出。当前,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可立足服务整体,用集成化来改善整个服务体系内的分工和合作方式,借此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笔者从集成化内在特点出发,构建了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流程,包括科技服务企业提供集成化服务、满足客户集成化需求的各个步骤(见图5)。针对服务方案选择相应的服务资源,再通过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两种方式实现服务资源的集成化,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任务分配及管理;当形成服务产品时,还需进行质量评估与控制,这是科技服务企业塑造品牌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步,服务验收及交付前必须对服务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客户需求的满足;最后,经客户验收服务合格后,由科技服务企业给客户建立相关档案,形成自身的客户资源。

图5 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流程示意图

(二)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创新

如图6 所示,笔者结合以投入为导向的激励政集成化服务流程旨在通过集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此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故而以客户咨询、沟通了解为起点,这是科技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开端;通过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才能作出正确的需求分析,由此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方案;继而同客户沟通,得到客户的反馈,并据此对服务方案进行改进,直到双方达成共识,确定最终方案;然后科技服务企业按照服务方案,在集成化服务模式下进行一体化运作的过程——先策与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基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三位一体”科技服务业新型集成化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客户企业需求为核心,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对客户企业的需求偏好迅速作出反应并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满足客户企业的需求,最终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图6 长三角科技服务“三位一体”创新模式

其中,各地政府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由于长三角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还存在着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各省市政府首先要组织各方构建科技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见图7)。据此,客户企业可以根据各自需求查看各个科技服务企业的最新信息,从中挑选最满意的企业来为自己服务,降低时间成本。

图7 长三角科技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计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各个科技服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好战略定位,明确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方向,从客户企业需求出发,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行业协会要对各个科技服务企业进行监督、考评,优化科技服务市场环境,推选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科技服务核心企业,以此激励其他企业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最终推动整个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策略创新

1.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创新层面

(1)政府政策指导层面创新

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政府部门应做到:一是在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科技服务业作出合理的规划与指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设和发展针对科技服务业的风险投资,为科技服务业的稳定运行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二是着眼于“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的专业化进程;三是针对科技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各个行业对创新服务需求的短板,在资金投入、业务骨干培训、宣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大力支持共用技术平台开发建设,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准;四是积极创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集成创新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企业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生态环境。

(2)科技服务行业层面创新

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科技资源配置,与长三角产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实现完美对接,促进科技服务企业有效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高效服务于长三角优势产业;二是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便科技服务企业通过互动获得制造企业的技术现状、技术需求等信息,与自身知识进行整合即能产生创新方案,提高服务水平,而制造业通过互动则实现了知识转移,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三是充分把握长三角优势产业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借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四是鼓励长三角重点企业采取归核化战略,将工业设计、品牌开发等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通过外购或分包的方式释放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条件,从而将资源集中在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上,最终在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市场形成垄断竞争优势、获取规模收益,形成长三角科技服务业与优势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科技服务企业层面创新

加速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急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疏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与痛点。故而科技服务企业应密切联系政府及行业协会,加强对外部科技创新和内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再创新,同时促进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主体流动,将科技创新优势充分转化为企业创新资产和新质生产力。一是在企业内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保持科技服务的可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顾客信息管理方面,加强与目标客户的联系,清晰了解客户需求的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三是在服务能力方面,实行灵活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精心培育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改进,增强科技服务资源控制能力;四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通过开展服务集成化模式创新,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同时与国际知名科技服务企业展开合作交流,有效突破瓶颈制约,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创新重点

(1)开展云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信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应用,不仅能提高科技服务企业的市场敏捷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还能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故而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应重点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灵活运用网络金融服务、互联网制造资源配置等技术手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供应、财务管理、投资融资、人力资源、个性化服务等一体化的云金融服务。

(2)关注小微企业。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技术创新处于开放式突破状态,相较于大中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缺陷会被迅速弥补,不仅能运用信息技术减少获得新资源的成本,同时也可充分考虑市场的个性化要求,寻求市场利基进行创新。因此,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应聚焦小微企业展开集成化服务,帮助其培育掌握创新技术、跨行业学习、整合应用等超优势能力。

(3)实施科技服务人才战略。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智力来源。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应加大投资,健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与激励机制,加强对技术市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同时有目的、有规划地吸引高新技术服务领域的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并把吸引业内顶级水准、国外前沿水平的技术服务创新团队纳入创新型研发队伍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以此提升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4)推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长三角应逐步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以促进科技转移与成果转化为主线,不断健全科技服务制度体系和规范标准,完善科技服务企业诚信制度,合理开放技术服务市场,同时打造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链,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宽松、良好的孵化环境。

(5)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长三角应广泛融合区域内现有技术转化机构及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促进三省一市的技术转移协同合作;同时吸纳优秀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共同创建一批机制灵活、人才集聚、成效突出的集成化服务机构,以此突破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打开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大门,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猜你喜欢

新质集成化生产力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基于电子商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集成化维护思路探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集成化供应链项目转变药学管理模式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大型国际活动报道的集成化呈现